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退避三舍:晋文公的智慧与策略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22:29:00 来源:戏说三国

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他的霸主之路可谓一战成名,这一战就是城濮之战。

这一战也为后人留下一个成语,即退避三舍。这一成语一直以来被视为重信守诺的典型,但从结果来看,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儿。

晋文公借助这一成语达成了两个目的,要说清楚这两个目的,我们的故事要先从晋文公的流亡说起。

退避三舍:晋文公的智慧与策略

许诺“退避三舍”

晋文公流亡,《史记》载因受后母骊姬之乱,为保命不得已跑到母亲的故国翟国(也称“狄国”),待了十二年后,又被兄弟晋惠公追杀,之后又跑到了齐国。

当时齐国正是齐桓公当政,他亦有志称霸,所以善待诸侯,于是,就接收了重耳,以厚礼招待,还为他安排了家室。

重耳在齐国总算又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一住就是五年,日子过得太舒坦,鸿鹄大志也被他渐渐抛之脑后了。

但是他的妻子齐姜却是一位特别有智慧和眼光的女性,为了帮助重耳实现复国大计,她和重耳的亲信大臣合谋对重耳施计,你不是说死也要死在齐国吗?不愿离开是吧,好,那就将他灌醉,直接拖上车,强行带离齐国。

等重耳醒来后,也只好接受现实了。

但他的归国之路也没那么顺遂,要先后途经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一路走总得吃饭睡觉,这些诸侯国就是他的“干粮”,也是他归国主政的支持者。

到曹国后,曹共公不以礼相待也就算了,还侮辱他。经宋国,宋襄公以国礼接待了他,但宋国刚被楚国打败,也无力帮助重耳回国。于是,宋国司马公孙固让他去楚国。

之后重耳经郑国,同样也没人鸟他,最后到了楚国。当时楚成王在位,他以诸侯王的礼仪接待了重耳,对此重耳也十分感激,但楚成王也提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将来如何报答他。

重耳当时流亡在外多年,眼下也是生死未卜,但他却在楚成王面前许诺,说如果将来两国不可避免交战,那他的军队与楚军兵戎相见时,他一定会“退避三舍。”

一诺千金,重耳的诺言就这么许下了,其实这话多少有点小看楚国。所以,楚将子玉听了就十分不悦,埋怨重耳出口就提打仗,好像自己有多牛掰似的,于是就让楚成王杀了他。

但楚成王认为重耳仁贤,当时身边还有一批贤臣追随,如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这些人都在背后为他出谋划策,也都是治国之才,况且他说这话在当时看来意义也不大,所以楚成王也不与他计较。

重耳在楚国待了几个月,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并夺取了王位,正式成为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退避三舍:晋文公的智慧与策略

城濮之战

五年后,晋国在晋文公的治理下,逐渐兵强马壮,国力充实。面对东方齐国的衰败,南方楚国在中原的势力扩张,晋国要想有进一步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与楚国发生冲突。

当时,楚国控制着中原的一些诸侯国,如鲁、郑、宋、曹、卫等小盟国,这其中也有迫不得已的诸侯国,比如宋国。

在晋文公上位后,宋国就背楚亲晋,一下惹怒了楚国,招来了楚国大军的围攻。

公元前634年,楚国攻宋,隔年联合郑、许、陈、蔡四国围困宋国,宋都陷入危机。

宋国赶忙派人去向晋文公求救,但晋国并没有直接出兵与楚国硬碰硬,而是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先攻楚国的盟国曹、卫,这样一来,楚国必然来相救,那么,宋国之围也就自解。

但楚国不按套路出牌,曹、卫要救,宋国也要攻,而且还攻得更猛了。

退避三舍:晋文公的智慧与策略

宋国只好再次紧急求助晋国,当时楚国势力很强,晋国也不敢贸然与它短兵相接,于是又给宋国出了个主意。

说你们去给齐国、秦国送点礼品,请他们出来调解,如果楚国愿意解宋围,那晋国就把曹国君主扣留下(当时晋国已攻下了曹、卫小国),并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

这样一来,曹、卫必然不会同意齐、秦的调解,楚国也必然会维护曹、卫利益而不给齐、秦面子。

一旦齐、秦失了面子,就会反过来支持晋国出兵,这样晋国就解了后顾之忧,再出兵就占到了优势。

结果事情的发展也不出晋国所料,齐、秦果然站到了晋国这一边,所以,晋国在外交上已处于有利地位。

楚成王也很快得到了消息,一看形势对楚国不利,就令前线的大将军子玉从宋国撤军,叫他不要与晋国交战。

子玉是楚国令尹,这个官比较大,是楚王之下的最高执政者,而此人又骄傲自负,一意孤行,根本不听楚王退兵的命令,执意要与晋国干一仗。

子玉这么做也有他的难处,国内有人批评他不仅不会治国,而且打仗也不行,只要带超过

300辆兵车的兵力肯定要吃败仗。

退避三舍:晋文公的智慧与策略

子玉这么傲娇的人,自然不服气,他就要打一仗,让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闭上嘴。带着赌气去战,多半的结局都会输。

楚成王见子玉不听令,就削减了他的兵力。子玉在前线攻不下宋,晋军也不来与他交战,僵持不下时,他只好派人与晋谈判。

条件是楚撤兵,晋复卫成公位,还曹国土地。但晋国精得很,他把使者扣压,然后私下与曹、卫达成协议,要想复国,也不是不行,前提是必须与楚断交。

曹、卫小国也没办法,谁厉害听谁的吧,于是就派人与楚断交了。这样一来,楚国就被完全孤立了,那还能打胜仗吗?

