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20:19:00 来源:戏说三国

熟悉明初历史的人,应该都听说过‘浙东党’和‘淮西党’这两个词。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所谓的浙东党和淮西党,指的其实就是明朝初期,朝堂上的两派官员。一派官员大多出身淮西,另一派官员大多出身浙东。因为出身地域不同,这两派官员各自抱团。然后为了自身的权势,相互斗争。

这其中,淮西派官员以李善长、胡惟庸,以及很多出身淮西的开国武将为主。而浙东派官员,则是以刘伯温和宋濂等文人为主。

从朱元璋登基开始,双方就开始围绕着朝堂话语权,长期进行斗争。而这场斗争,一直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期间更是引发了几次著名大案,让朱元璋多次大开杀戒。直到朱元璋杀了好几轮之后,近乎把这两派官员都杀绝了!这才让这场党争结束。

可问题是,到了这个时候,党争没了,人也没了……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明初党争,到底是咋回事呢?为啥淮西和浙东这两派的官员,只是因为出身地点不同,就斗得这么来劲呢?在明知朱元璋大开杀戒的情况下,这两派的官员,为什么还是不肯停止内斗呢?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翻整个元末明朝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淮西党和浙东党的党争,其实只是一层外衣而已。这场党争的实质,其实是多个矛盾结合的产物。包括新臣和老臣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明朝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等等。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最开始的时候,两派的斗争,或许只是单纯因为出身地域不同,所以彼此之间看着有点不顺眼。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矛盾搅了进去,所以就成了一笔谁都说不清楚的烂账了!

想要真正说清楚这场明初当中,我们得从当年明朝还没开国的时候说起。

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出身底层,早年还曾经要过饭。后来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参加了起义军。而参加起义军之后,朱元璋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所以逐渐步步高升,后来就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嫡系武装力量。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而等到郭子兴死后,朱元璋也就独自掌握了这支力量,成了一方之主。同时,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把之前那些郭子兴培养出来的人,逐渐清洗干净。在这之后,这支队伍从上到下,就都成了朱元璋的人了。

在这个时期,朱元璋麾下各部之间的矛盾,应该是最小的。当时在老朱的麾下,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是出身淮西地区,和朱元璋是老乡。这帮人大多出身不高,都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才来投奔起义军。

而如今,老朱带着他们闯出了一番天地,而且还有了一定的地位,这让很多人都觉得,老朱就是他们的救世主!所以接下来,老朱指向哪里,他们就打向哪里,彼此之间特别团结!

但是接下来,老朱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这帮出身淮西的老兄弟,打仗或许真的是一把好手,对他也算忠诚。但问题是,这帮人的文化水平,好像都不太高,他们不会管内政,更不会搞文治这一套。

这可咋整?

作为一方之主,朱元璋很清楚,治天下远比打天下更难。指望这帮淮西老哥们,帮他出生入死打江山,这没问题。可是要想治江山,想要完成那些复杂的脑力工作,这些出身淮西的老兄弟,是万万做不到的!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继续招人了!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所以,在朱元璋拿下南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根基之后,朱元璋马上开始去各地招揽人才。但凡在当地读书比较多,名声比较大的,朱元璋就直接派人花大价钱去请他们过来。如果钱不好使,那就直接动武!反正就算是绑,也得把人给绑来!

就这样,接下来的几年里,以刘伯温为首的一群读书人,开始逐渐被朱元璋网罗到了自己的麾下,开始帮老朱做事了。而随着这些读书人的大量加入,原本很棘手的文治问题,暂时也就被解决了。

不过,还没等老朱开始松一口气,一个新的情况就出现了。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随着这些读书人的加入,老朱很快发现,这帮读书人,和传统的淮西老兄弟们,关系并不是太好!

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之后,朱元璋终于发现了原因。原来,新加入了这帮人,和原来的淮西老兄弟们,根本就不是一种人!用现代话来说,这两帮人,根本就是两个阶级!

原本出身淮西地区的那些武将,大多数都是出身底层。他们之前都是因为吃不起饭,家里实在穷的不行了,所以才会参加起义军。就比如朱元璋本人,但凡当年有其他选择,他可能都不会参加起义军。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而除了这些武将之外,淮西功臣这边,少数几个有点能力的文官,水平其实也都一般,家庭情况也一般。就比如最早追随老朱的文官李善长,虽然后来确实很厉害,但是在追随老朱之前,他只能算是一个半吊子的读书人。他之前参加过元朝的科举考试,但却没拿下任何功名!

