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刘伯温那么厉害,为什么最后不得善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1-07 09:51:00 来源:戏说三国

明初被誉为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最后结局却不太好,他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没的,实际上还真挺难说。

刘伯温那么厉害,为什么最后不得善终?

刘伯温这个人的人缘不是很好,从朱元璋到李善长再到胡惟庸,就没有几个和他玩的特别好的人。

刘伯温,名刘基,人家的字是“伯温”,浙江青田人,他的曾祖父名字叫做刘濠,曾经担任过南宋时期的翰林掌书,而刘基的祖父、父亲也都曾经在元朝做过官,也就是说刘基实打实、正儿八经的士大夫家族出身。

咱们之前也写过很多朱元璋团队的其它成员,他们大多数都是底层泥腿子出身,一点一点脱胎换骨打上来的,这一点就和刘基有着非常不一样的属性,所以刘基在朱元璋的创业团队里面思维方式就和其它人非常不同,这也是后来和这帮人产生裂痕的一个原因。

那作为传统士大夫家族出身的刘基,受教育程度自然就会比其他人高很多。《明史》当中就提到过,说刘伯温这个人那是打小就特别聪明,天文地理、兵法文学,那就无所不通,属于是一个全才。

元文宗至顺四年(1333年),刘基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一举考中了进士。

大家知道,元王朝的科举总共也没有举行过几次,汉人能够通过考试做上官,那就更是屈指可数了,从这也能够看得出来,刘基这个人是相当有水平的。

只可惜,大元朝的特色就是“有水平也没有用”,刘基做了进士之后,先是在家闲居了三年,之后去做了高安县丞,为官也非常清廉,可是他这一清廉,那别人就不干了,逼得刘基只能够辞官回家。

后来他又被重新推举为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又辞职不干了。

一直到红巾军闹起来之后,朝廷实在是人手不够,只能够第三次把刘基召回来启用。

《明史》当中对于这个时期刘基的思想行为有着非常明确的记载,那就是他(刘基)坚决认为这些闹事的人(红巾军)都是贼,为了朝廷的稳定就应该剿灭他们(红巾军)。

这段记载非常重要,为什么呢?

因为一方面是反映了刘基本人对于这些义军的态度——他当时确实是瞧不上他们。另一面也反映了元末士大夫阶层对于这些人的态度——这就是一帮泥腿子出来捣乱治安。

只不过刘基第三次做元朝的官,也没有做多久,他就发现这元朝要是不完蛋,好像真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就第三次辞官。

那咱们从这三次做官的经历来看,刘基首先是一个传统士大夫包袱很重的一个人,他骨子里面并不认同当时的义军,偏偏这个人又有一点嫉恶如仇,虽然很想做官,但是又看不惯大元朝糟糕的情况,只能够捏着鼻子回家了。

这种骨子里的高傲,也是后来他和朱元璋之间关系处的很尴尬的一个原因。

朱元璋与刘基的初次相遇,没有刘备和诸葛亮那样三顾茅庐之后就看对眼了的浪漫。当然他俩的相遇过程还是挺曲折的。当时浙东一带有四个大儒,名称很响亮,他们分别是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四个人。朱元璋因为忙着打仗,实在没有时间像刘备那样亲自招员工,平时有人面试,也基本上都是交给了李善长,所以在听说浙东有四个猛人之后,朱元璋就派人拿着钱去“送入职通知书”了。

结果这四个人里面除了刘基之外,其他三个人第一次全都过来了。老朱一看刘基架子这么大,他也没急眼,派了人又过去一趟进行“第二次招聘”。

可是老朱派来的人到了地方之后,刘基连面都不肯见,一个劲儿躲着。这招聘使者不完成任务,他也不敢回去,两个人就你追我逃似的开始躲猫猫。刘基一看这个人这么轴,不想去也得去了。

到了南京之后,刘基一见面就给朱元璋献上了【时务十八策】,看的朱元璋是大喜过望,从此两个人就开始了爱恨交织的君臣辅佐。

入职老朱创业团队之后没两天,刘基就干了一个在当时所有人的眼里都非常敏感的一件事儿。

按照《明史》的相关描述,朱元璋刚开始继承了郭子兴的元帅头衔之后,虽然手底下的人都是老朱自己的,可是这些人在名义上那还是韩林儿的龙凤政权1355年,刘福通将韩林儿迎至亳州,拥立其为“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手下的马仔,平时大家不住在一起,只不过逢年过节,朱元璋都会按照臣子的礼节,领着大家向韩林儿行大礼。

因为刘基是这一年刚加盟进来的,年底正好赶上了年会节点,大家就又一起跟着朱元璋去给韩林儿拜大年,可没有想到见了面之后,刘基就看着韩林儿的这个面相,一眼就看出这个韩林儿没有做真龙的命。所以当一大帮人跪拜的时候,就他一个人是死活不肯跪,鹤立鸡群。

