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刘伯温为何知道众人必死无疑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05 06:05:00 来源:戏说三国

鸟尽弓藏良可哀,谁知归钓子陵台。炼多不信黄金耗,吟苦须惊白发催。喘月吴牛知夜至,嘶风胡马识秋来。燕歌别后休惆怅,黍已成畦菊已开。出自谭用之《寄王侍御》

从来君王难侍陪,开国皇帝更尤甚,很多功臣良将都被开国之君用各种手段残忍杀害,比如刘邦,称帝一统天下之后,就开始不停地诛杀异姓王:前有齐王韩信后有梁王彭越,只要不是自己的刘姓一脉都诛杀殆尽。当时的人敢怒不敢言,只有后人作诗为他们凭吊。

和刘邦一样出身贫贱的朱元璋同样也是诛杀了许多开过功臣,但是原因却不一样,但是手法却很老套——吃饭。在一次大宴中朱元璋为各位功臣良将准备了美味佳肴,任凭大家吃喝,但只有刘伯温看出了蹊跷,不禁吓的一身冷汗,他知道这顿饭大家必死无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和尚皇帝艰难开太平世

皇觉寺里小沙弥纵身一跃化作真龙天子,这就是朱元璋,在之前他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他是真正的贫苦的农民阶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上成长在乱世,流离失所,化缘讨饭,所以他对人民的疾苦十分的了解。

为了过上好日子,吃上一口饱饭,他投奔起义军,凭着优秀的人才和过人的军事天赋短短几年就把事业做大做强,就和蒙元分庭抗礼,来投奔他的人络绎不绝,但是环伺周围强敌在侧,南方的陈友谅和东边的张士诚,他们都比比朱元璋有钱,比朱元璋兵多将广。

焦虑时常萦绕在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粗汉子身上,但是想起饿死的父母,贫困的父老,而且早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他就必须撑下去,只有打败他们才能活下去。好在有一帮文臣良将在身边辅佐,忠贞不二。

文有刘伯温,李善长出谋划策,武有徐达,常遇春冲锋陷阵,这才一次次化险为夷,打破陈友谅,收拾张士诚,本来想坐收渔利的蒙元却发现朱元璋已经发展壮大,趁其羽翼未丰之时,立刻发重兵攻打,毕竟是起义军,军事层次不齐,战斗力弱,力不能敌。

开始蒙元势头强劲,渐渐的起义军适应了蒙元打法,打了很漂亮的翻身仗,一路将鞑靼人赶回蒙古老家。又花了两年时间重振山河。首先恢复农桑,减少税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在这一时期确实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杨宪,胡惟庸等人,他们让整个国家以很快的速度恢复生机。

这时候的朱元璋才觉得自己才是这个国家的主宰,他要让朱家带领整个明朝走向未来,谁也不能阻碍。但是所有前进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阻碍怎么办?朱元璋曾经手握一条荆棘条对太子朱标说,我要为你除去所有的刺儿,随后不顾疼痛,徒手将荆棘条上的刺儿都捋掉。

二、富贵加身反而作恶多端

是谁在阻碍明朝的发展壮大,和平盛世,谁是这个国家的“刺儿”。是蒙元?鞑靼人早已经被蓝雨赶回祁连山放马了。是陈友谅和张士诚余孽吗?他们早已经被诛杀殆尽,剿灭九族。不是别人正是他身边的人,是手握丹书铁券的文臣,是战功赫赫的武将。

在朱元璋的统治帝国的形成过程中,有两大集团力量也在跟着壮大,分别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他们为明朝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在朱元璋登基后对这些功臣大加封赏。

据统计淮西集团中持有丹书铁券的人有十五人之多,而浙东集团中也有十人左右,这是何等荣耀,从一介百姓,书生到现在富贵荣华在身,封妻荫子累世不灭啊!

可是人是贪婪的,他们可以吃得了苦但是未必能享得了福。上位之后,逾制,犯法之事屡禁不止,有的军官为了得到更多的钱,强抢百姓,有的军官甚至违规私建亭台楼阁,其装修超过皇家的富丽堂皇,更有甚者贪赃枉法,草菅人命。

朱元璋是个不忘本的人,他出身布衣,深知百姓生活不易,即便是登基成了皇帝也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习惯,同时他也严格要求自己的臣子们要爱民节约。但是铺张浪费之风仍是不减,他原以为只有封赏了,有功之人便会尽心尽力为国效忠。

实际上,不仅是这些功臣还有他们身边的人也开始膨胀起来,倚仗着自己家里是开国功臣,无恶不作。朱元璋气愤,既然这些大臣不能能够约束自己的家人,那么只有让我老朱出手了。

三、为后世谋太平痛下杀手

马皇后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但是劝谏他说那些都是跟他一起长大的兄弟,拼死过来的人,对待臣子要宽容些,修养生息才是现在最根本的政策。马皇后出主意先侧面暗示一下。

于是,马皇后趁着过寿宴请各位功臣,大家十分高兴一一前来道贺,众人都在等待着美食上来享受一番,不料,等一开席众人面面相觑,那有什么美食,这不是从前的萝卜开会,疙瘩汤,小葱拌豆腐嘛,在臣子看来,皇上真是不通情理,这都坐天下了还吃这些个东西,还让我们也跟着吃。

但是朱元璋准备的每一道菜都是有说法的,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腌白萝卜—两袖清风,疙瘩汤—不忘本。这都是希望大臣们能清廉做官不忘出身。最后还明着说这是你们的吃饭标准不可逾越,自然有人就不高兴了,但是都答应了。

这些人罔顾一番圣意,表里不一,回到家就把这些个教诲忘在了脑后,依旧我行我素,铺张浪费,但是在朱元璋看来,他们已经变了,不听话了,这以后咱老朱去世了谁还能驾驭了他们啊!

