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皖新闻讯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里庄严肃穆,22.5米高的烈士纪念碑直插云霄,“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烈士纪念碑”鎏金大字在秋日厚重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10月22日,安徽国防动员“重走支前路”主题活动北线寻访组来到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瞻仰了烈士纪念碑,倾听了感人的故事。

“你还这么年轻,你还认得我吗?”
烈士陵园里,一座座墓碑整齐排列。每一座墓碑的背后,都可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负责人张丹的讲述中,一个跨越生死的感人故事让大家不由得潸然泪下。

1924年出生的孙云虎,1947年6月投身华野十三纵,成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名勇士。出征前,他紧紧握着妻子徐桂芝的手承诺:“等打完这一仗,我就回家。”可谁曾想,这句朴素的话语,竟成了夫妻间最后的告别。
1948年,在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中,24岁的孙云虎壮烈牺牲,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热土上。从此,徐桂芝的人生只剩下“等待”二字,从青丝到白发,27700多个日日夜夜,她把对丈夫的思念深埋心底,用一生的坚守诠释着爱情的重量与信仰的力量。
2024年12月20日,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负责人张丹和同事从淮北出发,前往山东烟台看望徐桂芝老人。“如今老人已经100岁了。虽然语言沟通不畅,但是得知我们来自双堆集烈士陵园后,她眼神里的期待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张丹告诉记者,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一段超越生死的爱恋。
孙玉虎烈士的外孙女说,在看到姥爷的墓碑之后,姥姥没有流泪,只是喃喃自语,“你还这么年轻,我都这么老了,你还认得我吗?”
一句话,一辈子,一个承诺,一生相守。原来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相守,更是对家国天下的担当与奉献。
张丹感慨道:从淮北平原到渤海之滨,从烈士安葬地到烈属所在地,千里走访,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英雄背后的家国情怀。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这些年轻的战士秉持坚定的革命信仰,离开母亲、妻儿,义无反顾走上战场;而留在家中的她们或许道不出什么家国情怀,却凭着朴素的感情,坚定支持烈士的革命事业,传承烈士用鲜血染红的信仰之旗,用勤劳坚毅支撑起残缺之家。
“我不能让眼泪流在父亲面前”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守护着无数像孙云虎一样的英雄魂灵。
淮北守护英烈志愿服务队队长周杨,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无名烈士寻亲。10月22日,他给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多年来,周杨一直在帮陵园内的周光义烈士寻找家人。2023年8月,周光义烈士的家人找到了。
当时正是酷热炎暑,周光义的女儿已年过八旬,常年受心脏病困扰。这让大家都非常担心,准备将见面推迟。 “可当得知父亲被找到的消息,她瞬间忘却了盛夏的酷暑与身体的不适,即刻就从江苏启程,奔赴陵园只为一诉思念。”周杨向记者回忆道。
祭奠现场,当致悼词的低沉声音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在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让周杨稍感诧异的是,唯有周光义的女儿神情平静,这份反常让周杨满心疑惑——明明是盼了七十余年的重逢,为何在父亲墓前反倒如此平静?
周光义的女儿说:“今天是我70多年来第一次和父亲见面,我不能让眼泪流在父亲面前。今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就像一个女儿见到父亲一样,哪怕我倒在了墓碑前,也是伏在了父亲怀抱中……”她的话,让大家的眼眶再次盈满了泪水。
安徽省人防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工程师袁增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争取淮海战役伟大胜利中所体现出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不忘来时路,走好前行路。”
袁增嵘表示,今后将继续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将对英烈的追思转化为工作动力,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担当作为,筑牢人防工程地下钢铁长城,为保障人防工程防护效能及安全,推动国防动员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皖新闻记者 赵明玉 摄影报道
编辑 崔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23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