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洪武四年,朱元璋突然宣布要搞“粮长制”,什么是粮长制呢?就是朝廷不再派官吏到地方收粮,而是将此重任,交给每个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村民,这个人就称之为“粮长”。
至于朱元璋为何要搞“粮长制”,他自己的解释是:“兼以贪官污吏害民肥己四载于兹,朕深悯焉。”就是说朱元璋认为,元代的官场腐败严重,受苦的都是百姓,到他这里,绝对不能再让百姓受苦。出于保护老百姓的心理,朱元璋才决定搞粮长制,让老百姓自己给自己人收税,这样“以良民治良民,必无侵渔之患。”
一开始大家都争着做粮长,因为做粮长有两个最大的好处:
其一,可以中饱私囊。粮长需要负责粮税的催征、经收、解运。他需要下达命令给里长,里长再交代给甲长,甲长负责挨家挨户征粮。当征粮结束,甲长要先汇报里长,里长再汇报粮长。也就是说,粮长要负责最后的清点工作,然后押送到指定地点,这才算完成任务。
就是在这一套运作当中,粮长就可以找无数方法获取暴利。就好比当时有个粮长叫邾阿乃,他就搞了一大堆名堂来征粮,朝廷给他的任务是征收一万石大米,结果他却收了三万余石。然后他将这些大米换成钱,全部放进自己的腰包。这足以证明,粮长的确是个“肥差”。
其二,享有政治特权。《明实录》里有明确记载,当粮长犯错的时候,可以罪减一等,甚至是可以花钱免刑。对于粮长这个“肥差”来说,花钱免刑无疑是轻而易举的事。
除此之外,粮长每年要进京朝拜皇帝,同时也顺便考察他的功绩。普通百姓能够见到皇帝,那是无上光荣,分分钟成为“全村的骄傲”。不仅如此,如果皇帝对他的业绩感到满意,还会有诸多赏赐,甚至是直接封官。
就比如有个叫严震直的粮长,朱元璋就是因为满意他的业绩,就直接封他做了五品的通政司参议。由此可见,明朝的粮长既有政治特权,又能中饱私囊,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职务。然而到了明朝后期,大家却都不愿当粮长了,这是为何呢?
一、贫富差异巨大
朱元璋登基后创立了明朝的“宗室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宗室成员越来越多,就形成“天下养朱”的现象。朱元璋把最好的都留给了子孙后代,这就导致明朝中后期,天下的地基本都被宗室给占了。而且宗室享有特权,可以减免赋税,甚至不必纳税,所以富的人越来越富,穷的人越来越穷。
在这种情况下,富人不必纳税或不肯纳税,穷人又根本交不起税。加上国家要打仗,需要的粮食和钱越来越多,这样粮长的任务就越来越重。很多粮长无法完成任务,由于害怕朝廷怪罪,就只好自己倒贴。久而久之,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也就没人愿意当粮长了。
二、特权逐渐缩小
之前粮长享有特权,他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去中饱私囊,但后来朝廷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就分化了粮长的特权。明朝将粮长分为催办粮长、兑收粮长、长运粮长几种,每一种还有数人担任,让他们互相帮助,也互相监督。如此一来,就没人可以一手遮天了。
在朱元璋时期,粮长每年还能进京面圣,或许还有机会得到赏赐。可在朱棣之后,进京面圣的规矩也被取消了,粮长不仅见不到皇帝,更是失去得到赏赐的机会。
粮长由一个“肥差”,逐渐变成既要倒贴,又没多少特权的赔本买卖,于是自然就没人愿意当了。没有人愿意当,朝廷便规定大家轮流担任,想想都知道结果,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因此许多“粮长”都纷纷跑路。
明朝后期的时候,也为了粮长制改革过,可惜没什么效果。久而久之,这种粮长制就消失在历史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5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