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手种岩花次第开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02 10:59: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桂林日报

手种岩花次第开

图①:李渤诗拓片。 记者杨湘沙 翻拍□本报记者杨湘沙

之前说过,表弟卢遵任全义县令的时候,在永州的柳宗元有没有来过全义县——也就是今天的兴安——有没有观赏过灵渠,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据本地学者考证,柳宗元其实应该是来此地观过景的。

好吧,即使那次没有到兴安,没有到灵渠,这次被贬柳州,柳宗元一定是经过了灵渠的。原因很简单,他到桂林城的第一站就是城北的望秦驿,那么,一路顺风顺水,从永州过来,必经全州、兴安。而经兴安,走水路,自然免不了过灵渠。

至于为什么柳宗元留下了关于訾洲岛的名篇,却没有留下关于灵渠的只言片语,可能里面的缘由也很简单:当时的灵渠已经接近废弃状态,十分缺乏维护,因此乏善可陈。

灵渠的这种破落局面,要到后来的李渤来桂林任职后才彻底改变。

若值浮邱翁,从此谢尘役

李渤来桂林之前的灵渠是个什么状态呢?大概率就是柳宗元被贬柳州途中看到的凄凉景观:年久失修,堤坝塌毁,泥沙淤积,水位抬高,因此汛期大水漫堤常有水患犯民。所以,作为过客的柳宗元看到此情此景,心里应该也是有些失望的,没留下关于灵渠的只言片语,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李渤不同,他是桂林的一把手,不能就这么看着灵渠衰败下去。他总是要做些事情的,而灵渠就是他下手的第一要务,也是能迅速见成效的业绩。所以,李渤重修了灵渠,并且在其中加入了创造性的举措。

之前秦朝的史禄修灵渠时,为的是打仗运输粮草兵马,东汉的马援修灵渠,目的也是为了运输通畅。但南越平定后,马援一撤,灵渠的维护保养就成了大问题。几百年下来,到得李渤这里,灵渠早就破败不堪了。史料记载称,这个时候的灵渠,如果是要逆水行舟,往往一条船就要征发几十个民夫拉纤,搞得灵渠边的百姓苦不堪言,纷纷逃离。对于这样的现状,从北边下来的李渤,自然是看在了眼里的,所以,他第一时间把重修灵渠、试图恢复往日的繁荣景象放到议事日程上来。

李渤这次修灵渠,并非简单的疏通,而是带来了两项新技术,一是铧嘴,二是陡门。

铧嘴的作用主要是分流,将来自海洋河的水三七分,三分往灵渠,通往大溶江,连通漓江;七分去往湘江,毕竟那里原有的河道宽敞,能容纳更多的流量。

陡门的作用是立闸蓄水,这样做下来,只要一两个陡工,相对轻松的工作量,就能解决灵渠水量不足时的行船以及船只顺逆行的问题,被认为是史上最早的船闸提升系统。

这样的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对当地百姓带来的好处,当得桂林人一记。

李渤让桂林人铭记在心的东西还有一样,那就是旅游开发。按史料记载,他至少开发了两处景点,一个是隐山,一个是南溪山。

这样的做派,有没有受过柳宗元或者裴行立的影响,史书没有记载,但从一位跟他一起开发景点的下属吴武陵的官场轨迹来看,这里面的可能性不小。

李渤是唐宝历元年(825年)出任桂州刺史的,而柳宗元在七年前写下了关于桂林訾家洲岛的名篇。吴武陵和柳宗元一起在永州待过,交情匪浅,你要说有吴武陵跟在身边的李渤没读过柳宗元的《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就像锦马超不知道猛张飞是谁一样,谁信啊?

前任裴行立开发了訾洲岛,在訾洲岛上建了亭子,柳宗元为之写了文章,因而青史留名。李渤弄完了灵渠,大方向和技术细节一定,后续事务自有下属跟进,他只要在桂林待着随时掌控进度就行了。这个过程中,也不能歇着啊,还有大把时间,怎么办?去郊区走走吧,于是他先发现了隐山。

李渤是在和副史吴武陵一起在城西发现的隐山。据本地学者考证,当时的隐山,从远处望过去,是一座四面环水的小石山,看上去像一堆“乱石叠盘”,并无引人入胜的“奇峰怪壁”,并且杂草杂木丛生。但等到两人登临此山后,却欣喜地发现这座小石山,居然到处有洞,“洞皆有水,不异凿出”,并且,洞与洞还彼此相通,一不小心就会迷路。各种奇特的钟乳石琳琅满目,火把一照上去,晶莹剔透,把人眼都晃得花,宛如仙境。

