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天涯尽处有槐香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30 12:44:00 来源:太原日报

天涯尽处有槐香

华人世界里,山川草木间,最能寄托乡愁的是树。

杜甫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多少赤子涕泪磅礴。温庭筠也将一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送给患难和相思之苦的零落人。张若虚说,“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白居易附和:“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告别故土和亲人、爱人,踏上一条前途未卜充满险恶的道路,渐行渐远处回首相关,树越高大,愁越深沉。比如,洪洞的那棵老槐,当道而立,若凄风苦雨,若婆娑安然。

肇始烽火,庙堂积虑成狼烟

明洪武三年(1370),大槐树下的首批移民开始了他们的漫漫征程。远在南京的朱元璋在他金銮殿上向着户部不断地发号施令。一看到户部的名称,朱元璋就咬牙切齿。张昶,元朝的户部尚书,明朝的参知政事,“身在江南,心思塞北”,表面上本要朱元璋偏安半壁河山,背地希望流落在晋省群山中的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能够让元顺帝东山再起。

张昶被赐死,却并不能阻止朱元璋对晋省民众态度的急转直下。朱元璋称吴王之后,原本没有把山高壑深的三晋大地放在眼里,然而,随着明军在山西深入,原来这里不仅有远深海阔,还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势力。蒙古、赤军、汉军、侍卫亲军以及根深蒂固的刘黑马、郭宝玉、史天祥、田雄、石天应、李守贤、刘世英等家族以坞堡为塞,步步为营,更有隐藏在管涔密林中的元朝遗老,随时都可能聚沙成塔掀起滔天巨浪。

重镇太原攻克了,但太原以北的民心却不知如何笼络。既然无法从思想上解决,就从民众的迁徙和家族的瓦解开始吧,于是行伍出身,但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朱元璋开始了一场史上空前的大移民。

天问晋省,兵拏何尝是福地

朱元璋向天下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说山西相对于周边省份,未经战乱人口稠密而且富甲天下。

确实在元朝廷眼中,宁可放马中原也不愿意将战火引入他们苦心经营的山西大后方中。因为元大都一旦溃败,山西将是他们的第一道天险屏障。

但人口稠密、富甲天下却是谎言。元朝统治下,山西甚至遭遇了千年一遇的大地震,吉县《大帝庙碑》所记:“河东地震,压伤者二十余万人,屋之存者什之三四。”明万历《临汾县志》记:“于时死者二十余万人,祸甚惨毒。”不仅如此,大震后余震数年不止,连续三年天旱无收。

诚惶诚恐的元成宗祭天自责,改太原路为冀宁路、平阳路为晋宁路,以期晋省太平。

在元末群雄并起的时代脱颖而出的朱元璋,坐上那张龙椅后,需要人和福佑,于是,把自己爱子朱棡分封为晋王,就藩太原;十三子朱桂封代王,驻大同;二十一子朱模为沈王,改封潞州。一室三王,牢牢把握住山西大地。

除了徐达、常遇春等人攻打山西留守部队外,山西本土士兵朱元璋几乎一概不用,而是由大将李文忠率领江浙、东南沿海的兵勇镇守九边重镇。“南兵戍北”在此后200余年间成为明朝兵役法则。当然,也有官吏不认同此法,山西巡抚李侃曾上书朝廷,希望征募山西兵勇。他说,塞北之地,与穷荒无异。非生长其间者,未有能宁居而狎敌者也。今南人戍西北边,怯风寒,闻寇股栗。而北人戍南,亦不耐暑,多潜逃。宜令南北清勾之军,各就本土补伍,人情交便,戎备得修。可惜这一建议,没有被朝廷采纳。南北移民,消灭了南方士族的傲骨,砸掉了晋省名门的根基。

归心之所,槐叶嘤嘤赋乡愁

大槐树移民整整进行了50年,“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彻底搅乱了鸡犬相闻的农家恬淡,代之的便是遍地哀嚎。

从明洪武三年(1370)起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官方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就有18次,山西八百姓氏子孙流落全国十九省市。这些移民的居住地是平阳、潞州、泽州、汾州,朱元璋帝王驭术,他看重的不是人口稠密和繁华,而是这些州县在元朝治下居然能够盛开的儒家文明之花。