子玉更生气了,他决定带军北上,与晋军决战。而子玉的决定,也正是晋军所希望的,他们就是要把楚军引向北方,在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地方痛击楚军。

那么,最合适的地方是哪里呢?且看晋军的后退三舍之地。

楚军北上,晋文公就下令晋军后退三舍之地,一舍相当于30里,三舍就是90里。晋文公一令之下,还了楚成王的恩情,“退避三舍”,完成了他的诺言。

晋军向后退了90里,正好退到了卫国的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集),为什么是这里呢?

因为在城濮有人在等它,齐、秦、宋国的军队,都在此聚集,曹、卫也已倒戈了,晋国可以大展伸手了。

子玉什么也没察觉到,他既没注意到齐、秦与晋的联合,也没在意曹、卫的倒戈,只顾一路追击,追到城濮,安营扎寨后,就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说楚军要与晋军在此决战,咱俩就在车上等着观战就行了。

晋文公只淡淡的回了一句:“明朝见。”

退避三舍:晋文公的智慧与策略

于是,公元前632年4月,春秋时期最大的一次战争,城濮之战就爆发了。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晋军大胜,缴获战车100辆,活捉1000人。楚军溃败抛下大批物资,晋军吃着楚军留下的粮食,在城濮休整了三天才班师回国。

楚成王得知子玉战败的消息后,就派人对他说,你还活着回来干啥,还有脸面对申、息父老吗?因为在这次大战中,以申、息地方军组成的左军大部被歼,死了很多人。

楚成王的意思就是让子玉自行了断,不要再回来了。但令一传出不久,他又后悔了。于是又叫人去追回前令。

但子玉走到连谷(今河南西华县南),也没接到赦免令,于是就真的自杀了。

其实子玉的实力也不差,也是楚国的一员猛将,晋文公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很高兴地说:“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同我作对了”,心愿达成。

晋文公也在此战后成就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楚国失去了在北方的经营权,只好转而退回南方窝着。

从上述也可看出,晋文公的“退避三舍”究竟是不是在报恩,答案也很明确了。他借助这一“退”达成了两个目的。

退避三舍:晋文公的智慧与策略

“退避三舍”的两个目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晋文公为“古所谓明君”,城濮之战,楚败晋胜,除了战略、战术得当外,晋文公在道义上也争取了主动。

他与楚成王有约定,也去执行了,但当时晋国将领并不理解,认为一国之君回避敌国臣子,实在是一种耻辱。

晋文公及时对此阐述了自己的用意,他说用兵的道理在于理直,只有理直才能士气旺盛。他曾许诺过楚成王,就要报答他的恩惠,完成诺言。

此后,如果楚军不依不饶追着晋军打,那就变成楚军理亏了。

这么一解释,晋军全军上下也都理解了晋文公的信义之举,将士们士气大增,反倒是楚军的斗志受到了打击。

所以,晋文公利用“退避三舍”,在战前鼓舞了全军将士,开了一个最强大的动员大会,收割了人心。

第二个目的,在军事上,晋军也实现了以逸待劳,争取友军的配合而采取的权变之道,而且当时城濮也是一个非常适合排兵布阵的地方,主动选择会战地点,总比被动要占优势吧。

将士明确作战方针,再加上友军支援,晋军可谓准备充分,提前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成语“退避三舍”的真正含义,并非真正的退避,而是有目的避让。晋文公考虑更多的是从政治、军事上的目的,在政治上可以争取民心,在军事上可以逸待劳,充分准备。

