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
预防“寒湿”攻击孩子身体
罗香团
初春的“寒”与冬季的“寒”有所不同。冬季的“寒”往往伴随着“燥”,而立春后,雨水渐重,因此,初春的寒伴随着“湿”,整体的天气以阴冷、湿冷为主。俗话说:“湿入骨,寒入髓。”寒湿易伤人身体机能,易损耗人的元气。下面讲讲“寒”与“湿”是如何攻击孩子的身体。
寒伤阳气,“寒邪”属于阴邪,“阴盛则寒”,易损阳气。阳气受损,脏腑就会丧失温煦气化的功能,体表也会失去抵抗病气的能力,孩子容易不适。特别是天气忽热忽冷,气温升高,孩子的皮肤腠理大开,一遇到强冷空气,寒邪就更容易乘虚而入,家长稍不注意,没有及时帮孩子增减衣物,孩子就会受寒。另一方面,阳气是生长发育的原动力,阳气亏虚,孩子也就长得慢,也会比同龄人矮小。
湿伤脾胃。脾喜燥恶湿,脾是怕湿的,遇到雨水多、外湿重的天气,湿邪入侵孩子的身体,就会困住脾胃,让脾胃丧失运化的功能。脾主运化,一方面运化谷食,将食物化为精微物质,再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湿邪困脾,吃进去的食物无法吸收,孩子就会容易积食,平时也会没有胃口,脸色也不好,体型瘦弱。另一方面,脾运化水饮,将水饮化为津液,再滋养脏腑与四肢百骸,湿邪困脾,水饮无法代谢,孩子就会越来越湿困,脾也就越来越虚,形成恶性循环。脾又是后天之本,孩子脾虚,体质就会变差,日常容易反复不适。
初春排寒湿,关键是温阳。湿邪具有“濡润”“黏腻”的特点,像目前这样湿冷的天气,寒邪很容易就会被湿邪“缠”住,停滞在孩子的体内,难以驱散。寒性凝滞,温度过低,水汽就会结冰。而湿气在孩子的体内遇到寒邪,也会凝结阻滞、涩滞不通,难以祛除。所以,初春时的“寒”与“湿”是非常麻烦的,处理得不好甚至会影响孩子今年的生长发育。
那么,家长要如何帮孩子排寒湿?笔者认为,要先做好“温阳”的工作。小儿本就“脾常不足”,如果不及时帮孩子排湿、除湿,一旦湿邪困脾,脾胃的运化能力就会弱上加弱,容易消化不良、产生积食,还会削弱正气,在面对突然降温的“倒春寒”等情况,就会无力抵御外邪,受寒不适。
“温脾阳”,“阳化气,阴成形”,“无阳难以化湿”。阳气,就像身体里的太阳,如果阳气亏虚,水湿就难以代谢排泄;相反,阳气充盛,不但能化掉体内的寒气,还能促使湿气排出体外。所以,家长要帮孩子把阳气补足,让身体里面的“小太阳”燃烧起来。具体怎么补?重点就是要“温脾阳”,补足中焦脾胃的阳气。家长日常可以给孩子贴暖脐贴,贴在神阙穴(肚脐眼)的位置,没有上火表现的话,每周可以贴两三次。神阙穴位于中焦,是人体经络的总枢纽,联系五脏六腑“元气归藏之根”,它是调理脾胃、守护脾系的关键。
“暖脾胃”,除了外治法,家长还可以利用食疗的方法来帮孩子暖脾胃。具体做法如下:
少吃生冷食物。现在天气湿冷,大多数家长也不会给孩子喝冷饮、吃雪糕。但是,这里的“生冷”,不但指雪糕、冷饮等食物,还特指性味寒凉的食物,比如牛奶、酸奶等,还有草莓、火龙果、猕猴桃、西梅等水果,这些食物能不吃就不吃。而像青瓜、番茄、绿豆芽、芹菜等性味偏凉的蔬菜,也要尽量少给孩子吃。如果要吃的话,尽量用炒的方式来烹调,还要加入姜葱蒜等温性的调味料来中和其寒凉之性。
多吃温热食物。这里的“温热”,一方面指的是食物的温度,比如可以多让孩子喝温水、喝热汤、吃热粥,另一方面指的是食物的性味,日常饮食建议选择性味温热的食物,尤其是目前这样寒湿重的天气,就更要遵守这一饮食原则。性味温热的食物有很多,如韭菜、芫荽、芥菜、生姜、大葱、大蒜等等。辛味的食物都有升发之性,能帮助孩子顺应“春气”,升发阳气。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家长日常还要控制好孩子的消化,避免积食伤脾。有明显积食就要积极干预,让孩子吃少、吃素、吃保和丸,只有这样,孩子的脾胃才能处于健康的状态。
(作者单位:河池市中医医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6 06: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