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这段时期内发生了很多大事,而最大的事情莫过于明清政权的交替。自崇祯皇帝去世之后,明朝先后建立了四个南明小朝廷,其中以弘光朝廷最为出名,且有别于后期其他南明政权。首先弘光政权拥有正统性。其次是弘光政权可以依托洪武旧都,利用完整的领导班子,更好的控制当时的明朝。
其中“四镇”势力在弘光政局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以高杰最为特殊。
高杰此人,出身农民军,因儿女之情反出旧主李自成阵营,并与之刀兵相见;入官军征讨农民军,却残暴滥杀;弃北都,觊觎扬州之富,却感于史可法,从而力保南都,辞拒清廷,全力北伐;狡诈多变,却大意身陷睢州。此一人,足见人性之复杂。
他以及他的部下对于弘光政权的影响是巨大的。
高杰本人
高杰一生波折,曾追随诸将站在不同立场征战,高杰的出身,没有详细记载,大都写其与李自成同乡。毕竟当时人口千千万,记载自然是挑出名的来,对高杰记载详细,也正是开始于他背叛李自成投降明军之时。
投降明军后,高杰先是隶属于贺人龙攻打农民军,不久就取得关山镇大捷,崇祯十三年,高杰又在兴安寒溪寺盐井打败张献忠。大概贺人龙所部大多是农民军的降军,所以其他农民军投降时更愿意归属贺人龙部队。
直到崇祯十五年时孙传庭主政陕西时,怀疑农民军之所以屡剿不尽,是因为贺人龙私通农民军,而上报皇帝杀之。贺人龙死后,高杰就归孙传庭管辖,被任命为游击,跟随孙传庭征讨李自成。大抵因为高、李二人之矛盾不可和解,而高杰又熟知农民军虚实,孙传庭对高杰赋予重任。
崇祯十六年后,高杰被提拔为副总兵,率领中军。当时孙传庭大规模招降农民军由高杰统率,这些人知道农民军的虚实,作战往往大胜。后来在随孙传庭征讨豫西南时,明军乘胜而入,此战失败,但原因是崇祯十五年后的明军对农民军战斗时已经不占上风,这种状况不是一个高杰所能改变的。
而且当时明军对农民军作战时也并不是都十分英勇,降将中与农民军私下结交的大有人在,还有粮饷不继、兵源不足等原因的影响。
但高杰在这一系列战役中也显示出了他的战斗才能与其部的战斗力,如在崇祯十五年时孙传庭一直想收复南阳,让高杰作为全军先锋,获得冢头大捷,并向北追击李自成六十余里。罗汝才绕出官军后攻击,想要救李自成,明军后军将领左勷害怕奔逃,众军从之,兵败如山倒,明军损失惨重,唯有高杰一部损失较轻。
高杰本人农民军出身,其部也经常烧杀抢掠,当时并无忠君效死之心,且高杰本人私怨至上,他与白广恩二人斗怨也是陷孙传庭于兵败的原因之一。
他跟随孙传庭作战也因为其与李自成有仇怨,一旦孙传庭身死,他无力独挡李自成,必然选择避其锋芒,或奔或逃。从崇祯十六年十一月的潼关之败,高杰一听闻李自成兵至就奔逃。潼关败守,高杰奔逃至延安,再由延安渡河至山西。
李自成派遣一部想要攻入汉中没有成功,当时高杰在绛州,听说李自成将要东渡,为避其锋芒就连忙分道东走到蒲州,而且怕部队目标过大,行动不变,故而将部队分开。
到平阳陷落时他又奔到泽州,高杰由陕西一路东奔,西顾回秦晋已经不可能,北上就是靠近京城,而引农民军流向京城也是死罪,从山西过河进河南无险可守,且中原早为李自成势力范围,如果高杰不想一直东奔入海,就只能一路越黄河入江淮,前往富庶且没有战事的江南。
这就为高杰入江淮,结交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弘光帝,并且位列江北四镇,拱卫弘光政权安全,对弘光政权产生重大影响埋下伏笔。
当时高杰一味避敌并没有受到崇祯皇帝的切责,并且因为钦天监奏帝星下移,崇祯帝决定大封诸将,诏封总兵吴三桂等人,左良玉、唐通、黄得功等人被封为伯,就这样高杰从降将一路由游击升至副总兵、总兵。升任总兵不久,北京陷落,高杰南奔。
高杰南至
当时北中国整体秩序混乱,而南中国却显得有些宁静,而这混乱与秩序的南北中国分界线便是淮河。时任淮抚的路振飞极力稳定淮河一带安稳,当时逃兵大量南下,江淮一带军民大为震恐,路振飞派遣副将金声恒防守徐川,以阻止逃兵与混入逃兵中的农民军。
高杰由山西一路南下,先至徐州,后至淮河被淮抚路振飞所阻,藩王中福王、周王、潞王、崇王等四王也因为躲避农民军而同日抵达淮上。李自成的农民军步步紧逼,意图席卷东南,高杰等人仓促欲向江南靠拢。
