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晋国的实力与楚国旗鼓相当,晋文公为何要退避三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01 17:12:00 来源:戏说三国

公元前632年,卫国城濮。

从遭遇到楚军的那一刻起,晋文公重耳便感受到一股沉沉的压迫感。

开战前一夜,他做了个梦,梦见楚成王把他打倒在地,像喝椰汁那样,趴他身上吸他的脑子。

这仗的确不好打。输了不必说,晋文公搞不好就得继续流浪列国。赢了,哪怕是惨胜也不行,齐国和秦国两个大国正一旁吃瓜呢,他们可不是什么善茬,输惨了他们可是会趁火打劫的。

只见楚军列阵齐整,滴水不漏。其所到之处,战鼓雷鸣,杀伐冲天,阵阵呐喊声如潮水汹涌,震天动地。

眼前的楚军战力似乎尚处在巅峰期。

楚军志在必得。虽然战前,楚成王也劝过楚国大将子玉:晋侯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晋国,什么危险他都经历过,人情世故他都明白,此是天意所决定的,像这样的人是不能和他打仗的。

但子玉并不听。你晋文公重耳要是真懂事,就应该明白:拳头就是真理。我就是要逼晋军决战,让他们见识见识楚国沙包大的拳头。

四万精锐楚军,对阵三万晋军。

接下来,会发生一场硬碰硬的场恶仗吗?

晋国的实力与楚国旗鼓相当,晋文公为何要退避三舍?

“猎人”楚国

人类在99%的进化历史中都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狩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尤其是在乱世的丛林世界中,一旦拿捏住对方弱点,强者便会化身猎人,将目标锁定为猎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至于公平正义,全部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齐桓公死后,齐国后继无人,其霸权渐渐由强转衰。

本欲染指中原的楚国,在与齐国抗衡争霸十余年之后,终于笑到了最后。于是在中原疯狂扩张自己的势力。

楚国先后用武力征服了郑国、随国,随后又在泓水将宋襄公击败。

到宋襄公死的那一刻,中原诸国都认识到,当时的楚国国君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为此,楚国不惜搅乱了尊崇周天子的秩序,将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仁义道德撕碎,用脚踩在地上摩擦。这让中原诸国无所适从,好生尴尬。

楚国还四处寻找假想敌,凡是他认为有威胁的,都要拖过来捶一顿。

这不,楚国又盯上了晋国。

其实晋国想法也很简单。有时候,国与国之间,不能光靠武力解决。大家终归还是要过个安生日子,总得建立个公平合理的秩序,讲究个平等正义不是?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结束十九年流亡回到晋国即位。第二年,他就响应周天子号召,发兵河南,击败进犯中原的狄人,杀死了引狼入室的王子带,护送周襄王回到周都洛邑,平定了这场周王子带之乱。这让晋国在诸侯国中声名鹊起。

于是,楚国坐不住了。

楚国君臣原想着将齐、秦、晋各个击破,从而进一步巩固其今后在中原横着走的地位。

现在第一步立马明确,就是先将晋国干倒。

楚国君臣们隐约地嗅出了晋国的短板:晋文公即位才3、4年,国内局势都不稳定。而齐、秦两国各自打小算盘,对晋国新秩序的提议不感兴趣,与晋国不是一条心。此时晋国翅膀似乎还没长硬呢。

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

于是,楚国在战略上对晋国步步紧逼。就是要欺负你,逼你跟我摊牌,给我一个揍你的理由。不是你认怂,就是揍到你服。

一张降维打击的大网渐渐展开。

晋国的实力与楚国旗鼓相当,晋文公为何要退避三舍?

还原退避三舍

是否要和楚国撕破脸皮干?

对这个问题,晋文公一开始内心是抗拒的。

显然,楚国在南边,要进入中原圈子有点难度,本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事。

但楚国再度兵临中原。这次,目标是宋。

1、战前局势

宋国这个国家很特殊。他土地丰饶,被称为膏腴之地;并且经济繁荣,是中原的商业中心。更重要的是,它交通发达,是楚国前往中原的通道。

如果非要找个现实的样子,那宋国像极了现在有着“欧洲之门”“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

俄罗斯为了保住战略屏障乌克兰不惜一战。而作为中原大国,晋国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

晋国不得不有所动作。因为晋国这只老虎再不吼两嗓子,就被人当成HELLOKITTY了。那以后还怎么在江湖上混啊?

