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江西日报
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樟洲民族村畲乡嫂正在制作擂茶。
□ 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 幸 文/图
擂茶,一种可以“吃”的茶。它似茶非茶,似粥非粥,轻轻呷一口,入口咸香,别具一番风味,令人回味无穷。它是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也是畲族人最喜吃的一道独特饮品。且就饮茶而言,唯有擂茶,可以自采自制,既能解渴,又可充饥。
青山环绕、绿水相依的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有7个畲族民族村,畲民5300余人。在这里,热情好客的畲民总是会为尊贵的客人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擂茶,千言万语尽在茶香里。
闻擂茶之名久矣。2月17日,正值新春,记者来到东固樟洲民族村,村里张灯结彩,装扮一新,畲民们身穿传统畲族服饰,跳竹竿、唱畲歌、制作擂茶,好不热闹。他们热情邀请记者共同制作一回擂茶,感受畲族美食文化的魅力。
畲乡擂茶的制作过程颇具特色。擂者,研磨也。它是畲乡嫂的专利,是由畲乡女子操办的功夫活。记者跟随着畲乡嫂蔡春红,将大米、花生、芝麻和各种材料依次放入陶制擂钵中,用擂杵沿擂钵内壁频频舂捣、研磨,直至将钵中原料捣成粉状,混合均匀后加入少量食盐。研磨过程中,原料的香气逐渐释放,满室飘香,沁人心脾。
而这看似简单的制作方法,却也需要一番巧力。这边,记者费尽全力,满头是汗,茶料并无太大变化;那边,畲乡嫂手中擂杵一起一落,在擂钵内一圈圈有节奏地旋转舂捣,动作不紧不慢,看似轻松从容,实则每一次舂捣都蕴含着力量和匠心,很快茶料都擂成了茶渣。
随着时间的推移,擂茶的香气越来越浓郁,既有山野田间的清新,又有人文历史的醇厚。这香气,仿佛穿越了时空,带着记者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畲族的祖先们在这片山林里,用同样的方法制作着擂茶。
擂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闽有“居建阳县的畲族雷大爷始创擂茶”的传说;湘有“三国蜀军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有关的文学记载也散见在一些古籍中,如南宋诗人《盱眙旅客》一诗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此外,汪曾祺先生在《湘行二记》中,引《都城纪胜·茶坊》“冬天兼卖擂茶”和《梦梁录·茶肆》“冬月添卖七宝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丈木头”这一俗谚说明历史上南宋时期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擂杵。
擂茶的制作也可根据季节变化和客人的口味加入有特殊作用的原料。如春夏潮湿闷热,加入扶阳祛湿的艾叶,或添进清凉解暑的薄荷叶;秋冬干燥寒冷,则加入润肺去燥的贡菊,或是驱寒的姜末、辣椒等。来了尊贵的客人,则会在擂茶里再添加一些炒熟的蔬菜、香菇、油豆腐、腊肉等原料,用排骨汤或土鸡汤烹煮。对于喜欢吃香茶的人,可将芝麻炒过再擂,亦可加入炒花生米、炒黄豆等。
制作好的擂茶,冲入煮沸的开水,一股浓郁的香气顿时扑鼻而来。畲乡嫂微笑着递过来一碗,记者小心翼翼地品尝一口,香、甜、脆、辣、咸多种滋味在口中交织,复杂而和谐,让人不禁陶醉。
畲乡嫂告诉记者,吃擂茶有两个美味秘诀,一要趁热,二要细嚼慢咽,如此才能体味“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又能品味韵味无穷的传统民俗文化。记者学着这般吃下一碗,浑身暖和,通体舒畅,疲劳感顿消。
如今,用擂茶联络感情、招待宾客已是畲族的传统习俗,无论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吃擂茶。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三三两两上门,越吃人越多。大家拉着记者,团团围坐在小院中,捧着一碗擂茶,来上几碟自制的茶点,炒黄豆、炸薯片、腌萝卜等等,边饮边嚼,或拉家常,或谈见闻趣事,其乐陶陶。好客的畲乡嫂手握长柄竹勺,不时为客人斟擂茶。一勺勺、一碗碗,客人吃得越多,就表明聚会越是尽兴,主人越高兴。
不知不觉间,记者竟也吃下了两三碗,却仍不舍起身。大米、花生在擂杵下释放出了它们最古朴、最原始的香气,细细品来,这份美味带着温度,让人沉醉、留恋。每每端起碗,就似乎能听到畲民们的欢声笑语,感受到他们的热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3 05: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