所以,“退避三舍”,从严格意义上来看,也是一个谋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8 05: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晋文公“退避三舍”不是为了报答楚王,而是另有所图
...如哪一天两国不幸交战了,我一定会命令我国的军队退避三舍的,以报大王的恩德。”楚王的眼光还是不错的,四年之后,重耳返回了晋国,并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在流亡的这么多年里
2023-05-04 11:47:00
...宋,为报答楚国在他-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公元前6
2024-06-28 14:37:00
城濮之战是怎么回事
...我们两国的军队在战场上兵戎相见,那我晋国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你还不原谅我军,那我们两军再交战好吗?”楚成王听了很高兴,赞许了重耳的说法。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后,励精图治、
2023-11-20 21:06:00
晋文公退避三舍,终成一代霸主
...实实地回答:“倘若真是不得已交兵,我愿命令部队退让三舍(九十里)。”意思是说不想与楚国发生战争。后来,秦国出兵平定了晋国内乱,杀灭群奸,重耳得以回国做了国君,称晋文公。他整顿
2023-07-20 15:07:00
...,做了晋君,若我们两国不幸要打仗的话,那我就退避你三舍。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果真回到了晋国,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之后,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文公因宋公
2024-06-28 18:53:00
...骗了楚成王。关键是这件事却被美化成了一个成语“退避三舍”,我们从军事角度上看,为什么这个决定实际是在骗楚军。说到退避三舍还是当初晋文公在流亡的时候的故事。当时晋文公重耳流亡到
2023-10-25 17:09:00
成语退避三舍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春秋时期,诞生出一个成语叫“退避三舍”,延续至今人们用它来表示退让,谦让,以及惹不起躲得起。那么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有关楚国的灭亡,以及一个流浪的君主,重耳。重耳是晋献公和
2023-02-03 14:35:00
成语典故的由来:晋文公“退避三舍”背后的阴谋
很多人在语文课本中学过退避三舍的成语,它比喻退让和回避,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这句成语典故出自楚成王与重耳(后来的晋文公)之间的对话。话说重耳年轻时流亡到楚国,楚成王以国君之礼相迎
2023-04-15 08:42:00
城濮之战晋文公为何退避三舍
有名的成语“退避三舍”,故事的起源和发展又是怎样的呢?春秋战国时期的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年轻时的他一直处于漂泊流亡状态,直到六十三岁才登上王位。在有名的城濮之战中,面对楚国军队
2024-04-22 15:3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山河铭记丨粉墙黛瓦间,触摸烽火岁月的温度 大皖新闻走进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
大皖新闻讯 庐江县汤池镇的翠林深处,一片粉墙黛瓦的建筑群静静矗立,这里便是承载着华中敌后抗战记忆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
2025-08-03 12:56:00
释永信被查,才知道她有多让人敬佩
释永信终于“暴雷”了。7月27日晚,少林寺官微发布消息称,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
2025-08-03 05:40:00
杭州日报讯 近百年来,古文字学家多致力于研究古文字的识读及其历史价值,而书法家更倾向于如何将其转化为新的艺术创作范式。当然
2025-08-03 07:15: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和平期盼的时刻,始终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书法家樵夫怀着对历史的敬畏
2025-08-03 07:15:00
写在叶子《中国书画收藏史》新书出版之际杭州日报讯 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书画艺术是最璀璨的星座之一。当我们驻足凝视王羲之的飘逸
2025-08-03 07:15:00
“循脉——中国画教育‘课徒稿’文献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8月1日,“循脉——中国画教育‘课徒稿’文献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本次展览以中国画教育中的“课徒稿”为核心
2025-08-02 10:17:00
岁月流转,阳岐村的历史印记几经沧桑。一代代人的接力守护,古村迎来了它的光彩重生。
2025-08-02 12:17:00
我为家乡代言丨从万姓同根到红色基因,解码周口文化名片
大河网讯 什么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7月31日—8月1日,“我为家乡代言”系列活动之“夏香满园”网络直播推介活动走进周口
2025-08-02 13:35:00
为进一步呈现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岳飞传说”“春秋岳王祭”的魅力,彰显爱国主义精神,每年岳王庙都会举办各种弘扬岳飞文化的相关活动
2025-08-02 07:43:00
青未了丨老兵
文 / 江天冷月辞父别母远离了故土家园摸爬滚打中牵着扯不断的思恋乡愁伴随壮怀激烈的军旅橄榄绿染透泣血的边关斑驳月影氤氲着永不寂寞的巡逻线秋风夏雨沧桑了原本娇嫩的容颜当离队的日子悄
2025-08-01 20:11:00
寻访东营老兵 ④ | 百岁老兵孙相法:从烽火战场到乡土守护
编者按:东营,这片渤海之滨的热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宝藏,更沉淀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他们中有亲历枪林弹雨、见证民族崛起的抗战老兵
2025-08-01 08:58:00
“八一”光荣榜!杭州282名官兵立功受奖!
去年以来,广大杭州籍官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聚焦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在国防战线上矢志打赢
2025-08-01 10:13:00
激荡八十年的山海回响 | 马石山——永不磨灭的丰碑
大众网记者郑云歌 仇艺畅 通讯员 张洁 威海报道马石山的轮廓,在胶东半岛的晨昏里静默了八十余载。在这里,山间的风,年复一年拂过青松
2025-08-01 11:03:00
文润黔山 名家开讲 | 知名哲学家黄勇揭示王阳明对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贡献
黄勇教授讲座现场。孔学堂供图7月26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文润黔山——多彩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学术委员会名家讲座(第四期)在贵阳孔学堂举行
2025-08-01 16: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