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常碧罗 廖婉廷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唯有滴在时间流里的日子,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一去不回……”5月的最后一天,重庆市铁路中学高三语文教师曾昕给高三4班在高考前上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也是她36年教学生涯的最后一节课。这节课上,她没有讲课文上的知识,而是以青春为主题,给同学们送去祝福与叮嘱。
最后一堂课 送上一份来自真心之礼
“高考前的最后几天几乎都是复习,查漏补缺,教科书上的知识也讲得差不多了,所以最后一节语文课上,我想跟大家聊聊天,看看他们的成长。”曾昕说高一语文书第一单元的主题就是青春,所以最后一节课她选择了青春这一主题。
为了这一堂课,曾昕精心准备。课堂上,她以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为例,让同学们赏析,并从中找到启发。“青春是勇气!”“青春不是年龄,而是不论什么时候要有青春的心态和斗志”……同学们畅谈自己对青春的理解。看着同学们褪去了高一进校时的青涩,谈吐越来越有深度,曾昕感到十分欣慰。
“大家来找找熟悉的面庞吧!”课件中,曾昕制作了一份同学们的成长视频,记录下了他们从高一到高三参加语文情景剧表演的场景,看到自己曾经青涩的模样,同学们笑了,可笑着笑着,教室里安静了,大家的眼眶红了,三年的时光,增加的不仅是年龄,还有他们的心智。他们知道,三年的努力即将迎来收获,三年的旅途也即将结束……
看着同学们,曾昕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她用微笑掩饰着内心的不舍。“三年的时光,我们一起,用有涯之身追逐无涯之知,用青春的金线和璎珞编织理想,痛并快乐着……就让去的尽管去吧,因为来的还会来,时光无法停歇,岁月不可阻挡,而我们也笃定:你们的生命终将是鼓满春风的帆,即使前路暗礁布满也能横渡沧海!”曾昕带领着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名为《我们站在山岗上目送》。
“大家听过这首诗吗?”“没有。”“这是我为大家写的,送你们的一份离别之礼。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会明白:读书是最轻松的事,以后的日子可能比现在难。那时候,希望你们有罗曼罗兰所说的睿智:看清这个世界,依然爱它!”曾昕将自己对同学们的不舍与深情写进了诗里,也把自己的教育生涯写进了诗里,以此作为送别同学也送别自己职业的礼物。
“叮铃叮铃……”下课铃声打破了教室里伤感不舍的氛围,曾昕赶紧收起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跟同学们挥手说下课后,她快步走出了教室。“曾老师人如其名,怀着一颗真心,干着她热爱的教育事业,对我们就像妈妈一样爱护,我们亲切地叫她曾妈。”高三4班学生邹佩盈说,最后一节语文课让她非常感动和感慨,感动曾妈的用心,感慨时光的飞逝,祝福曾妈能永远怀着一颗青春之心,去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
原本曾昕应该在去年退休,但当时她教的孩子们正处在高二,她想把孩子们教到毕业,所以学校又返聘了她一年,如今同学们即将奔赴高考考场,她也将给自己的育人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一家三代四位教师 坚守三尺讲台传承教育初心
曾昕出生于教师世家,在这样的环境浸润下,教师这一职业在曾昕小小的心灵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曾昕的爷爷是一名乡村教师,那个年代教学条件有限,班级里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各个学科,都是爷爷教,小时候的曾昕觉得爷爷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曾昕的爸爸妈妈都是教师,家里有一块小黑板,是曾昕梦想开始的地方。小时候,父亲让她在小黑板上写梦想,懵懂的她对教师的含义并不了解,但她还是写下了教师二字,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会是她钟情于一生的职业。
1988年,曾昕成为了一名职教中学的教师,那一年她20岁。抱着满腔热忱,由于她与同学们年龄差别不大,刚开始,同学们不太听她这位年轻新老师的话,更是“压不住”调皮的同学,这让她苦闷了好一阵,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当时曾昕任教的学校离家很远,每周日晚上她会提前从家赶到学校。“到学校要走过一段铁路,那一次我和另一位女老师相约一起回学校,当时天色已晚,铁路上黢黑一片,我们只能靠着手电筒的光往前走。走着走着感觉后面有人跟着,我们俩害怕极了,走路的步伐也快了起来,可后面的脚步也跟着快了起来……”曾昕回忆说,她和同事鼓起勇气回头查看,才发现是她的一群学生们,他们走在后面为她们“护航”,这让曾昕备受感动,也改变了她对于教育教学的看法:孩子是单纯善良的,只要用合适的方式,孩子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真心。
