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本报资料图片
■杨颖立
在嘉兴一带,当人们穿上冬装,野菜紧跟着就上市了。尽管它并不是人们餐桌上的主流蔬菜,可它却是冬日美食的主心骨。因为嘉兴人在做包子、馄饨、饺子及春卷、千张包等点心时都会将野菜与肉糜混合后作馅。
在我的认知中,凡是能从野地里采摘到的、可当菜吃或用来充饥的野生植物就是野菜。就嘉兴而言,如:香椿头、艾苓头、紫云英、马兰头、苋菜等等。它们虽然都属于野菜,嘉兴人却都不叫它们为“野菜”,因为“野菜”这个头衔竟被一种叫荠菜的植物独占了。因此,嘉兴人称的“野菜”非荠菜莫属。
其实,把荠菜叫做“野菜”似乎有点名不副实——小瞧了它。
因为在《诗经·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楚辞·悲回风》中有“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芷幽而独芳”之句。《诗经·谷风》和《楚辞·悲回风》都成书于先秦,是中国两部最古老的诗歌集。在诗中,不但将荠菜比作美味的典范,还将其喻为如兰花香草一样高洁。这说明,早在三千年前,荠菜已经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佳肴。
由于荠菜喜凉耐寒、食之味美且其貌不扬,象征着不畏严寒、隐忍低调,于是也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追捧的对象。如宋代陆游写有《食荠十韵》,陆游喜食荠菜几乎达狂热程度。苏轼稍理智,但也赞不绝口。他在《与徐十二书》中道:“今日食荠极美……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在苏轼的眼里,哪怕是山珍海味都不如荠菜味美。
有趣的是,在《诗经·谷风》还有“我有旨蓄,亦以御冬”之句。“蓄”就是储藏的意思。这里“蓄”的是一种叫“菘”的菜,它就是我国现今大面积种植并食用的白菜。
同是出现在三千年前《诗经》《楚辞》中的蔬菜,而今白菜“名正身顺”列蔬菜之首,而历来被文人墨客吟诵的荠菜,在岁月的洗礼中竟然被打上“野菜”的烙印。
还有,从《诗经》《楚辞》的表述来看,似乎是先有荠菜之名,野菜倒是后有的称谓。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大概与荠菜植株小、产量低,而白菜棵大、产量高,能极大满足人类食用需求有关。就是从三千年前中国人将白菜储藏起来以备冬天食用可见一斑。
正是由于荠菜植株小、产量低,人类当然不会将它规模化种植,这可能是它“下野”的原因。可它的生命力却无比顽强,哪怕山坡、地头、树林、路边,只要有土壤、水分就能看到它的身影,还总是出现在寒冷的冬季。旧时,嘉兴人都是从田间地头、郊野路边获取野生的荠菜,倒也填补了冬季缺蔬菜的空档。
从物种的进化史来看,任何经济作物都是从野生通过人类的选择培育而演变成人工栽培。现今菜市场常见的蔬菜,如:白菜、萝卜、大葱、黄瓜、茄子、豆角等亦是如此,而且演变成人工栽培后,基本上就没有野生的了。那么是否可以这样定义野菜:凡是在野外能采撷到的非人工栽培的蔬菜就是野菜。这样,那些诸如香椿头、艾苓头、紫云英、马兰头、苋菜等,现今虽已有人工栽培,但仍可在野外采撷到,被划入野菜的范畴就有了依据。荠菜列入野菜就更没问题了。
不过嘉兴人只称荠菜为野菜也是有它的道理:因为荠菜属耐寒性植物,喜冷凉湿润的气候,而嘉兴的冬天正好适应它的生长,在嘉兴一带它是所有野菜中最早应市的。早来先得,正是抢到了这个先机,使荠菜独占“野菜”这个头衔。
因为荠菜上市的节点特殊,尽管现今已有人工栽培,还是比一般蔬菜贵,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喜好。这当然与荠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有关。
其实,在隆冬的嘉兴菜市场你会发现有两种荠菜:植株较大,叶子为浅绿色的,是人工栽培的;植株较小,叶子呈深绿色的,是从野外采摘的。这说明,现今嘉兴仍有野外采摘荠菜的习俗。这大概也是荠菜冠以“野菜”名头的原因。
荠菜并不只囿于做点心馅料,鲜菜凉拌、入油煎炒、配菜做汤皆可,甚至可以将其晒成菜干蒸食。可谓:万般皆可百味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30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