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李自成为何一步步败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6-07 21:2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建立了大顺政权。

明朝末年,驿卒出身的李自成加入农民起义军后,经过十多年奋战,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明朝的掘墓人。

不过,李自成也没能高兴到最后,从他进入明朝国都北京后,仅仅过了一年,他就兵败身亡。

人们感慨李自成推翻明朝腐朽统治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感慨其溃败之迅速。

细究起来,李自成败亡原因很多,但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一:只用下层知识分子:埋下败亡的祸根

李自成生于陕西米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崇祯三年(1630年),他带领本村一批饥民投奔农民起义军。

不过,直到崇祯十三年攻入河南之前,他始终不曾吸收一名儒士,遇到重大问题,只能同身边的起义将领商议解决。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的队伍迅速发展至数万人,随着起义势力的壮大,牛金星等几个失意知识分子前来投奔。

他们对农民军军纪的整顿、人才的招聘和政权的建设等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是帮助李自成制订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和“五年不征”、“不当差,不纳粮”、“平买平卖”的政策。

但是,李自成起用的这些知识分子,大都是些下层的失意文人。

李自成为何一步步败落

如牛金星,天启七年举人,曾做过塾师,因儿媳之死,与姻翁王士俊反目兴讼,被官绅合谋诬陷,逮进大牢。

河南人宋献策,连个秀才都不是,但粗通文墨,“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学”。

还有一位流传很广的所谓李自成的“谋主”,河南杞县的李岩,自清代以来就有不少人考证其为“乌有先生”,就算实有其人,也不过是个举人。

这些下层知识分子,长期生活在乡野或江湖之间,视野狭隘,不能准确把握全国形势及其走向。

他们的出谋划策,也就不免出现偏差与失误,从而埋下日后败亡的祸根。

首先,是“均田免粮”口号和“不当差,不纳粮”、“五年不征”的政策问题。

在当时,平均主义口号和政策的发布,毋庸置疑会赢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从自成者日众”,短短一年时间,李自成的队伍就发展为百万大军。

但绝对平均主义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赋税是国家机器存在的基础,在农业社会,不征赋、不派役,百万起义大军就没有粮饷,大顺政权的机器就无法运转。

没收官府库存和明宗室的大量财物,只能救一时之急,无法解决长期之需。

其次,是对当时全国形势及其走向的认识和把握问题。

在农民军及其建立的政权、明王朝和清王朝三股势力的角逐中,不论是明王朝镇压了起义军还是起义军推翻明王朝,获胜的一方最终还得与清王朝展开一场生死搏杀。

而此时的李自成眼里,敌人只有明,没有清,李自成身边的那些谋士顾问,也缺乏统揽全局的眼光。

在辽东和关门的明朝官军降后,李自成又只派几天前刚归顺的明总兵唐通率领原部8000人接管山海关防务,命吴三桂率部进京,根本没有预防清军,人关、问鼎中原的准备。

二:“我剪尔辈如刈草”:大顺政权的士人命运

李自成从小没有受过教育,并不熟知前朝开国皇帝如刘邦、朱元璋等任用知识分子夺取天下的历史经验。

加上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读书人一旦高中,到衙门里做官,就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李自成对此不免心生厌恶。

以至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知识分子采取一概拒斥的态度。

这种粗暴的做法,无异于为渊驱鱼,把知识分子都推向敌对营垒。

此后,李自成三围开封,开封的士大夫都站到官军一边,同起义军对抗到底。

李自成为何一步步败落

崇祯十五年夏秋,起义军已基本在占领的各个府县设置地方政权,急需大批文化人充当行政官员。

当年年底,李自成“始议开科河北(指河南黄河以北地区)”,“一、二等者,送吏政府选官”。

河南人李模回忆他参加农民军的科举说:

“……先期榜示日:‘有不预试者。屠其家。’不得已皆出,试之日,有激愤为文大骂者,有感伤为文痛哭者,有畏祸勉应故不成章者,自成怒日:‘我剪尔辈如刈草,但我方施仁义,且杀之不武,只杀其骂与哭者,其故不成章者皆裁去耳鼻,俟一统开科禁锢终身。‘”

李自成虽也依靠牛金星等人陆续招募一些明朝进士,担任中央机构的官职.但也只是让这些归顺的进士担任具体的行政职务,未曾任用他们充当谋士顾问。

这说明他对高层次的知识分子还是心存疑忌。

即使崇祯十七年攻占北京后.李自成也只录用四品以下的明朝降官,“三品以上独用故侍郎侯恂”,那是因为侯恂被崇祯关进了监狱,李自成以为他必定恨透明朝。

再加上刘宗敏在北京城内对明朝降官的“拷饷”行为,在知识分子面前,李自成的政权可谓是人心尽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7 2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条件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明朝会拒绝和谈
...最沉痛的失败之后,李自成的起义军有了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加入。在他们的帮助之下,李自成的起义军完成了蜕变,以前的起义军是流寇强盗,现在的起义军是具有完整建制的政权。攻克陕西
2024-05-16 13:57:00
...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是一个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经过十几年的历练,到崇祯初年的时候,他已经身居陕西布政使参政(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的高位,分管陕西的粮储、屯田、军
2023-08-22 11:15:00
李自成为何被清朝打败一次就不行了
...因如此,很多汉人并不反感清朝;其次清朝对那些官员和知识分子也还不错,所以这些人才支持清朝;第三,清朝入关之后最初并没有乱来,百姓对这些人感觉也还不错;第四清朝统一全国的速度非
2023-06-25 16:11:00
为何说魏忠贤一死,大明王朝就垮了呢
...主要代表,他们占据了朝廷很多关键岗位,并且由于全是知识分子,较为轻松掌握着舆论导向,东林党的势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魏忠贤广泛收徒弟,徒弟再大肆收徒,因此徒子徒孙众多。魏忠贤
2023-10-15 16:59:00
明朝无耻的内阁首辅是谁,被李自成折磨的脑裂而死
...为让其他被李自成捕获的朝臣感到极度的不满。他们都是知识分子,力量虽小,但他们的忠诚和原则让他们对李自成保持了距离,反而赢得了他的尊重。然而,那个曾经在崇祯皇帝手下高官厚禄的魏
2023-07-16 19:36:00
明朝灭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据主流,知识分子不知羞耻只是表象
...实则恐怖的事实——流氓文化在朝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知识分子们也不再知耻。那些向来自命清高,矜持做派的文人墨客,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面前,竟也不免人之常情地堕落成了彻头彻尾的流氓
2024-08-20 11:55:00
这个读书人心狠手辣,投降连满清都不敢用他
...立大顺。他是一个被称为“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崇祯13年,李自成从巴西鱼腹山突围出来,轻骑由郧县、均县走河南,李岩参加起义军。《明季北略》卷二十三中惟妙惟肖地记
2023-07-01 00:17:00
...谁丑化了呢?主要是魏公公得罪了拿着笔杆子的东林党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坚持不懈的特书大书,终于成功洗脑了处世未深的崇祯,在特定的时候,笔墨远比刀剑更加锋利!崇祯一道圣旨,历数了
2023-03-14 10:23:00
洪承畴投降清朝最后还做了什么事情
...,以取悦民心。皇太极虽然是满人却十分重视汉族官僚和知识分子。他认为人才对国家有着无穷无尽的益处。他说:“惟多得人为可喜耳。金银币帛用之有尽,如收得一二贤能之人,堪为国家之助,
2023-07-03 21:1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