如果放到和平年代,这样的李善长,其实啥也不是。哪怕是和小说里的那个范进相比,他都差着好几个段位呢!

再比如,朱元璋前期最重要的谋士朱升,那位提出‘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牛人,他也就只是一个乡贡进士而已。

啥叫乡贡进士呢?按照元朝的制度,所谓乡贡进士,其实就是通过府这一级的科举考试,有资格去京城继续考。但是到了京城之后,压根就没考上的这帮人!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所以严格来说,朱升其实就是一个落榜生。要是单论学术水平,他大概和后来的那个海瑞差不多。

所以,淮西老兄弟这边,真的是没啥文化。少数几个有点文化的,考试水平也都很一般,而且家里一般都很穷。要不然的话,他们也不至于来投奔朱元璋。

反观人家刘伯温,或者说后来浙东党的几个骨干,那就不一样了。刘伯温打小就是神童,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二十三岁就去北京参加了殿试,而且还直接考中了进士!这样的刘伯温,段位大概和明朝后期的那个张居正差不多!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至于浙东党的其他几个骨干,大部分也都是如此。而且,这帮人家里往往都比较有钱,或者至少饿不着。所以在朱元璋起兵之初,他们根本不愿意来投奔朱元璋。后来有几个人,甚至还是老朱半强迫的请来,这才愿意帮老朱出谋划策。

所以,浙东和淮西这两帮人,不管是出身,还是学识、家世以及个人财富,都完全不同。淮西这帮人,基本上就是底层平民。而浙东这帮人,则可以理解成所谓的‘地主阶级’。

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群人,彼此之间,自然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淮西老兄弟这边,觉得浙东这帮文人酸气太重,只会读几本破书,根本不会打仗,啥也不是。而浙东这帮人,同样也瞧不起淮西这帮人。

就这样,从这时开始,朱元璋麾下的这些大臣,就分成了淮西和浙东这两派。彼此之间,谁也看不惯谁。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照理来说,看到了问题的核心之后,朱元璋接下来就该着手解决问题了。为了维护队伍的团结,他可以搞一些‘结对子’的活动,让浙东文人教淮西武将读书,然后让淮西武将教浙东文人打仗。双方有了来往跟合作之后,矛盾自然也就会逐渐消失,以后自然就团结了。

但这个想法,其实只能说是现代人的想法。

对于一个古代统治者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选择是,就让他们继续斗下去就好了!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淮西和浙东这两派斗得越狠,他的位置越稳。当然,这种斗争,得在老朱的控制范围内。双方既要有一定的内斗,但同时也得一起努力做事。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就这样,按照这个方针,接下来的几年里,浙东和淮西这两帮人,虽然彼此之间看着对方都不太顺眼,但还是一起干活。有老朱在上面压着,大家也不敢斗得太厉害,反倒是合作更多一点。

就这样,过了几年之后,第一个改变出现了。

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爆发。这场大战结束之后,朱元璋彻底战胜了陈友谅。而且,陈友谅本人死在了战争当中,他的长子也被朱元璋活捉。所以再之后,朱元璋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就彻底鲸吞了陈友谅的全部地盘,一跃成为整个南方最大的起义军势力!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陈友谅的败亡,彻底改变了朱元璋阵营的一切。

要知道,在这之前,朱元璋的地盘,只是局限于以南京为核心的一部分区域而已。不管是地盘大小,还是统治人数,朱元璋都远不如陈友谅。所以,在鄱阳湖大战结束之前,朱元璋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迅速吞并陈友谅的所有地盘!

而接下来,在吞并陈友谅地盘期间,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这个问题就是,朱元璋手下的文治官员,又不够了。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要知道,当时陈友谅麾下的人员规模,数倍于朱元璋。军队这边,朱元璋可以把陈友谅的军队打乱重分,整编到自己队伍里。但是在地方上,就算一个县派十个文官,那整个陈友谅的地盘,依然需要上千个中下层文官!

这么多文官,朱元璋上哪里找去?