他虽然仓皇而逃,以避李自成,但并没有完全丧失理智而去攻城略地,被阻拦后,便率兵暂驻此地。高杰南奔虽然被路振飞所阻,但他非常想要维护自身的安稳以保存实力,而这时凤阳总督马士英也想结好他以作他用,在高杰从怀庆府渡过黄河向南逃跑的过程中,马士英命庄朝梁在徐州接应了他。在马士英的引领下,高杰率部下绕过淮安经凤阳渡淮河南去。
这时高杰与刘泽清行动保持一致,高杰与刘泽清起初并无矛盾,且二人都是由北方南奔来的将领,二人相约一起渡江,想要寻找一地安插家眷。
虽然他们目中早无朝廷,但也无意对抗朝廷,况且这时并没有明政权指挥他们,高、刘二人的行为虽引发负面舆论,倒也非大逆不道,加上局势混乱,所以朝廷对待他们的态度不是雷霆之怒,而是慰问性的劝谕。
职方郎中万元吉到达高杰军营,劝诫他约束兵丁听朝廷命令,高杰执意要将家眷安置在江南,万元吉晓之以理,要求高杰等人将家眷安排在淮南而不是江南,以避免朝廷因满朝的反对之声,而不得不采取惩罚措施。高杰等人听命。
高杰在淮河一线徘徊,但是终因扬州富饶且靠近南京,想将扬州据为己有。于是在崇祯十七年四月间,高杰率领其部下骁将李成栋、杨绳武等十三总兵,号称军队四十万,过邳、泗之间,到达扬州城外焚掠抢杀。
扬州人不想让高杰进入,就拿出一部分钱粮以劳军之名,其实是想用赎买的方式,换取高杰离开扬州。高杰不听,其实高杰贪图扬州,不仅仅是因为扬州的富庶,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就是扬州的战略地位。
扬州之争曲折甚多,最后结果是高杰放弃扬州而驻瓜州。高杰声名之坏因为围城灭口,与其他藩镇如黄得功有嫌隙也是因为兵争扬州,但也是因为扬州纷争,史可法赴高杰军营,调解扬州与高杰的矛盾,高杰得以亲见史可法的风采。
高杰后来的归心朝廷,尽心北伐,急赴国难都以此为始。
在争扬州一事后,高杰南奔的步伐就此止住,没有再往更南的想法与行动。从此他开始为弘光政权效力,并与弘光政权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
拥立皇帝与封伯
由于当时消息传播较慢,加上当时混乱环境,信息不能有效传达,且多有讹传之事,传言有崇祯逃出北京等消息,而北京陷落、皇帝身死的确切消息到四月中旬才传到南都,南京诸大臣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暂且停止对北方用兵,他们认为目前维护南方安宁,以图日后进取更加重要。而日后进取大业的先决条件就是拥立一个新的皇帝。
在崇祯死讯传到南京时,最初诸大臣尚不知福王也在淮地,候选对象是瑞王、惠王、桂王和潞王,大多数人认为潞王是最佳人选,因为首先潞王近、其次也有贤德之名,他曾屡次上疏,显出忧国之心。
而马士英、阮大铖知道福王在淮地,阮大铖力劝马士英居奇货而共图富贵,成文信、魏武之功,“挟天子以令东南”,而后诸大臣方知较潞王伦序更近的福王也在此地,但在拥立皇帝问题上,原南京守备体系及南都行政体系大多看好的不是福王,而是潞王。
其中史可法的态度举足轻重,但起初史可法对立谁为皇帝,并无确定想法。在其他反对福王的官员建议下,史可法声明福王失德。
马士英等人迅速行动起来,决定立福王为帝。马士英与阮大铖立福王,因为他们与东林等旧臣有仇,若福王被立为天子,东林党人必然没有好日子过。在崇祯帝身死的消息传到南京时,南京众大臣在立帝问题上议论纷纷,没有做出决定,而凤阳总督马士英已经发兵护送福王到了仪征。
马士英的兵力在当时并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起不到太大作用,于是他联合其他有实力的将领,对南都中尚未拿出意见的诸位大臣形成事实上的军事要挟。福王支持派的动作迅速且实力强大,以军事实力拥立福王至江上,其实是以武力威胁南京文臣同意立福王为帝。
高杰在这场武力威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福王登基,高杰功劳甚大。
高杰凭借他的军事实力,在拥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其在南逃大罪中,意外获得“定策之功”。
高杰由逃将变为负责南京安危的镇守藩臣,身份的转变使他对弘光政权开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06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