此时的朱元璋杀心已起。

又是一次宴会,名曰庆功会,为了这次宴会,还专门建了一座楼,耗资还不少,这让有些人听说后十分的高兴,这说明皇帝对咱们还是重视的,只有一个人察觉到了一丝一样,那就是刘伯温。所以以后他时常留个心眼观察皇帝的言行举止。

楼建好后,朱元璋宴请大家进楼吃饭,大臣们十分兴奋,这次在这么好的地方吃饭肯定不再是萝卜开会了,肯定要醉生梦死一番。刘伯温到了以后没有被这里的装修迷惑了双眼,他走到墙壁处轻轻敲了一下,发现不对劲。就对朋友说少喝酒,不要离开皇上,但是大家都匪夷所思。

一会儿菜上来了,有烤兔子,狗肉,羊腿等美食,大家十分满意,酒过三巡,不少人都醉了,还有人在耍着酒令继续喝。看着这些,刘伯温突然想到了之前宴会中吃的萝卜开会,这才想清楚?皇帝这是要杀掉大伙啊。

等皇上出去的时候,刘伯温拉着边上的徐达就跟了出去,但是朱元璋让他们回去接着吃喝,刘伯温哪里敢啊,紧跟不放,过了一会听到骚乱声音传来,回头一看楼已经烧掉了。刘伯温徐达二人此时不敢出声,吓得一身冷汗。

小结:

史书中说“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良臣亡”,宋代赵匡胤温和的杯酒释兵权,汉代刘邦诛杀异姓王这些都是政治权利的斗争,那些功高盖主臣子的下场一般都比较惨。什么铺张浪费不过是杀人的一个借口罢了。

从历史上来看朱元璋是一个英明神武之君,也是一个残酷的皇帝,他的残酷较多的是对付那些贪赃枉法的人,这跟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他看见过蒙元官僚对农民的盘剥,所以不想让自己的国家也变成那样,诛杀功臣以及后来成立的锦衣卫都是为了将权利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元璋是为万世开太平,才出此下策。你是怎么看的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5 1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朱元璋宴请众臣,刘伯温看见2道菜吓一跳,对徐达说:皇帝要杀人
...削的勇士,竟也悄然间,披上了自己曾深恶痛疾的外衣。朱元璋,农民起义的逆袭王者,登基后目睹大臣们的“消极”蜕变,心生不悦。为唤醒初心,他匠心独运,策划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宴会,意在
2024-08-27 11:18:00
为何真正读懂朱老板心思的只有刘伯温一人而已
...的人,也变成了曾经自己痛恨的样子。作为农民起义者,朱元璋的一生可谓称得上是逆袭人生,他在成为皇帝之后对于大臣们的“消极”转变极为不满,为了提醒他们不忘初心,朱元璋煞费苦心地安
2023-01-10 15:04:00
朱元璋请大臣吃饭,刘伯温看到菜后为何吓一跳
朱元璋在坐稳了皇帝的宝座之后,就对身边多年出生入死的兄弟们起了猜忌之心。他总觉得这些开国的功臣们,将来有可能会谋反,夺取他的皇位。他就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可是立朱允炆为
2023-07-21 16:13:00
朱元璋请大臣吃饭,刘伯温为何说皇上要大开杀戒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皇帝,他出身贫苦农民之家,当过放牛娃、做过和尚、当过乞丐,从底层社会一直做到一国国君,完成了逆袭之路。这些逆袭磨砺了他的意志和不屈精神,在军事上,朱元璋
2023-07-26 09:45:00
“火烧庆功楼”是真的吗?朱元璋为谋害功臣而造成的一场悲剧
“火烧庆功楼”,是明代朱元璋为谋害功臣而造成的一场悲剧。故事讲的是朱元璋带领一批农民起义反抗元朝,推翻了元朝,由一个老农变为有头有脸的帝王。朱元璋高兴并没有持续多久,他就愁眉苦脸
2023-02-13 20:44:00
朱元璋准备一桌素菜招待大臣,刘伯温看出了什么玄机
朱元璋经过奋斗,从一个农民变成至高无上的皇帝,登基之后很多政策都是为百姓好,但是对待开国功臣却十分忌惮,找理由杀了不少人,当然面对贪官污吏更是毫不手软。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把孙子
2023-07-22 14:17:00
朱元璋去挖刘伯温的墓,上面写了什么
众所周知,朱元璋之所以能在元末乱世中最终一统江山,除了他个人能力和魅力出众外,还离不开手下良臣名将的鼎立支持,而其中刘伯温是他成了帝王之业的最大功臣,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伯温是个被
2023-05-23 11:54:00
朱元璋宴请功臣,刘伯温看到菜以后为何说自己死定了
刘伯温也是自知之明的人,觉得朱元璋对他如此好,肯定是要下黑手。在古代社会,一个人只要当上皇帝就会屠杀功臣,就是怕功臣胜过自己,把自己打下。当朱元璋对他好时,他就会想到屠杀自己,他
2023-07-22 14:50:00
刘伯温的睿智:从朱元璋虐杀功臣中全身而退
刘伯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开始大肆虐杀功臣,而刘伯温却能全身而退,这不仅要归功于刘伯温的睿智,还要归于刘伯温把朱元璋看清得入骨三分。《传奇皇帝朱元璋》里的刘
2023-10-02 19:5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