所以没有办法,此时的朱元璋,注定不可能对这些地盘,进行彻底的清洗。他只能选择招抚,继续任用原属于陈友谅麾下的地方官。好在陈友谅本人也是篡位上去的,这些地方官本来也不太服他。在朱元璋本人表现出足够的善意之后,他们很快就向朱元璋臣服了。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可是再之后,当这些地方官进入朱元璋麾下之后,他们却忽然发现:原来朱元璋麾下的官员,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也分成了淮西和浙东这两个团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得站队。那么接下来,这些投靠过来的官员,就必须得选一派站队,这样才能站稳脚跟。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大部分的官员,都选择了浙东这一派。他们未必想要明确结党,但读书人的本能,还是让他们选择了更有文化的浙东派,作为自己的依附对象。

就这样,浙东派迅速获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更关键的是,接下来,因为陈友谅的败亡,朱元璋成了南方最大的起义军势力。此后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朱元璋就横扫江南,先后灭掉了张士诚、方国珍以及陈友定等其他几家势力。经过这三年的扩张之后,朱元璋的地盘再次翻了一倍,彻底扫平了整个江南!

在这个过程当中,之前文官数量不足的情况,自然再次出现了。所以朱元璋就只能重复之前的做法,不断收编当地的地方官,让他们为自己做事。而这些地方官投降之后,自然也需要开始在淮西派和浙东派之间进行选择。

就这样,两派的实力越来越强。而随着人越来越多,矛盾也就越来越多。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最关键的是,随着招降的地方官加入,一个新的矛盾,开始卷进来了。

这个矛盾,就是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因为这些地方官,在当地都比较有影响力,而且大多和当地的地主家族有联系。所以他们代表的,往往是地方上的地主阶层的利益。而朱元璋那边,则更倾向于中央集权。所以接下来,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斗争矛盾,就开始卷入到淮西浙东两派的斗争里面。

这一下,双方的关系更复杂了。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再之后,等到公元1367年,第二个变化出现了。这一年,因为朱元璋彻底统一了南方,所以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明朝正式开国。同时朱元璋又以徐达为大将,正式带兵开始北伐。

而接下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势如破竹,先拿下了山东河南等地,最终占领了北京。拿下北京之后,徐达又折而向西,迅速占领了山西,之后又拿下了陕甘等地。

所以,短短两年之内,朱元璋的地盘,就再次翻了一倍!而随着明朝地盘的迅速扩张,之前接收投降官员的过程,再次重复上演。很多原属于元朝的官员,开始投降明朝,摇身一变成了大明的官员。

但同时,因为北伐的速度太快,很多问题也开始逐渐出现。在这之后,随着北方元朝官员的投降,之前元朝一直没有解决的民族问题,以及南人和北人区别问题,也同时被明朝给继承了。而这些矛盾,最后就全都以浙东和淮西两党斗争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以上这些,就是淮西党和浙东党,大致的成型过程。看过这段历史之后,我们大概就能想明白很多问题。为啥明朝开国之前,似乎没有什么党争,但是随着徐达北伐成功,这个矛盾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原因其实就在这里!

之前的矛盾,老朱能压得住。但随着一连串的矛盾,逐渐汇聚到一起之后,老朱就逐渐压不住了。而最后,这些矛盾,就开始以党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党争,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手段!大家之所以要进行党争,最核心的原因,肯定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就这样,随着徐达北伐成功,很多原本因为战争,暂时被掩盖的矛盾,逐渐就爆发了出来。而所有的矛盾当中,第一个暴露出来的,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因为之前扩张太快,导致朱元璋在接收很多地盘的时候,给予了当地地方官员,大量的自主管理权力。那么如今,随着明朝逐渐控制了整个中原,朱元璋自然要完成中央集权,从那些地方官员手里收权。

但问题是,权力这种东西,放出去容易,收回来可就不容易了。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明初地方官的权力,严格来说,还真不是朱元璋放出去的,而是当年元朝皇帝放出去的。因为元朝比较特殊,哪怕是当年元朝鼎盛时期,元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也不是特别强。甚至就连收税这件事,元朝中央都不管。他们玩的是包税制,把某一个区域包给某个人,每年管这个要钱。至于这个人怎么在这一带收税,元朝中央根本就不管。

连收税这种事情,元朝都能这么玩。那其他方面,元朝对地方的控制,自然就更弱了。所以在元末混战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情况:元朝皇帝想要打某个人,他很难直接自己调兵。而是得先发出号召,号召下面的将军去打。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而如果人家将军不愿意去,元朝皇帝也很难直接下命令。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情况,所以在元末的时候,元朝这边出了一大堆的地方军阀。而元朝中央能够直接调动的军队,反倒是没那么多。

如此一来,当朱元璋想要收权的时候,他要面对的,就是数以万计的地方官,以及上百年的历史惯性。这个问题,显然不太好解决。朱元璋虽然确实不介意大开杀戒,但问题是,如果人杀光了,工作谁来做呢?

