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揭秘唐朝太子李弘的真正死因,真的是被武则天毒死的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16 13:52:00 来源:戏说三国

公元675年四月,唐高宗与太子李弘一同前往洛阳的合璧宫。然而,不久后,年仅23岁的李弘却突然病故,给唐高宗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唐高宗对太子的深厚感情显而易见,他不仅追封李弘为皇帝,还以天子的标准为太子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将其安葬在洛阳。

揭秘唐朝太子李弘的真正死因,真的是被武则天毒死的吗?

为什么年轻的李弘会如此突然地离世呢?传统的史学观点认为是武则天毒杀了李弘,这一说法在《新唐书》和《唐会要》中都有所记载。然而,通过对唐朝及其后续史书的全面研究,我们会发现李弘的去世实际上与武则天并无关联。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揭秘唐朝太子李弘的真正死因,真的是被武则天毒死的吗?

首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太子之死提出了质疑。记载显示,太子李弘是个孝顺谦和、深得唐高宗宠爱的皇子。然而,武则天却在太子屡次上奏请求关心萧淑妃的两个女儿时产生了嫌隙。这两位公主因母亲过失而被囚禁,李弘为姐妹们感到惋惜。然而,武则天对此不满,将两位公主嫁给了翊卫权毅和王遂古。太子见此,奏请出降,但遭到了拒绝。不久后,太子在合璧宫去世,引起了外界的猜测,有人认为是武则天毒害了他。

揭秘唐朝太子李弘的真正死因,真的是被武则天毒死的吗?

但司马光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实录》和《旧传》中并未提及武则天毒死太子的事情。他对武则天毒杀太子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为什么司马光会对此表示怀疑呢?他认为,《实录》和《旧传》记载的历史最为原始,史料没有经过删减,更接近历史真相。相比之下,《新唐书》和《唐会要》出书较晚,其史料来源可能不如《旧唐书》可信。此外,欧阳修编写《新唐书》时距离李弘之死已有几百年,他可能通过《唐历》找到关于李弘死因的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信息真实可靠。

揭秘唐朝太子李弘的真正死因,真的是被武则天毒死的吗?

其次,关于李弘死因,史料中确有记载,他死于肺结核。《旧唐书·孝敬皇帝传》详细记载了太子李弘自幼体弱多病,患有肺结核。尽管病情加重,但太子仍投身政务,协助父亲处理国事。这导致他的身体更加恶化。唐高宗为儿子写下的悼文《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明确描述了李弘“沉瘵婴身、旧疾增甚”的情况。李弘不幸在合璧宫病故,年仅23岁。

第三,武则天并没有对太子的权力构成实质威胁。在太子任内,武则天已与唐高宗地位相当。而武则天并非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政治家。她若想夺取所有朝政权力,完全可以除掉唐高宗,何必下手害自己的儿子呢?况且,由于李弘身体状况不佳,他并不能对武则天构成实际威胁。

最后,武则天在李弘去世后表现出极度的悲痛,亲自为儿子抄写佛经,为其祈福。这不是一个毒死儿子的行为。武则天还将李弘的弟弟,后来的唐玄宗,过继给李弘。这一系列举动表明,武则天对李弘并无谋害之意。如果她真的想害死李弘,她为何会亲自写佛经为其祈福,而且李弘是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对于她巩固皇后地位至关重要。