以李渤的审美水准和桂州刺史的财力,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么一个大发现呢,“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吾又舍去,是竟不得知于人矣”。以李刺史之能,岂可让如此美景沦落到无人知晓的境地,改变由我开始。于是,接下来的工作自然就是“开置亭台,种植花木”,在山顶和各个岩洞处建造了庆云亭、朝阳亭、夕阳亭等供游人休憩的场所。作为一把手,给岩洞题名必须亲自来,于是就有了朝阳、夕阳、南华、北牖、白雀、嘉莲六个洞名,“隐山六洞”就此得名,并流芳百世。

作为副史,吴武陵的笔力也许略逊柳宗元,但他也留下了《新开隐山记》的美文,“溪横五里,径二百步,可以走方舟,可以泛画鹢,渺然有江海趣”,水面浩渺,颇有江海的感觉,可想当时隐山四周溪潭构成的水系有多广博了。

韦宗卿也有《隐山六洞记》,“丝竹竞艺,宾僚满觞,歌声遏云,舞影临水,取乐今日,乡心暂忘”,这字里行间,颇有些不知人间是何处的感觉了。

有意思的是,826年,李渤的哥哥李涉被贬到南海做官,经过桂林时,自然也是要去隐山观摩一番的,然后便有了《元岩铭并序》一文。文中对隐山赞不绝口,最后直言“酒一卮兮琴一曲,玄岩之下,可以穷年”。隐山经过治理开发后的风景,让李涉这种见过大世面的文化人也倾心不已,“可以穷年”,足见李渤的园林艺术功底了。

隐山六洞的开发成功,让当时的文人官宦士绅趋之若鹜,这时李渤的心里一定是很有成就感的,顺便也化解了部分思乡之情。所以,他接下来的第二个工程就是南溪山的开发了。

位于桂林城南漓江边的南溪山,山势本就奇峻,李渤“爱其映带溪流”,也常到此游览。诗兴大发时,留有《南溪诗并序》,诗云:

玄岩丽南溪,新泉发幽色。

岩泉孕灵秀,云烟粉崖壁。

斜峰信天插,奇洞固神辟。

窈窕去未穷,还回势难极。

玉池似无水,玄井昏不测。

仙户掩复开,乳膏凝更滴。

丹炉有遗址,石径无留迹。

南眺苍梧云,北望洞庭客。

萧条风烟外,爽朗形神寂。

若值浮邱翁,从此谢尘役。

如此仙境,李渤都想效仿前辈高人,隐居此间,不理人间杂事了。

当然,以李渤的心性,这是不可能的,肯定要开发一下,让大家都能赏此美景。所以,在南溪诗的序文里,李渤“遂命发潜敞深,隥危宅胜,既翼之以亭榭,又韵之以松竹,似宴方丈,如升瑶台,丽如也,畅如也,以溪在郡南,因目为南溪,兼赋诗十韵以志之”。

李渤在桂林时间不长,虽然隐山和南溪山可以一定程度上让他暂忘乡心,但毕竟还是不能尽忘。他称病申请北归被朝廷同意后,终于还是在任职两年后离开了桂林。当然,离开桂林前,他留下了两首脍炙人口的诗,一首关于隐山,一首关于南溪山。

《留别隐山》

如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归。

惟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

《留别南溪》

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难来。

欲知别后留情处,手种岩花次第开。

李渤此次一别,终生未再回过桂林。但今时隐山下西湖上的月亮,今日南溪山上烂漫的山花,仍会让人想起李渤这位在桂林留下过厚重印记的妙人。

李渤这个人

若值浮邱翁,从此谢尘役。

这话是李渤在桂林流连于南溪山时所说,按记者的理解,大概意思是,在南溪山这样一个仙境似的地方,若能遇到浮邱这样的仙人,干脆就跟着去修仙了,以免被这尘世俗务所累。

这话听着有很多层意思,首先,南溪山真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仙境一样;其次,这尘世间,活得真是累,没多大意思;第三,人生路艰难,我纵是千里马,奈何没有遇到伯乐啊……

人生路艰难,没有引路人,这可能是李渤的短板。但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唐朝所谓的正直文人,有骨气却没运气,个个自身难保,谁又能做得了李渤的引路人呢?