所以,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呢?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朱元璋就用了两个手段。一个叫科举,另一个叫党争。

公元1370年,就在明军刚刚拿下陕西,连巴蜀都还没控制的时候,朱元璋就下令,正式举办科举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则是完全局限于四书五经,直接考八股文。从这时开始,后世臭名昭著的‘八股取士’,就正式开始了。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明朝初期的时候,这种八股取士的制度,其实真的很好用。通过这种考试上来的官员,基本上都已经被洗脑了一次。此后,这些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官员,开始逐渐替代那些前朝地方官。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而这些新官上任之后,因为他们接受的是八股文的教育,天生就认可中央集权。所以后来,随着这些新官,逐渐替代了前朝旧官,朱元璋就顺利完成了集权。

而另一个手段,党争,相对来说就巧妙多了。

想要用新官取代旧官,势必会引发地方官员的反弹。朱元璋可不想刚刚开国,就搞得地方频繁发生叛乱。如此一来,利用淮西派和浙东派的斗争,就成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双方进行党争之后,肯定努力搞掉对方的官员。而空出来的位置,朱元璋就可以趁势安插本朝的新官。

就这样,在明朝开国最初的几年里,朱元璋默认了两派的斗争,而且斗得越狠越好。因为双方斗得越狠,空出来的位置就越多。而且,那些前朝地方官,就算因为党争下台,也只会痛恨敌对的那一派,不会恨朱元璋,更不会造反!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不得不说,这一招,实在是太巧妙了。

而接下来,又过了几年之后,随着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逐渐缓解,皇权和臣权的矛盾,开始逐渐凸显出来了。

这事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权力结构体制。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皇帝一直代表了最高权力。但同时,皇帝没法自己管理国家,必须得找一堆大臣帮他工作。而大臣这个群体当中的带头人,往往就是丞相。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而在这种体制下,皇帝天生想有更多的权力,想要独掌大权。而下面的官员,同样也想要更多的权力。如此一来,分权和集权的斗争,就成了整个古代历史上的主线剧情之一。而这个剧情具体表现出来,就是皇帝和丞相的斗争。

对于这个问题,老朱同样很熟悉,而且他也很希望解决。

但问题是,怎么解决呢?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如果老朱自己出面,自己下场去和大臣们争权,这肯定不行。因为如果老朱做的太过头了,下面的大臣就会恨他,然后就会造他的反。

更聪明的做法是,老朱隐于幕后,挑唆下面的大臣内斗。等到大臣们内斗的差不多了,丞相的权威也没了,他再趁机站出来,收拾局面,顺带着取消丞相这个工作岗位。

所以,开国几年之后,淮西党和浙东党的斗争,自然就有了继续下去的必要了。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而接下来的剧情,大家也很熟悉了。淮西党这边,首先迫使浙东党的领袖刘伯温,退休回家,后来又死的不明不白。而再之后,整个浙东党又在老朱的暗中推动下,开始疯狂报复。

最后,朱元璋趁势站了出来,把矛盾都转移到当时掌权的几个淮西领头羊身上。这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当时作为丞相的胡惟庸。最终,胡惟庸被老朱轻易干掉,同时老朱顺带取消了丞相这个工作岗位,彻底掌握了所有高层权力。

这就是历史上的胡惟庸案。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胡惟庸案,算是浙东党和淮西党斗争的一个关键点。但如果我们深挖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这背后其实就是老朱自己在推动。所有的斗争,其实也是朱元璋默许的。

反正最后,浙东党和淮西党斗了好几年,谁也没占到便宜。反倒是朱元璋,最后趁势完成了集权。

不过,刘伯温和胡惟庸的先后去世,并没有结束这场党争。因为接下来,还有其他矛盾,需要以这种党争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来。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此后的二十年里,朱元璋借着党争的手段,解决了大量的问题。比如说,为了收回地方财权,同时也为了肃贪,朱元璋搞了一个空印案和郭桓案。在这两个大案当中,朱元璋利用淮西党和浙东党的斗争,把所有问题公开化,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挥动屠刀,大肆杀人。