总体而言,唐太子李弘的去世主要是因为肺结核导致的身体恶化,而非武则天毒杀。历史学家司马光的怀疑也表明关于武则天毒杀太子的说法存在疑点。这一段历史故事深刻地展现了唐朝时期政治斗争与家庭情感的错综复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通过深入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与事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6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当然了,我们客观说,武则天做皇帝还是合格的,至少比很多皇帝要强得多。在她的治理下,大唐仍然保持着曾经的辉煌,实力也是不容小觑。说起武则天的儿子,不得不说,压力非常大。按道理,唐高
2024-06-04 06:25:00
...自己的两个儿子,此人就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那么武则天为何会对自己的儿子痛下杀手呢?根据史料记载,武则天为唐高宗李治生下四个儿子,分别是李弘、李贤、李显、李旦。
2023-08-04 17:35:00
史书没骗人:1995年陕西出土一墓志,揭露了武则天的兽行
...绪飘向了太子李弘。说起太子李弘,那可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长子。他自小就聪慧过人,仁德之名传遍朝野,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更是百姓心中的仁君典范。可谁能想到,这位才华横溢的太子
2024-11-06 09:17:00
武则天为何对李贤特别残忍,废了还要杀,李贤不是她生的吗?
...摇头苦笑:母后终于要对自己下手了。难道李贤真的不是武则天的亲子,却是韩国夫人与唐高宗的私生子吗?不受待见的李贤李贤是高宗与武则天的次子,654年腊月生。长大后,容貌俊秀,举止
2023-01-27 15:50:00
宋代编修的史书为何说,武则天杀了二子一女
长久以来,各种小说、影视剧对武则天杀子杀女的描写可谓不少,在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演员刘嘉玲饰演的武则天一句“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把这一形象描绘到了极致。演员刘嘉玲饰演
2024-04-26 10:06:00
李贤的才华与悲剧:一个被误读的太子
不少看到武则天题材电视剧的朋友,都会对一首诗不陌生——《黄台瓜辞》,全诗如下: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这里面的比喻义很明显了,用种
2023-12-26 22:21:00
李治有多爱太子李弘?看看太子妃这些陪葬品就知道
公元675年,大唐上元二年。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太子李弘,随父母出行之时,在洛阳合璧宫绮云殿猝死,年仅二十三岁。李弘死因蹊跷,后世多有争议。一说为久病猝死,一说为武则
2023-07-06 14:31:00
唐中宗李显是武则天与高宗李治的嫡三子。由于武则天的专权强势,李显两度被立为太子、两度登上帝位,命运也是跌宕起伏,波折不断。武则天与高宗李治嫡生四子,分别为长子代王李弘、次子潞王李
2024-05-18 11:27:00
李显宠爱的永泰公主怎么死的
永泰公主李仙蕙,字辉,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据说她从小聪慧美丽,通晓礼仪,深得父亲的喜爱,婚后不久于大足元年(701年)九月去世,年仅17岁,是一位薄
2023-05-05 16:2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众网记者 周琛 路鑫 张勇 菏泽报道80年的沧桑巨变,你们曾浴血守卫的山河,已是全新的模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2025-09-05 09:03:00
娄山关|那个一衣带水的地方
走进怀化,是在盛夏季节。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热浪,还有高铁站上鼎沸的人声,这样的热火朝天就像我印象中的湖南人,说话噼里啪啦尾音上扬
2025-09-05 15:41:00
大禹文化⑤丨禹疏九河:到底是哪九条河?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05 16:2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不沾血的武器 来自吉林的古代“反战顶流”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往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愈发清晰。在追求和平真谛的漫长岁月中
2025-09-05 16:55:00
考古新发现|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 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西安市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2025-09-05 18:33:00
考古新发现|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 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其中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2025-09-05 18:34:00
从金代的酒务官署到明代的宰相赞誉,再到清代的帝王题诗,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出非遗光彩……在山东茌平,有一抹酒香穿越千年时光
2025-09-05 10:36: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近日,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向思明区图书馆捐赠了其父亲郑仕照的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
2025-09-05 07:50:00
这是一封花了40分钟,在飞机上写的信,通过信,广西15岁的袁同学与两千年前的英雄霍去病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惟愿将军英灵长存
2025-09-04 15:11:00
功德碑,记功载德,颂扬政绩。在曾担任夏津县知县的朱国祥纪念馆内,就立有一块“功德碑”,记载了他在夏津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的功绩
2025-09-04 17:26:00
和平必胜!战火中的“东洋妈妈”
岩濑妇佐,在《贵州省志·人物志》中出现的唯一一个日本名字。在战火与偏见交织的20世纪,这位来自日本的女医生——岩濑妇佐用一生诠释了“医者无国界”的和平真谛
2025-09-04 20:24:00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王昕摄像 马瑞 孙上修制作 马瑞
2025-09-04 21:32:00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描绘家国山河丨一见·抗战贵州⑧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
2025-09-05 01:05:00
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9月8日在济举行
9月8日,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将于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趵突泉院区举行。届时,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学术讲座将于收徒仪式后召开。
2025-09-04 18:01:00
社会性质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的总和,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第一个历史决议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为切入点
2025-09-04 18: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