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漏水肥的沙窝地里,玉米亩产949.6公斤
宁阳种粮小伙手握增收“密码”
崔树站今年种植的玉米喜获丰收。
崔树站在农田里安装了水肥一体化喷灌设施。10月10日下午,宁阳县东疏镇沙窝村村东,蓝天映衬下,一台醒目的红色玉米联合收获机正在地里来回作业,随着接粮拖车到位,收获机里满仓金黄玉米棒倾泻而出,崔树站看着,脸上乐开了花。
“专家10月7日在我这里实地测产,亩产达到了949.6公斤。”崔树站自豪地介绍,“这种沙地能有这么高的产量,真是不错。”
今年42岁的崔树站是沙窝村村民,今年种了460多亩玉米。由于沙窝村的耕地下方是老河道,所以土层薄,容易漏水漏肥,庄稼产量普遍不高。
2009年,28岁的崔树站回村流转土地,建起了家庭农场。“小崔种地,非常善于学习,也很善于应用新技术。”宁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刘海涛夸奖说。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自己流转的沙地漏水漏肥,地力不行,因此为培肥地力,崔树站每季都将秸秆还田。为了让还田的秸秆充分腐熟,每季播种前他都要将耕地深翻一次,深度一般都超过30厘米,把秸秆深埋起来。多年坚持,原来贫瘠的沙地,目前有机质含量普遍都超过17%。“这为庄稼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崔树站说。
崔树站还介绍,在庄稼具体管理过程中,他是一部手机全搞定,科技感满满。“播种机有卫星导航系统,既走得直,又播得准,而且是最新气吸式的,因此作业时不浪费一点地、一粒种;地里安装了水肥一体化喷灌设施和墒情传感器,土壤墒情随时上传到手机,哪块地需要浇水了,该浇多少水,我坐在屋里点一下手机,机械全程自动精准完成,庄稼不仅吃得好、喝得好,而且省水、省肥、省力、省时间,关键还能增产。”崔树站说,种地就是动动手指的事儿,“单说浇地这一个活,过去这些地,最少需要雇3个人,得忙活半个多月,费时费力费钱不说,若赶上天旱,就没法及时应对,庄稼铁定得减产,现在有了这些智能手段,一天半的时间就能把地全浇一遍,完全能保证庄稼的正常生长。”
而为了秋收夺高产,崔树站还有其他的诀窍。
适量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诀窍之一,他介绍,过去当地玉米种植密度每亩一般在4000-5000株,而崔树站种的是耐密植的品种,因此每亩种植密度能达到6000株,有的地块甚至达到7000株;为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播种时采用的是80厘米与40厘米间隔的宽窄行。
他另一个增收诀窍是在收玉米时当“落后分子”,比如今年,别人10月10日粮食都已入仓了,他才开始下地收。“我的玉米,10月初秸秆还很青,这时晚收一天,一亩地最少能多收十几斤粮食,晚收七八天,每亩增收七八十斤不成问题,我种了近500亩地,这个账得算仔细。”崔树站还介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他还在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指导下,参考小麦的管理技术,采取了一喷三防等技术措施。
刘海涛介绍,由于崔树站特别“慧”种地,他目前已成了县农业科技示范户,他的农场也成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展示基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4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