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桂林日报
灵川灵田镇:
巧用废弃菌棒种水果
“循环”农业有奔头
▲陈桂民夫妇俩在李园内忙碌。
◤陈桂民夫妇俩在食用菌大棚内采摘香菇。 本报讯(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黄勇丹 郑素萍 文/摄)近日,家住灵川县灵田镇龙口村的陈桂民、黄明珍夫妇,在自家的食用菌大棚和果园内忙碌着。这对勤劳的夫妇,巧把废弃菌棒变果园优质肥,为今年的丰收埋下“伏笔”。
“70后”陈桂民、黄明珍夫妇,是灵川县灵田镇龙口村委江洲村的村民。早在2001年,夫妻俩就承包土地,在村里建起大棚,培育金针菇。几年下来,尝到甜头的夫妇俩扩大规模,选择种植利润更高的香菇。
本以为靠着勤劳,一家人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不料,磨难接踵而至。
2007年,黄明珍的两位胞弟向姐姐学习食用菌种植,并利用沼气池配合生产。有一天,兄弟俩在深入沼气池清理残渣过程中,不幸中毒双双遇难。2013年,黄明珍的父亲被检查出直肠癌。为给父亲治病,家里花掉了数万元积蓄。与此同时,黄明珍的家公患病,长期卧床休养。当时,一双儿女年幼,夫妻俩只能一个人干活,另一个在家照顾老人。
2015年,陈桂民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
“没有过不去的坎。”抱着这个信念,陈桂民夫妇即使遇到再多的困难,都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为了增加收入,2016—2017年,陈桂民夫妇俩在香菇种植大棚地上套种冬瓜、百香果。由于管护得当,他们家种植的冬瓜产量大,品质好,外地客商经常到他们家定点收购。2016年,陈桂民一家顺利脱贫。
过去数年,家里老人先后故去,夫妻俩全身心投入到食用菌生产和果树种植中。凭借一如既往的勤劳,以及多年积累的食用菌管护经验,夫妻俩的产业越来越红火。
2023年中,陈桂民家的4.5亩食用菌大棚产菇6万多棒,均价10元/公斤,年收入20多万元。
采访当日,陈桂民夫妇俩在食用菌大棚采菇后,又把今年废弃的菌棒运到了李园,并抢抓农时进行锄地、施肥、剪枝等事宜。
“废弃的菌棒,不仅可以让果园的土质更松软,还能为果树生长提供很多生态养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虫害。”陈桂民说,就是靠着这个“循环使用”“变废为宝”的“秘诀”,他家种植的黄金李又大又甜。去年,刚进入挂果期的10多亩李树,因果品上乘,批发价高达14元/公斤,总收入7万多元,且供不应求。
陈桂民还告诉记者,今年春季,他们一家又有了“新动作”:扩建了5个食用菌生产大棚,新建了一个专业化无菌室,实现高效育菌棒。此外,他们砍掉了患病的老橙树,栽上了砂糖桔。
黄明珍告诉记者,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他们会坚持一个“铁律”:继续利用废弃菌棒做肥料,种好优质生态水果。
灵田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桂民夫妇勤劳肯干、踏实上进,这几年他们家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香菇种植大户。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家庭几经磨难,但他们依然勇敢面对,百折不挠,令人生敬,“祝愿他们在循环农业的路子上,越走越有奔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6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