半年后,曾昕跟同学们越来越熟悉,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在职业中学任职一年后,她被调到父亲曾经工作的学校重庆市铁路中学,至此开启了她“铁二代”的教师生涯。
“立德、立功、立言”是重庆市铁路中学的校训,“德”排在了首位,因此可以看出,这所学校对于老师的品德有着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铁二代”,曾昕从小耳濡目染,在父亲身上学到了为人师的精神。
刚进铁中,曾昕成为了初一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有了一年的工作经验,这一次,曾昕信心满满。她知道,要在新的工作单位站住脚,必须要付出十分的努力。“我深知,当前的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改革。”这是曾昕参加工作几年后发出的感叹,为此,曾昕积极参加教研教改,利用业余时间收藏和阅读了大量有关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以及中外语言、文学方面的书籍、期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查阅收集各种资料,深入钻研,利用一切机会到全国各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为己所用,提高教艺。
她还积极参加教改实验,曾作为成都铁路局局级教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的主研人员,在学校领导的带领组织下,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验结题时取得了良好效果。她还被评为重庆市九龙坡区“教书育人积极分子”,重庆市优秀教师。
以真心换真情 为36载育人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在钻研教研教学的同时,曾昕对于同学们的真心关怀也伴随着她教学生涯的始终。当时,曾昕所教的初一班级有一个女学生,性格十分内向,平时很少与同学们交流。曾昕发现后,找到这名女同学谈心,才得知女孩的父母离异后,母亲离开她去了很远的地方,母爱的缺失让她沉默寡言。晚上下了晚自习,女孩要经过一段没有路灯的路才能到家,她常常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青年的骚扰,害怕之余也不敢跟人诉说。
“心疼又气愤,当时我也才20出头,可以说年轻气盛,听到这种事完全不能忍,于是我决定每天放学送这个女孩回家。”曾昕说,每天晚上她跟女生一起走那段路,尽管心里害怕,但还是表现出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没想到她的故作镇定竟然把不良青年们唬住了,曾昕将事情报告里学校保卫科,在她与保卫科的共同努力下,接连送了一周之后,不良少年再也没有出现了。
从那之后,女孩变得开朗起来,也愿意跟曾昕分享心事,而曾昕也扮演起了大姐姐的角色,每次家里炖汤了、烧肉了,曾昕都会给女孩带一份去,给她补身体。不仅仅是对这个女孩,曾昕对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是这样真诚付出,大家亲切地叫她:“昕姐”。
“曾老师,我一直记着您跟我说的话,您让我别跟别人比吃穿,要比就比学习,想着您说的话,我从大一便认真学习,并有了成绩。说真的,每次开学看到别人穿了新衣服,做了新发型,是有些羡慕,不过想起您说的话,想到自己的情况,我还是选择学习。或许对您来说,我只是您关心的学生中的一个,可是对我来说,您却是唯一一个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谢谢您!”
“‘这题做得不错’‘这题如果这样做会更好’……亲切的话语伴随着脑袋的亲抚,这一幕在现在想来是那么令人动容,也许您感觉很平常,但在一个不爱说话的学生心里,值得一点一滴珍藏!”……这是学生们毕业后给曾昕写的信,她一封封收藏起来,她说同学们的真情流露是给她最好的礼物。
“我师父真的是一位特别优秀且值得人尊敬的好老师,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我们这些徒弟,她都毫不保留,不计回报。”袁明明是铁中高三的语文老师,也是曾昕的徒弟之一。从刚到学校的第一天,袁明明就成为了曾昕的徒弟,在曾昕的带领下,袁明明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袁明明告诉记者,十多年来,她与师父的关系亦师亦友,哪怕是如此亲密的关系,放学一起坐公交车,她帮师父刷了公交卡,师父也会把钱还给她。
在她眼中,师父热爱生活,自学芭蕾小有成就,热爱工作,甚至有点“过头”,每当师父做了一套不错的语文卷子,师父就会激动地给徒弟们分享:“实在是太舒服了,你们快去做,这题出得太好了!”袁明明笑着对记者说,你看,我师父就是这么一个沉浸式享受工作的人,她言传身教也影响着我们这些徒弟。
当年在小黑板上写下“教师”二字时,小曾昕不知教师的含义。36年,对于教师二字,曾昕心里早已有了答案:为人师者必先善其德,以身作则,心存仁爱,付之真心!36年育人生涯即将结束,今年学校的毕业典礼上,曾昕还为同学们和自己准备了一段芭蕾舞表演,给自己一个圆满落幕的仪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8 11: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