措施有两种,要么打,要么谈。

和谈难度颇大,让晋文公替宋去求情,楚国有很大概率不肯,到时候会很没面子。

那么似乎只能打。打也分很多种,有正面硬刚,也有迂回战术。

正面硬刚似乎也不太可能。毕竟晋国自己那摊子才摆平不久,而楚国风头正盛。齐国和秦国此时也态度暧昧地在旁边吃瓜看戏,头脑里想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美事。这要是上来就整个全面战争,晋国有点吃不消。

那咋整呢?

好办。那就来个迂回的。你揍我小弟,那我也揍你小弟。这算是扯平了。

于是晋国迅速出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了楚国的两个小弟:曹国和卫国。打算把曹国和卫国的土地分一些补偿给宋国。这样晋打着救宋的名义,既赚了曹、卫的土地,又赢了仁义的名声,岂不是美滋滋?

但显然楚国不会接受这个方案,因为白忙活一场,到头来肉都给晋国吃了。

于是子玉率大军浩浩荡荡杀过去。战前子玉想了阴损的一招:让晋国放了曹、卫国君,楚国就不再进攻宋国。大致意思差不多就是,你看我带了一帮兄弟来了,当着大家的面,我保证不再揍你小弟,你放了我两小弟。这事就算结了。看我这么牛逼,你就当给我个面子,你小弟就当白挨了顿打,你也把吞下曹卫的土地还人家得了。

要是晋国迫于压力同意了,差不多跟脆生生地喊楚国一声大哥没啥区别。

晋文公当然不是吓大的。你谁啊?我费了老大劲抢了两块地盘,现在你一句话,我刚吞下的肥肉就得吐出来啊?你这么牛逼,咋不上天呢?

于是,晋文公果断不答应。他一面扣下了楚国使者,另一方面跟曹、卫两个小弟说,放了你们可以,但以后你们得跟着我混。这意思很明白,楚王说的我可以办,但得加上我的条件。只要答应,这事就算谈妥了,之后我放回你的使者,也放了曹、卫国君,大家都有面子。

子玉一听,暴脾气蹭地一下就上来了。还敢跟楚国谈条件,给你脸了是吧?啥也别说了,开干!

晋国的实力与楚国旗鼓相当,晋文公为何要退避三舍?

2、作战过程

对这一战,晋文公其实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临战前晋文公还在犹豫。

他的担心也不无道理:这一战的确险得很。楚国如今是南方一霸,实力强劲。而他晋文公即位没几年。楚国输一仗,不会伤筋动骨。但他要是输一场,那就得被打散黄了,国内的反对者不会给他第二次机会。

狐偃极力劝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是啊,都到了这个时候了,还犹豫个啥呢!打赢了,诸侯都听你的。打不赢,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保住老家不成问题。

做梦这个事,梦都是反的,你肯定妥妥会赢。

这颗定心丸,晋文公吃得身心舒畅。大臣和将士们都这么给力,咱做国君的也不能拖大家后腿不是。晋国要胜,晋国一定能胜!

但晋文公没想让晋军与楚军比谁更猛。面对来势汹汹的楚军,他传了一道令:“楚王于晋王有恩,全军退避三舍!”

晋军将士正摩拳擦掌,等待开战的命令呢,冷不防听见后面鸣金发令:退三舍!

大家都纳闷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啊!这节骨眼上,你让我们后退,这是几个意思?

但是军令如山不可违。晋军迅速后撤了。

这下,楚军都认为晋军怂,骄横得不把晋军放在眼里。于是,晋军退了三舍,楚军就追了三舍。

等楚军追到城濮时,晋军早已严阵以待。战前,子玉口出狂言:“日必无晋矣。”今天一过,地球上就再没有晋这个国家了。

结果,整个作战过程,换子玉开始做梦。只不过,这次他做了一个真实的噩梦。

一开始,晋国下军将领胥臣率领士兵们将虎皮蒙在马身上,凶神恶煞地向楚军右翼的陈、蔡军队冲去,陈、蔡军被这阵势给吓尿了,纷纷四处逃窜。这样楚军右翼分分钟就作废了。右翼,这个楚军的软肋,在晋军强力攻击下,变成致命伤口,在那里溃烂、流血,最终将整个楚军拖垮。

子玉看到仗才开始,右翼就被击溃,暴脾气又来了,指挥军队对晋中军、处右翼的上军发起猛烈攻击。

晋军面对攻击,立刻后撤,左右翼伪装后退。晋军用车辆拖拽树枝,引得尘土飞扬,造成全面溃败的假象。

子玉果然中计,命令左军紧跟着追击晋军的右翼上军,而丝毫没注意随着陈、蔡军的溃败。因为楚左军追击得过于深入,其侧翼已经渐渐暴露。

晋先轸、郤溱乘机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

子玉看到左、右军皆败,再打下去就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于是不得不停止攻击,带着中军的一帮残兵败将狼狈而逃。

城濮一战中,晋国大胜,楚国大将子玉羞愤自杀。楚国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

晋国的实力与楚国旗鼓相当,晋文公为何要退避三舍?