再比如,为了解决开国功臣尾大不掉的局面,朱元璋同样也利用了党争。如果朱元璋一边借助浙东党,转移淮西党的注意力。一边自己挥动屠刀,大肆杀戮淮西功臣。讽刺的是,最后,朱元璋几乎快要把淮西功臣给杀绝了。但一直到死,那帮出身淮西的老兄弟们,大多觉得是浙东党在陷害他们。

如果没有这种党争手段,就朱元璋这种杀法,估计早就逼得下面的人造反了。但是有了党争的手段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被搞掉的那一方,只会仇视敌对一党,而不会觉得老朱想坑他们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就这样,经过长达三十年的利用之后,最终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帝国的大多数矛盾,都被解决了。而随着这些矛盾被全部解决,所谓的浙东党和淮西党的党争,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到了朱元璋在位后期,原本激烈的淮西党和浙东党的斗争,好像瞬间就消失了。

当然,这也是因为,经过朱元璋的多年屠杀之后,不管是淮西党还是浙东党,各自的骨干人物,都已经被杀绝了。

明初党争:淮西与浙东的权力斗争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明初党争。

说白了,所谓的淮西党和浙东党,其实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结党。他们的斗争,和明朝后期的那些党争,绝对是完全不同的。明初的党争,根本就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为了解决矛盾的一个手段。

而在这场党争的背后,真正进行操盘的,其实一直都是朱元璋自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9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朱元璋建国初期的政治斗争: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的较量
朱元璋建国之初,朝内主要存在两股势力,一股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其他成员有杨宪、高见贤等;另一股则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其他成员有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等。这两股势力明
2023-11-14 15:56:00
杨宪有能力,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为什么还是没能得到善终?
...,他不过是地方诸侯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的幕僚,但等到朱元璋灭了这两个诸侯之后,他最快表达出了对朱元璋的效忠之意,转投朱元璋门下效力。到了朱元璋阵营后,起初他并不受重视,更是被安
2023-01-09 22:02:00
刘伯温与明太祖朱元璋:权谋之争下的智慧与牺牲
...物因其在历史上的杰出表现备受瞩目。然而,他与明太祖朱元璋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那就是在朱元璋定鼎天下后,为什么宁愿重用胡惟庸也不愿意重用刘伯温?明太祖朱元璋在
2024-03-01 05:28:00
刘伯温和李善长谁更得皇上的青睐
朱元璋是明朝的缔造者,众多文人墨客纷纷向他献上忠诚。在朱元璋的麾下,英勇的文人兵士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其中一派为淮西集团,以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为首领。李善长曾在朝中做丞相一职。另一
2023-10-17 13:58:00
刘伯温“神”到什么程度
在帮助朱元璋取得天下那长长的功臣名单里,最被后人熟知的人物可能就是刘伯温了,甚至是神一般的存在。刘伯温“神”到什么程度?《明史-刘基转》开篇就提及:基(刘伯温)博通经史,于书无不
2023-06-02 14:45:00
刘伯温:军事家、政治家,一代文豪的传奇人生
...一个汉人建立的封建统治王朝,作为这个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做成了九五之尊。在朱元璋走向人生巅峰的过程中身边也有很多的仁人志士为他献言献策,而在这些从龙之臣中最为
2024-04-15 06:09:00
胡惟庸造反是真的吗
胡惟庸“谋反”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是明初朱元璋统治时期的一个大案子。在朱元璋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一大批文臣武将为他创江山,立功名,为他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建都南京后
2023-01-01 16:13:00
徐达出将入相还能逃过朱元璋的屠刀?他聪明在哪里?
...史书说法就是“恭谨如不能言”连说话都不利索了,见到朱元璋就喜欢躲。奈何朱元璋是个念旧的人,总寻思找徐达喝酒,顺带还要跟他博弈一番。下棋这个共同爱好,让徐达遭罪不少。让大老板轻
2023-01-29 17:29:00
中国最后一个被诛九族宰相,连累几万人被杀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主要着手进行了四件事:一是剿除北元的残余势力,派蓝玉向北追剿,保证北方边境的安宁,二是解决朝中的党派纷争问题,尤其是对于自比皇帝兄弟的淮西勋贵,痛下
2023-04-25 05:4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