比如说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经给李渤上过古文课,虽然只比李渤大五岁,但也算李渤的老师了。不过即使韩愈,不也是被贬来贬去,不得善终,享年比李渤还短了两年?韩愈的风格和宿命,在李渤身上是看得到一些的,比如敢于直言,不畏权贵;诗文一途,又颇有造诣;从政一途,则都以被贬失意告终。看上去还真是一脉所出。其实唐朝中晚期的知名文化人,想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又有几个不陷入了这样的宿命呢?哪个不被政治斗争倾轧得体无完肤。这几乎就是唐朝在仕途上有追求文人的集体归宿。当然,仕途不顺,倒更激发了他们在文学方面的创造力,对于包括桂林人在内的后世人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侥幸。

李渤早期并不太想从政的,原因是什么,常见史料很难找到相关记载,于是,一个疑问在记者心里面开始翻腾:李渤到底有没有参加过高考?

像褚遂良、宋之问、张九龄、韩愈包括李渤自己的父亲李钧,这些都是参加了高考,进士及第的,算是自然而然进入了高级公务员的序列,只要有职位就上任,不过是等待时间有长有短而已。而《新唐书·李渤传》里,只是说李渤“刻志于学,与仲兄涉偕隐庐山”。

爱读书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选择隐居庐山(后来又在嵩山)自学,三十四岁(806年)才得到朝廷高官推荐,多少有点奇怪。宋之问是十九岁考上的进士,张九龄二十四岁中的,三十四岁的李渤之前干什么去了,真的这么差吗?莫非李渤对高考一点都没兴趣?难道这不是当时通往仕途的必经之路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李渤兄弟俩参加过中考,但是高考成绩都不过关,一气之下隐居起来,自己读书了?又或者,有其他难言之隐让李渤兄弟放弃了高考?

后来查到学者的考证,称李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不从科举”,这才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记者的疑惑。就是说,父亲有污点被贬。而在封建社会,被皇帝贬黜会影响下一代的命运,李渤兄弟俩于是决定从此不参加科举。李家的家污是什么呢?史料说因为父亲没按照当时的习俗为奶奶尽孝,就被流放到了施州。

这肯定会影响李渤的仕途。《旧唐书》里也确实有记载,说“李渤……父钧,殿中侍御史,以母丧不时举,流于施州”。毕竟父亲李钧戴着不孝子的帽子,这与执政理念不同或者站位不对被贬性质完全不一样,基本上就是盖棺论定,什么时候都没有翻案机会,儿子再努力也是白费功夫。既然这样,还不如隐居起来,彻底避开舆论场和所有白眼,专心读书写文章。

这样一捋,我们总算是知道了李渤兄弟没参加高考的真实原因,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推测,李渤连中考都没参加。

但李渤真的对扬名立万、仕途腾达毫无兴趣吗?记者认为不像。

恰恰相反,李渤是个极善于营销的霸道总裁,尤其善于包装和推销自己,为此甚至不惜用十余年时间打造自己的人设。这里面有两件很能说明问题的证据,首先就是隐居。一般人的概念中,隐士是什么人?高人啦。而且,擅长诗书的高人,更是难得。并且,第一次皇帝听从朝臣建议下诏让李渤进京做官时,居然还被李渤拒绝了,多么的高风亮节。至于这段时间李渤经历过怎样的心路历程,我们自然是不知道的,但有没有待价而沽的成分呢?也许吧。

俗话说,世事无绝对,李渤的坚守,在韩愈的一封书信前,立刻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于是,李渤出山了,一代名家高士的形象。如果我们仔细读过韩愈808年写就的这封名为《与少室李拾遗书》的信件,就知道韩愈多么地给李渤面子,“景星凤皇”“先睹为快”,一生极擅发明成语的韩愈,一下子把两个成语都用在了李渤身上,李渤还能不识趣?

这个细节,多少说明了李渤并非抱死“不仕”信条的,条件合适,也不妨出山一展平生抱负。现在,可以说第二个证据了:养鹿。而且是一头白鹿。并且,时常和白鹿一起出去走动,人称白鹿先生。试想一下,一位飘飘欲仙的清隽青年,口中念念有词,摇着折扇,缓缓走在深山老林里的小径上,旁边追随着一头大多数人生平仅见的白鹿,这是多么的高大上。有心人说不定还要回顾历史,想起能有这种气度的,除了写出《道德经》的老子外,还有谁?当然,老子骑在青牛上慢悠悠地西去,白鹿不好骑,但亦步亦趋紧随李渤,又是何等的神奇。