朱元璋表面上不开心,就问刘基,你一个新来的咋就敢和董事长闹别扭呢?刘基就说这算什么董事长,和他比起来,我看你脑袋上倒是长着两支龙角。

那这话一出来,老朱心里面是相当满意的,可是又不得不装出一副不开心的样子。

直到这儿,刘基在朱元璋的面前也只是一个比较有傲气的文人而已。对于老朱这种天天火拼的人来讲,解决战场上的问题,那才算是人才,这一点老朱也没有等多久。

刘伯温那么厉害,为什么最后不得善终?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干掉了徐寿辉并自立为帝,领着一大帮人顺着长江打算一口气送朱元璋上西天,大军很快就打下了南京上游的重镇“太平”。朱元璋的义子朱文逊,还有猛将花云花云(1321年—1360年),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蚌埠)人,明朝开国名将、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全部战死,一时之间南京城里面是人心惶惶。

大家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投降陈友谅,另一派就表示投降倒是没有必要,但是硬打更没有必要,南京咱们就甭要了,集体去紫金山占山为王。

一帮人吵来吵去,唯独刘基是一言不发。朱元璋一看刘基这个样子,就像是在憋大招的样子,赶紧把他叫过来,说让先生教他该怎么做,朱元璋也没有想到刘基的态度非常坚决,表示谁要是再敢说投降,那就立刻推出去斩了。

朱元璋是没有想到这刘伯温平时看起来文绉绉的,原来杀气还这么重。刘基就给朱元璋分析说,陈友谅看起来人多势众,实际上确实也是一点不好对付。虽然不好对付,但不代表咱们对付不了。打仗这个东西讲究的就是一个四两拨千斤,只要利用好南京周边的地形,再利用陈友谅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打好一个伏击战,他就是人再多,那也得被咱们吃掉。

老朱听了刘基的意见,在龙湾一带趁着陈友谅不注意,就狠狠的敲了陈友谅一闷棍,从这一刻开始,朱元璋才认识到了刘基在军事上的能力,此后的刘基就成了朱元璋的重要智囊。

陈友谅兵败之后,朱元璋一直在想要不要进攻安庆,刘基一开始是支持进攻,只不过陈友谅在安庆经营了好些年,朱元璋打了半天也没有打下来,这个时候刘基就说了,咱们来安庆不是为了真的打下这个地方,现在陈友谅已经把大军都堆在这儿了,你就趁着这个机会绕过安庆,然后打他的大后方。

朱元璋瞬间就如醍醐灌顶,心想还是你们读书人损,幸亏这个人眼下是在我这上班,这要是将来哪个龟儿子也用这种办法绕过前线直达南京,那我这个太祖可就够喝一壶了。

在刘基的帮助之下,朱元璋一举拿下了九江、安庆两个重镇,成功的把势力从江苏扩展到了江西。

事实证明,刘基不仅会打仗,政治眼光也不差。当时陈友亮那边有一个人叫做胡美,想要投降朱元璋,只是他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加盟之后,他手底下的人还得跟着他,朱元璋心里面就犯嘀咕,如果说不接受投降,那肥肉到了嘴边不吃,心里难受,同意的话,万一这小子突然再次翻盘,那该怎么办?

这会儿,刘基正在朱元璋的床边坐着,眼看朱元璋拿不定主意,上去就踢了一脚朱元璋,并使了个眼神,朱元璋立马懂了刘基的意思,同意了胡美的请求。

其实刘基心里面也不知道胡美投降是不是真的,只不过这件事儿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他一投降,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带着一大堆的人都过来投降。至于你说这些新投降的人心里面是不是墙头草,以后可以慢慢的去甄别,但是需要先把他们编进来。

对于刘基这个人,朱元璋的评价非常高,说他是自己身边的张良,其实还真不是夸大其词,只不过在明朝正式建立起来之后,刘基的身份就开始转变了,从过去的谋士张良变成了直言上谏的魏征。

朱元璋治理国家,突出的就是一个猛字,没事就喜欢砍人,而刘基则完全相反,他还是更倾向于儒家的教化那一套。

老朱还算是挺客气的,每次刘基过来救人,他也都顺着刘基的意思,同意赦免犯人。只不过刘基对待民众确实主张宽容,可是对待功臣勋贵,那就是另一个样子了。他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

这个李彬是丞相李善长的亲信,李善长就想通融通融,大家吃个饭,这个事儿就过去了。没有想到刘基直接在祈雨的祭坛底下把人给杀了,从此李善长就和刘基结下了梁子,李善长撺掇了一大帮人找朱元璋告状,说刘基竟然敢在祭坛底下杀人,这是大逆不道。

就在一帮人围攻刘基的时候,明明更加公正清廉的刘基,却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保护,这是因为在老朱的眼里,刘基他是很有水平,可这个人他到底还是元朝的旧臣,朱元璋对于在元朝打过工的大臣,向来打压的都比较狠,再加上刘基他身上那一股子士大夫的高傲劲,朱元璋根本就不喜欢,更何况他还得罪了那么多人,人缘本身也差,那老朱自然就没有办法把他放到心理上的第一梯队了。

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的时候,朱元璋封了六个公爵,28个侯爵,而刘基只混到了一个诚意伯,连侯爵都没有捞到。