退出来的主动权

后世往往将退避三舍当成躲避的同义词。

因为退,往往就是让,气势上就已经输了对手一头。

历史上因退而败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泓水之战,宋襄公给楚军腾出渡河的地方,结果被楚军打得惨败。淝水之战,苻坚听谢玄所言,退兵另找决战之地,结果一溃千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那为什么单单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一退反而获胜了呢?

因为晋文公把握了双方博弈中的人情世故,把控了进退的度,非常精准地从退中夺取了外交和战场上的主动权。

1、退让中跳出外交陷阱

开战前夕,子玉使出了凌厉的外交攻势。

子玉派出使者,请晋国放了曹、卫两国国君,而楚国则放弃进攻宋国。

这一招实在是极其刁钻,因为楚国还没占领宋国,就要用占领宋国这个还没实现的预期结果,去换回曹、卫两国土地,这相当于是空手套白狼。

更糟糕的是,晋国还会因此陷入困境:晋国接受提议,宋、曹、卫都将更偏向楚国,晋国相当于白忙活一场;晋国不接受提议,宋、曹、卫都将怨恨晋国,晋国国际形象全无。简单来说,晋国不答应,形象受损;晋国答应,利益受损。

晋文公的策略,是退一步。首先,对楚国的提议一口答应,即同意放归曹、卫国君,使其复国。

但接下来,晋文公对该提议做了自己的解读。他借故拖延扣下楚国使者,不急于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这样楚国抓不住把柄,外交攻势没法进入下一阶段。此外,他私下暗示曹、卫两国,只要与楚国绝交,就立马让他们复国。

这样,又将麻烦踢回给了子玉。首先,晋国扣住使者迟迟不答复,让他的两难陷阱落了空。其次,若按晋国的解读,那就算曹、卫复国了,也不再是楚国附庸,楚国岂不是亏大了?

这样,晋国在外交上一退,表面答应楚国的提议,却反而变被动为主动,将了子玉一军,将其遮羞布一把扯下,迫使其开战。

2、士气,越退越足

士气,本是一种很玄学的东西。但晋文公掌握了它,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

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时,一些将领很不满,说:“我们这边统帅是国君,楚军统帅只是个大臣。现在要让国君躲避大臣,晋国颜面何存?”

而狐偃说:“打仗的事,名正才能言顺,理亏就会气衰。楚成王对我们君主有恩,我们君主曾经就许诺过临战要退避三舍。若我们忘恩失信,我们理亏,敌人占理,我们的士气就会下滑。如果我们按承诺退了兵,他们依旧不依不饶,那反倒就是他们理亏了。”

如此,晋军越后退,反而士气越足。

其中有两点与泓水之战及淝水之战不同。

其一,晋军士气很足,作战欲望很强烈。所以,强令后撤,反倒可以让晋军将士产生不满情绪,从而进一步提升士气。就比如你此时有点饿想宵夜吃个鸡腿,假如周围人越劝你别吃,你就越想啃一口。在这点上,晋军将士和吃货们的心理是一样一样的。

其二,晋文公抓住了双方的共识,让己方占据道德优势。退避三舍,本是晋文公对楚成王的允诺,是晋楚双方都认可的事情,谁没做到位,谁就理亏。理亏一方名不正言不顺,士气就会下滑。

反观泓水之战、淝水之战,宋襄公和苻坚的退兵,对手不仅不理解和尊重,反而将其当成了进攻的绝佳机会。再加上将士本就不善战、不愿战,宋襄公和苻坚的溃败就成了必然。

晋国的实力与楚国旗鼓相当,晋文公为何要退避三舍?