高古绝伦的人设有了,诗文一途的基本功也打得扎实,通读古经,治国之策也拿得出手,这是李渤的优势。但李渤的劣势也明显,久处山林,多少与社会有些脱节,他对这个社会,和这个朝廷里各种关系的复杂程度,就不像他在诗文上处理得那么游刃有余了。李渤以为可以凭借铮铮铁骨、仗义执言、对皇帝的一片忠心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结果发现,还是天真了。

史料记载中的有段文字很有趣:李渤起家左拾遗,得罪宰相皇甫镈,谢病归乡。唐穆宗即位,召为考功员外郎。得罪宰相杜元颖,出任虔州和江州刺史……唐敬宗即位,上书营救崔发,得罪宦官集团,出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都防御观察使……

总结起来就是,历任三个皇帝期间,李渤总共得罪了两任宰相和一个宦官集团,文人的名节是保住了,但仕途终究是一片黯淡,身心也是屡受重创。在辞去桂州刺史一职回到洛阳后没多久,李渤就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比他的老师韩愈长命两年,但都没到一甲子。

《旧唐书》对李渤的评价翻译过来后是:品德高尚,不随便附和。势利之徒谓其矫情求誉;正人君子言其以直言被斥,终不息言,以挽救时弊,值得尊重。

《新唐书》对李渤的评价原文是这样的:孤操自将,不苟合于世,人成谓之沽激。屡以言斥,而悻直不少衰,守节者尚之。

记者对李渤的评价是:对桂林的旅游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人生如果可以重来,记者希望李渤不要出山,继续待在白鹿洞书院,看他的书,写他的文章,教他的学生,然后抽点空游历天下,这样,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能会超过柳宗元。至于他来不来桂林,其实倒不是最重要的,他来与不来,桂林山水都在,但他一入仕途,被贬来桂,中国的文学史上就少了一位本可以和唐宋八大家媲美的人物。没有办法,这是时代的悲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2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南平百越,秦始皇一统天下中最惨烈的一战
...苏东坡就曾被发配岭南,还有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都曾有过此待遇。秦始皇在重农抑商时,还曾将中原地区很多商人强制迁到此地,所以南方沿海城市的人善于经商那是自古有之。
2023-05-29 15:00:00
“古代旅游博主”笔下的广西有多美
...的市民在南宁市青秀山景区拍摄“古今穿越”主题照片。柳宗元赋情柳州风光近日,聚焦“唐宋八大家”的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正在热播。在第三期《柳宗元》篇中,撒贝宁和陈
2023-12-25 14:40:00
...柳”相称的原故。其实,韩柳是性情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柳宗元是性情温和的谦谦君子,从不随意说人短长,即使终生困死在蛮荒之地,也没怨天尤人,任情向人发声。而韩愈疾恶如仇,不平则鸣。
2023-10-22 20:30:00
品读韩愈和柳宗元的诗句,探究他们的生平
...一些跨越千百年的共鸣。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一下韩愈和柳宗元两位著名文人的诗句,探究一下他们的生平。1.孔孟后继者:韩愈的贬谪之旅上学的时候我们只知道韩愈是唐朝大文人,但说起来他
2023-09-07 22:10:00
...,他居然写了《永贞行》一诗,将矛头直指王叔文及好友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之四是他在丢官之后,为了谋求新职,曾违心地写信奉承贪官大吏李实。韩愈在《上李尚书书》里说:“未见有赤心事
2024-05-18 08:49:00
聊聊唐宋八大家排名之争
...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大家。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四人
2023-05-04 14:19:00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
...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主张,旗帜鲜明地反对骈体文。他和柳宗元共同推动了唐朝古文运动的蓬勃发展,二人合称“韩柳”。宋朝的欧阳修和苏轼承其余绪,也发起了古文运动。因此唐朝的韩愈、柳宗
2023-10-19 16:27:00
韩愈、柳宗元、颜真卿、柳公权在唐朝的关系如何?有些什么特点?
...的方法,也当上了官员。 那么安史之乱后出生的韩愈、柳宗元、柳公权三人关系如何呢?还是像上述李白、王维、颜真卿、杜甫四人一样来往不多。 但是韩愈却不同了,他在柳宗元、刘禹锡
2023-09-19 14:23:00
大文豪苏轼是柳宗元的超级“粉丝”
在唐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许多人都熟悉的名字:柳宗元。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文学成就极高,一首《江雪》天下闻名。复旦大学任重书院院长陈尚君解释,柳宗元的
2023-07-13 08:0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