元朝期间,在“华夷之辨”中,山西文化大放异彩。不仅有元好问这样的儒者,更有诗词曲作家的全面绽放。元曲四大家中,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都是山西人。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座上宾中,陵川人郝经便是一例。郝经推崇四海一家,又主张天下一统,正适合当时忽必烈的主张,元朝政府采用郝经治国之策三十条,遵用汉法创法立制,屯田垦殖,巩固内部,使“天下一新”。这些政策中最受益的便是山西。由于元朝继续执行科举制度,仅郝经的家乡在元朝就出现了7位状元、93位进士的历史奇迹。

朱元璋决心之下,便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哀声恸天。南方那些年轻的兵勇们提携玉龙为君死,苟活下来的也难以回到遥远的家乡,不得已在当地娶妻生子。当时允许汉夷通婚,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

同化了异族,便稳定了边疆。而“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的山西,特别是平阳、潞州、泽州、汾州文化繁盛的地区,通过迁徙来改变这里的知识构成和人文信仰,一举多得。

巨厦轰然倒下,文化不能反哺脚下沃土,而是在统治者驱使下向荒蛮地去耕植,比家园的失去更为恐怖。于是,在太原、平阳、河东间官道,和一棵突兀路中的槐树,便成为心理象征,为家乡代名。恰巧,这里是平阳、潞州、泽州、汾州中轴线。

传说官吏们告知百姓,聚在此大槐树下,可以免移民。于是大家纷纷聚集在此,官府却换了副嘴脸,事实与承诺相反。

中国历史上恢宏而悲戚的最大官方移民从此展开。朱元璋希望,晋省再无向元之心,天下再无张昶之徒。那棵槐树,也被赋予了乡愁和灵动,生生不息,枝繁叶茂。归心似箭,慎终追远,它不能倒下,也不会倒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0 1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山西大移民的历史
...大迁徙中,明初的“山西大移民”依然显得特立独行。自朱元璋洪武三年至朱棣永乐十四年,长达半个世纪的“山西大移民”中,共从山西移民百万。据记载,山西移民遍及全国30个省市,221
2023-08-09 14:29:00
史地新知录⑦|你的祖先哪里来,洪洞还是枣强
...件下,恐怕难以成为现实。这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就是以朱元璋为皇帝的大明朝廷,这条抽打百姓的皮鞭就是地方政府的驱赶与镇压。 “解手”与“倒背手”的来历流传至今的那些发生在庞大移
2024-07-22 15:41:00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一度形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剧。即便是朱元璋的家乡,也是“千里无鸡鸣”,同时加上各地水、旱、蝗等灾害的影响,恢复农业生产已经不可能。思虑再三,朱元璋决定移民,并把
2024-02-16 13:57:00
“和尚皇帝”朱元璋创下七个之最,你知道是什么吗?
明太祖朱元璋无疑是中国古代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以他的雄才大略,开创大明近三百年的伟业。历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一书中这样评价朱元璋。在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皇帝中,他是一个比较卓越的
2023-01-28 18:15:00
哪些地方都是山西人迁移过去的
...朝廷强制百姓大迁移的事情。这次迁移事件发生在明朝,朱元璋在刚刚打下江山,登上帝位的时候,就决定让一批百姓进行迁移,而这个被拆分的地区就是——山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歌谣
2024-05-11 14:06:00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大明江山,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在明初有组织地进行了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一.移民的政治背景和原因明代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有其深刻的政治
2024-04-24 09:44:00
程姓源自风姓为重黎后
...明之士,定昭宗礼,必叙伦常,名正方顺,敦本发祥。”大槐树寻根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
2024-05-23 09:55:00
庆成王朱济炫:明代唯一不以地名为封号的郡王
...要因素。汾州府文庙,原庆成王府改建山西太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的封地。一般而言明代各府宗室会与本支大宗同城而居,但与太原相距三百余里的汾州,却有两支晋藩郡王在此定居。
2024-01-14 19:43:00
微子启是宋姓始祖
...富贵同荣耀,修齐庆福长;举贤良,大宗显达绍书香。”大槐树寻根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
2024-03-29 07:1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