如果说刘基这个时候就彻底退出官场,那他晚年或许还有可能好一点,只不过刘基他毕竟是士大夫出身,士大夫阶层的特点就是向往官场,历史上的刘基虽然也挺人淡如菊的,可是他还没有淡薄到完全不想当官的份上。

这不是说他有多大的问题,而是士大夫这个阶层映照在刘基身上这么一个特点,而偏偏他又遇到了对于官员无比吹毛求疵的朱元璋,这也注定了刘基晚年是好不了的。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打算告老退休,胡惟庸一听说刘基要走,立马就跑到朱元璋面前,说刘基给自己找了一个风水宝地,将来老刘家没准就又出来一个太祖呢。朱元璋表面上没有说啥,背地里面就停发了刘基的俸禄,心里还想着我不给你发工资了,看你还怎么修坟。

没过几天,胡惟庸就带着人过来,以朱元璋的名义给刘基送药,刘基吃完药之后,肚子就像进了个石头一样,疼得他死去活来,没过几天,人就去世了。

刘伯温那么厉害,为什么最后不得善终?

刘基的死一直都是明朝初期的一个疑案,有人说胡惟庸是老朱派过来杀刘基的,但是奇怪的地方就在于朱元璋对于刘基的死似乎非常在意,因为这件事儿没少牵连别人,大有一副我折磨你是一回事儿,我没让你死,你就死在别人的手里,这是另一回事的样子。

咱们要知道,就朱元璋的做事的风格,他要是想杀一个人,根本就不需要下毒这样偷偷摸摸,他从来都是正大光明的把人大卸八块。这也使得很多人认为刘基的死,其实就是胡惟庸借着朱元璋忌惮的机会,顺手把他“送走”了。

可以说刘基这一生的悲剧就在于他自己身上,士大夫的傲气没有甩掉,偏偏他又没有遇到刘邦那样大大咧咧的领导,遇到的是朱元璋这样难伺候的主。周围的一圈人还全是八百个心眼子的人精们,像他这样一心想要保持士大夫傲气的臣子,那自然就很难善终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多数都会浮现出一副运筹帷幄、仙气飘飘的形象。这位朱元璋军中的第一军师,凭借着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耐,谈笑间就让敌军灰飞烟灭。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明朝建立以后,在所有
2024-05-28 06:09:00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主。而浙东派官员,则是以刘伯温和宋濂等文人为主。从朱元璋登基开始,双方就开始围绕着朝堂话语权,长期进行斗争。而这场斗争,一直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期间更是引发了几次著名大案,让
2023-09-18 20:19:00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能力是谁教的?他的师傅很厉害
...伯温说得好像神仙一样,说刘伯温不但精通天文地理,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大功臣,他还预言到了后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还编写了一本神作《烧饼歌》。那么这样一位神人,他的能力是谁教的呢?
2023-04-23 12:11:00
刘伯温一生精明谨慎,晚年错说一句话使朱元璋动杀心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建立者,在他的宝座下面,堆满了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功臣。要说朱元璋也算是一代伟大的皇帝。从小贫苦却矢志不渝地为了生存而不停地改变职业。先是早年的从事放牛,地主刘德
2023-06-01 11:26:00
朱元璋身边的神秘奇人:周颠的传奇人生
说起朱元璋身边的奇人,人们能想到的肯定是刘伯温。毕竟刘伯温是个可以比肩诸葛亮的奇才,且民间关于他的传说也非常之多,逐渐让人们给刘伯温打上了类似“仙人”的标签。其实,朱元璋早年身边
2024-02-08 14:07:00
...敢言,只有后人作诗为他们凭吊。和刘邦一样出身贫贱的朱元璋同样也是诛杀了许多开过功臣,但是原因却不一样,但是手法却很老套——吃饭。在一次大宴中朱元璋为各位功臣良将准备了美味佳肴
2024-06-05 06:05:00
刘伯温“神”到什么程度
在帮助朱元璋取得天下那长长的功臣名单里,最被后人熟知的人物可能就是刘伯温了,甚至是神一般的存在。刘伯温“神”到什么程度?《明史-刘基转》开篇就提及:基(刘伯温)博通经史,于书无不
2023-06-02 14:45:00
大明第一功臣之争:李善长为何超越刘伯温?
...封萧何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元朝灭、明朝立,朱元璋和刘邦都是“泥腿子”出身,朱元璋的思路和刘邦也完全一致,封文臣李善长为明朝第一公爵,居百官之首,徐达等功勋战将,位列其
2023-10-17 05:00:00
此人名气小,能力却远在刘伯温之上,但不愿辅佐朱元璋
朱元璋和当初的刘备有三点很相似,朱元璋很会识人用人,刘备也是;朱元璋手下能臣异士很多,刘备的手底下也是;朱元璋有神算刘伯温,刘备有神算诸葛亮。正是因为这些能人异士才让朱元璋和刘备
2022-12-26 20:37:00
揭秘大明开国功臣:德庆侯廖永忠的传奇人生
...末明初的时候,吸引了元军主力的既不是后来夺取天下的朱元璋,也不是一代枭雄陈友谅,更不是偏安一隅的张士诚、明玉珍,而是定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大宋政权。因其皇帝名字为韩林儿
2024-04-13 07:1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