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朝灭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据主流,知识分子不知羞耻只是表象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20 11:55:00 来源:戏说三国

明朝作为一个曾经輝煌的王朝,最终却走向了衰亡的下场,这固然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究其根源,却可以追溯到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恐怖的事实——流氓文化在朝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知识分子们也不再知耻。那些向来自命清高,矜持做派的文人墨客,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面前,竟也不免人之常情地堕落成了彻头彻尾的流氓。然而,这只是一个冰山一角,明朝覆亡的根子还有哪些?

明朝灭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据主流,知识分子不知羞耻只是表象

一、王者无道,君臣失和

太祖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起初施行一统江山、改革赦令的政策,遏制了国内动荡。但到了后期,御史台百官腐败,官场弊端丛生,民不聊生。更有甚者,甚至出现了父子挟制的怪象。

朱厷圻登基后因疑神疑鬼,深恐有人从中阻挠。他威逼利诱,以重金买通一干亲信,纷纷授以重臣要职。这些人凭借背景硬扶上位,浑浑噩噩,难堪大任,自然造成国家政绩每况愈下。到了嘉靖年间,锦衣卫直属朝廷,专权越渐,嘉靖帝沦为傀儡,导致朝政阻滞,民怨沸腾。

明朝灭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据主流,知识分子不知羞耻只是表象

万历皇帝继位后,国家经济尚可,但他性情暴虐,酗酒好色,荒淫无度。曾一怒之下杀害亲生儿子,更视臣民如草芥。他痴迷于文人雅士而疏于朝纲,造成朝野奸佞当道。所谓"万丈红妆朝酒楼,一袭黄巾出相曽",彻底昭示了君臣不和的危害。

最终到了明末,农民起义不断,国力日衰,加之满族入主中原,导致明朝覆亡。崇祯皇帝倒行逆施,对权臣们视而不见,也未采纳谏言,致使民不聊生,国祚日薄。朱家王朝从昔日的盛世繁荣,转瞬即逝,化为乌有。这正是国君失道的可悲写照。二、文人失节,操守沦丧

明代文人自命清高,谈仁论义,但在现实的权力和利益面前,却往往操守尽失,堕落沦丧。就以著名文学家袁了凤为例,他本是才名横溢、风云际会的文坛领袖,可谓是文人典范。但当他被任命为内阁首辅后,却突然改头换面,成为朝野争锋的重要参与者。

袁了凤出身名门望族,自小就受到极好的教育,对于儒家经典深有领悟。年少成名后,他凭借出众的文采和远胜时人的见识,很快就成为举国上下推崇的文化偶像。人们普遍认为,有袁了凤这样的文人作为国之重臣,必能协助皇帝扶持文风,匡复礼教。

明朝灭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据主流,知识分子不知羞耻只是表象

谁曾料想,袁了凤一旦执掌国政,立刻就变了面目。他屡屡对皇帝进言歪门邪说,诱导君主走向荒淫无度的生活方式。更有甚者,为了谋求私利,他不惜充当东厂大节度使的马前卒,到处窥探大臣的隐私,让那些不愿卖力为他办事的清流,遭受严惩。

最可悲的是,袁了凤最终亲手毁坏了他自己曾经高调宣扬的文化理念。他不仅亲自策划了一场有违礼教的"岂岘会议",还公开高呼"佞生不识廉耻",对那些固守儒家操守的文人予以贬低和打击。从此,曾经自诩为光风霁月的文化圈子,开始大肆腐化堕落,走上了不归路。

袁了凤只是明代文人操守沦丧的一个缩影。更有甚者,一些人甚至对国家危难漠不关心,对皇帝指责诽谤。比如首辅魏藻德,他在危难时刻不思应对之策,反而一心钻营私利,最后更是背信弃义,向敌人称臣。这种卑劣无耻的表现,不啻是对整个文人群体的一记响亮耳光。三、江湖豪杰,流氓横行

明末农民起义不断,出现了诸如张献忠、李自成这样的江湖豪杰。他们本来是些身无分文的贫民百姓,却凭借诡计无耻的手段,最终攻占京师,导致明朝覆亡。这种流氓文化在朝野中日渐盛行,成为朝政腐败的最大祸根。