3、敌人越追越疲惫

“三舍”,就是九十里的距离。在时间上恰好是走三天。

春秋时期,各国征战通常携带三天的粮草。如晋文公进攻原国时,就让士兵随身携带三天的粮草。待三天粮草消耗完,就等待后勤部队再进行一轮补给。

这是晋文公的一个精确计算。

后退走了三天,将随身粮草消耗光,同时缩短了补给线,后续粮草能更快地到位。而楚军跟着一路追过去,三天过后随身粮草消耗光,但补给线拉长,粮草可能还在半道上。

这样,晋军粮草充足,而楚军吃饭都成了问题。

并且晋军先抵达新战场,美美地睡上一觉,然后以逸待劳。而楚军马不停蹄地跑过来,休息都来不及,就被迫开战。

此外,楚军一路狂奔,肯定还有不少跑不动、跑得慢的,通通都被甩下了,只有一部分强壮的士兵才能到达战场。仗还没打,人就丢了一多半在路上。

《孙子兵法》说过:“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急行军对士兵的体力消耗很大。行军越快,掉队的人越多,士兵越疲倦。这会导致军队战斗力大幅下滑,更容易战败。而晋军退避三舍用的是正常行军速度,不存在掉队的问题。

这样,在补给、体力、人数上,晋军反倒占据了绝对优势。

4、地形越退越有利

晋文公之所以要退,是他发现了一个绝佳的战场。

这个名为有莘之虚的战场。地处北方,远离楚国。显然,楚军之前肯定没来过,对此地一无所知。

而晋文公之前进攻曹、卫,率军与楚会战时,肯定多次经由过这里,对当地地形了若指掌。

这样晋军依山就势,砍伐树木设置障碍和陷阱,还提前砍伐大量树枝以扬起尘土蒙蔽楚军。

而楚军就像只无头苍蝇一般,被晋军一步步引诱着踏入未知的险境。

晋国的实力与楚国旗鼓相当,晋文公为何要退避三舍?

结语:打乱对手的节奏

一边楚是不可一世的南方霸主。一边晋是才稳定几年的昔日强国。南征北战的四万楚军的对手,是没有什么大战经验的三万晋军。

这本是一场猎人对猎物的降维打击。

可晋文公运用其超凡智慧。通过退避三舍。先后获取了外交、士气、补给、军队人数上的多项优势。从而巧妙弥补了军队战斗力的不足。

退避三舍,不是真退,是打乱敌人的节奏。

牵着敌人鼻子,走进自己的主场。从而转劣势为优势,转客场为主场,一举奠定了最后的胜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1 20: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晋文公“退避三舍”不是为了报答楚王,而是另有所图
...期的晋文公就用这种战术战胜了楚国,成功的称霸中原。晋国的公子重耳逃亡到了楚国,面对这个失势的公子,楚王选择了以盛情款待。但是楚王盛情款待是有所图,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什么事情
2023-05-04 11:47:00
退避三舍:晋文公的智慧与策略
...计较。重耳在楚国待了几个月,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并夺取了王位,正式成为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城濮之战五年后,晋国在晋文公的治理下,逐渐兵强马壮,国力充实。面
2023-12-27 22:29:00
晋文公通过退避三舍立威立信,破楚救宋称霸天下
...去求救于齐秦,第二攻打刚刚依附楚国的曹卫。楚成王见晋国欲图组织联军救援宋国,便叫楚将成得臣退兵理由是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才回国即位经历过人情险恶,手下又有一对得力助手,像这
2023-05-18 11:05:00
城濮之战是怎么回事
...“重耳啊,我现在如此优待你照顾你,如果有一天你回到晋国当了晋国的国君,你要怎样报答我啊?”重耳想了想说:“楚国地大物博,珍宝古玩、珍禽异兽、珠玉美女都不缺。这样吧,借你吉言,
2023-11-20 21:06:00
...在看来,唯一能够阻止楚人称霸中原的只有山西高原中的晋国了。认可宋襄公“仁义”之风,并让其位列“春秋五霸”的人,多认为晋国之所以对宋国施以援手,是因为齐桓公重耳在他十九年的流亡
2023-10-25 18:44:00
成语典故的由来:晋文公“退避三舍”背后的阴谋
...次宴会上,两人喝酒畅饮,成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主持朝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
2023-04-15 08:42:00
大器晚成公子成就一代霸业,秦晋终于撕破伪装
...此时继位时间不长,根基本就不牢固,他这样的行为导致晋国大臣们对他大失所望,行动力较强的官员甚至派人到秦国找到重耳,表示支持,并劝说他尽快回国夺位。公元前636年,辗转多国逃亡
2023-04-28 14:07:00
晋文公退避三舍,终成一代霸主
...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晋文公的历史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又害得太子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各奔东西。重耳逃亡到楚
2023-07-20 15:07:00
晋文公的称霸之路:以退为进,实现雄图霸业
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当年晋国出现“骊姬之乱”,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避难之时,曾经在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礼遇。楚成王问重耳:“公子若反(同,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2023-12-10 15:4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