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大明江山,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在明初有组织地进行了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
一.移民的政治背景和原因
明代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和自然原因。因为宋、金、元之间的连年战乱,造成人口大量流亡。战争不断,瘟疫流行,大量北方人口逃荒、逃难到南方,再加之元帝国重牧轻农政策,使北方地区荒无人烟。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时间不足百年,虽然从《马可·波罗游记》上盛极一时,但归根还是只习惯于草原生活。
到了元末,社会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灾荒不断,饿殍遍野,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老百姓无法生存下去,就会发动农民起义反抗元帝国的统治。在仅1341年间,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此后的农民起义更加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从1351年刘福通率领红巾军在颍州起义开始,到1368年元顺帝逃亡到漠北为止,兵乱更长达十多年。
当然,除了战乱之外,还有天灾人祸。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水旱灾统计,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天灾导致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禾不入地、人相食”。人烟稀少,土地荒芜。
明朝建立后,各县官吏纷纷上报各地的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劳动力不足,土地荒芜,地方财政收入没有来源,直接威胁着大明王朝。
而在北方的山西和南方广大地区,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因为战乱远离这些地方,瘟疫灾害也很少波及到,例如山西,没有天灾,连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也就出现人丁兴旺,经济一片繁荣的景象。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密度很大。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河北的人口均是189万人左右,而山西的人口则达到403万多人,比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还多。
二.移民的政令发布和移民人口统计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他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将稠密地区的人口迁移到人口稀薄的地方,开荒种粮,加强北部的边防,恢复农业生产。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历时50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据记载,明朝初年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前后共计18次之多
洪武、永乐二朝的移民人数,可考的数字是200万左右,但实际上可能有400万左右。还有战后的军队都就地加入农业生产,世世代代留在那里生活,事实上与移民无异。
三.山西洪洞县的移民潮
山西南部是人口稠密的地方,而洪洞县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和尚多,香客络绎不绝。寺院旁边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辆马车大道都从树荫下通过。而且汾河滩上的老鹞纷纷在树上搭建巢窝,星罗棋布,很是壮观。明政府就在广济寺设立办事处,专门办理移民手续,自此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的集聚之地。
移民们离别故土时,潸然泪下,一步一回头,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鹞窝,而老鹄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似乎与故人不舍分开。为此,大槐树和老鹞窝就成为移民离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他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出发,出村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回头看看那百年的汉槐和树上的老鹳窝。大家彼此叮嘱要互相关照一生,要和大槐树一样长命百岁,要在有生之年回到大槐树下相聚。大家说:穷不帮穷谁照应?百万苦瓜咱们一根藤!
四.移民的故乡洪洞县的现状
六百多年来,大槐树已经经历了三代更换,第一代槐树和广济寺一起被汾河水冲走,它的生长地被移民的后人建起一座碑亭,碑上写着“古大槐树处”,长年香火不断。第二代槐树于1974年被飓风刮倒,它生长的位置被移民的后人用水泥铁钉固定成“树乃伊”,接受着游子的祭拜。
第三代槐树枝繁叶茂正值壮年,一树的红色字符寄托着游子的心愿。如今此地已经建成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地,是国家的4A级景区。
自从1991年首次举办洪洞大槐树祭祖节以来,每年节日期间都会有无数小鸟飞来落在大槐树上久久不愿离去。当地老人们说这些鸟儿都是当年移民以及后代的魂灵,他们生不能归来,死后却常回来看看,来看一看故乡的土地,听一听久违的乡音!
在这里还流传着“御灾抗患”的故事。辛亥革命后,民国初称帝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部进攻山西革命军,军队所到之处肆意烧杀抢掠。然而到洪洞后,士兵却纷纷跪在大槐树下祭拜,并互相传言“我们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奉于大槐树下。大槐树的“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赞颂。
五.移民印象:“倒背手”、“解手”和“小脚趾甲”的由来
明朝初期,朝廷多次颁布迁徙令以开垦荒地和屯田戍边,让数百万人告别了洪洞大槐树、告别了富庶的鱼米之乡苏杭、沿海……地少人多的居民迁往地多人少的北方地区、淮河流域。
这些移民据说有一个“防伪商标”,就是小脚趾甲都是不完整的,是两瓣的,因为晋人有羌人的血统。现如今,据说依然生活在洪洞县的人们,小脚趾甲也是分瓣的、不完整的。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作为标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两瓣的。“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的手背在背后,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他们上路。由于迁徙路路途遥远,长时间捆绑着的胳膊就慢慢麻木了,不久之后也就习惯了。以后移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他们后裔也就沿袭了这种习惯。
“解手”这个口语,我们大人和小孩都懂得,就是“方便”的意思。那么有谁会想到这个口语的来历却包含着苦难呢!在整个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人人都要吃喝拉撒,人人都要“方便”,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人们若要小便就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这样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就简单化了,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方便”之后再重新绑上,于是“解手”成了移民们“方便”的口语了。
由于这次的移民时间延续很长,人员又数以万计,这个词儿使用的人数又多,渐渐地就变成为专用口语而流传下来。
明朝的大迁徙大移民,不仅使全国的人口分布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有劳动力垦荒种地,屯田戍边,为大明帝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4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