明朝灭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据主流,知识分子不知羞耻只是表象

张献忠原是陕西渭南一个小村落的赤贫农民。早年间,他曾逃荒到四川打工,后来又回到陕西。一次偶然中,他结识了一班江湖上的豪杰,被启蒙了一些街头斗殴的本领。从此,张献忠放弃种地,转而纳粹为家什,专做打家劫舍的勾当。

凭借过人的武力和无所不用其极的阴谋诡计,张献忠很快就在川陕一带疯传开来,被视为流氓头子。到了明万历年间,他已经召集了上万骁勇善战之辈,形成了一支敢叫阎王下黄泉的骄兵。

面对如此猛虎般的敌人,明军节节败退,终于祭出了镇抚使刘宗舆。刘宗舆自以为高明,竟想以俸禄和官职来收买张献忠的效忠。谁知张献忠对此充耳不闻,反而趁机大举进攻,一举把刘宗舆的大军杀个精光。从此,张献忠气焰更加嚣张,四处征战掳掠,流氓无赖之风在民间盛行。

另一个曾给明朝带来重创的流氓头子,便是李自成。他原是个小小镖师,靠着走私贩私为生。在一次缉私行动中,他狡猾逃脱,并意外杀死了官兵,从此踏上了反贼的不归路。

李自成虽非武力高强,却极擅间谍诡诈之计。他手下人马虽然不多,却往往偷袭擒获官兵,据为己有。更有甚者,李自成常以活捉官兵为要挟,逼迫朝廷开城纳降。最终,凭借这些下三滥的伎俩,李自成竟攻陷紫禁城,逼死了崇祯皇帝,从而导致大明王朝的灭亡。

明朝灭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据主流,知识分子不知羞耻只是表象

从张献忠到李自成,他们无一不是出身卑微,靠着无耻下流的手段才得逞。可是,明朝却任其疯长,不加制裁,反而在朝野中滋生了这股流氓文化,最终亦步亦趋,自掘了覆亡的祸根。四、丧家之狗,所为何来?

在那个动荡年代,一些原本家资殷富的世家大族,竟成为明朝覆亡最大的推手。他们不择手段敛财,藏私于家,对国家危难置之不理,令人发指。

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当属吴三桂的家族。吴三桂本是辽东总兵,封疆大吏。可谓国之栋梁。但他的家族却成了丧家之狗,给明朝最后的统治增添了致命一击。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本是皇亲国戚,地位超然。可是当张献忠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时,他宁可拱手献上巨额饷银,也要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据史载,仅吴襄一人,就在夹棍的摧残下拿出了二十万两白银作为赎命钱。

明朝灭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据主流,知识分子不知羞耻只是表象

更有甚者,吴家竟与农民军里应外合,与之勾结。吴三桂的长子吴有训,就是在与农民军的阴谋勾当中丧生的。他在张献忠军中任职,直至被捕处死。从此,吴家在朝野中渐渐声名狼藉,沦为亲贼的家族。

除了吴家,还有很多世家大族同样骨肉皮,唯恐遭殃。比如严家、张家、于家,都曾向农民军诚惶诚恐地进贡钜资,以求饶命。只可惜,当时朝中大臣对这种丑陋行径,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国之将倾,视而不见。

最令人不齿的,莫过于当时的王公贵戚们了。他们不仅不愿为国效死,还视军民伤亡如无物,只知贪生怕死。例如崇祯帝的岳丈周奎,身为国戚,理应肩负起家国大义,可他偏偏装作一无所知,躲在家中写些道德文章,对外一副淡泊名利的样子。等到农民军来临,他立刻就拿出六十万两白银,贿赂军阀们放过他一家老小。

大明王朝素有"勤俭"的美德,朝野上下对铺张奢侈甚为唾弃。可这些世家大族不远万里,拼尽全力来积攒私财,对国家危难更是熟视无睹。倘若当朝贵戚已是如此,朝野文物自然也就更加腐化,彻底丧失了家国之心。由此可见,一味的铺张挥霍,是致使明朝灭亡的重要根由。五、瓮中之鳖,究竟何其可恨?

除了那些世家大族外,还有一些虽然地位微末但同样行径丑陋的人,他们满心满眼都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全然漠不关心。这就是所谓"瓮中之鳖"的心态。

明朝灭亡的根子,是流氓文化占据主流,知识分子不知羞耻只是表象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那位太监魏有尧了。魏有尧乃崇祯皇帝的心腹大太监,管理整个后宫。位高权重,理应时刻为皇家和国家的兴亡操心。但实际上,他整日里只顾搜刮私囊,完全无视朝廷的危机四伏。

据史载,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攻陷北京城时,魏有尧携家眷在后院中躲藏。他只操心自己的几间房产和一点私家钱财能否保住,却对宫中太后公主丧生在暴徒的屠刀下毫不在意。更有甚者,魏有尧为了保全性命,不惜拿出私藏的万两白银封口费,让农民军的头目杨再兴放他一家平安。

如此自私自利的行径,在当朝的文武大臣中也屡见不鲜。比如那位大学士翟良,当李自成的军队闯入北京城时,他不是想方设法镇压叛乱,而是慌慌张张地去找军阀贿赂,只为保住自己那一两间窑子。最后竟舍弃了整个朝廷,一人逃出城外,活下一条狗命。

翟良的结局还算好的,那位诗人孙次球的遭遇就更加凄惨了。他本是民间有名的才子,当年更是因写了一首讽刺崇祯帝的诗作而被抄家,流放边疆。谁知在被放回京师后,他依旧我行我素,对崇祯帝的腐败和无能毫无同情。当农民军来临时,孙次球更是袖手旁观,对大明王朝的覆亡满不在乎。结果便是被杀人如草芥的军阀抓去活活凌迟致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0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何说明朝是封建王朝的“怪胎” ,到底“怪”在哪
...提并论。或许,这是我对明朝的偏见,但笔者想从帝王与知识分子两股封建社会中坚力量聊一聊,明朝到底“怪”在哪?烂到根子的“皇帝”从整体水平而言,明朝皇帝的质量应该是最差的,无论受
2024-03-21 15:46:00
宋朝党争失败可以全身而退,明朝党争失败却被赶尽杀绝是为何?
明朝党争要赶尽杀绝,主要是阉党和东林党争斗之时。之前,也就是外放、免官,跟宋朝差不多。但挑战皇权,那就要另算了。但是,明朝的党争,确实比宋朝的党争更激烈。而且,虽然打着道德的旗帜
2023-01-18 01:21:00
...纷等诉讼,上演贼喊捉贼的戏码,可谓典型的“知识产权流氓”。“知识产权流氓”不但胆大妄为,而且花招不断。比如,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提交虚假的著作权转让合同、涂改权利人信息、伪造作品
2024-10-30 07:24:00
明朝一女子,对知府说:和尚非礼我,知府是如何处理的
明朝万历皇帝在位时,进士出身的刑部主事陈幼学,被任命为湖州知府。在湖州知府任上,陈幼学勤政爱民,屡破奇案,被誉为青天,深得湖州百姓的爱戴。今天笔者就和大家讲述一则陈幼学智破污蔑案
2024-02-28 14:38:00
...,不仅曝光违法广告的表象,而且顺藤摸瓜扫除黑灰产的根子,整治“神医神药”这个沉疴旧疾。正因如此,抓典型就是为了“以儆效尤”,给违法分子以威慑,给广大消费者以提醒。必须看到,随
2023-06-10 15:48:00
王伦为什么不能当老大
...得山寨之主!"王伦为何当不了老大?归根结底,因为他是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劣根性,都在他的身上,加以体现。自古能当上老大打下天下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公卿贵族,如杨坚李渊;一
2023-08-08 22:09:00
...郎将,随汉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其实蔡邕这样的知识分子从性格上讲喜欢“闲居玩古,不交当世”,对邪恶的权贵势力更是避之犹恐不及。他也知董卓不得人心,很多次想逃走,但却最终不
2023-09-01 15:56:00
东林党的领袖高攀龙,为何遭到魏忠贤赶尽杀绝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注定一生要与苦难和悲剧同在。儒家的“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理想让代代士人为之神往,以期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境地。无数士人抱着天下关怀的热情,渴望能
2024-07-06 16:28:00
后汉倾颓,真是因为君王亲小人远贤臣吗?贤臣是谁呢?
...起来,这东汉王朝其实是一次历史大倒退。豪族本来就是知识分子,官僚,豪商,地主出身。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他们把上述的几种身份糅合在一起,垄断社会上绝大部分资源,犹如一只八爪鱼一样
2023-05-31 18: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