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八八战略”在台州
从“有意思”到“有意义”
——白水洋“村BA”现象观察(上)
第二至四名的球队,喜提“土著”农产品高山黄桃一担。 (白水洋镇供图)
编者按:今年,是临海市白水洋镇“村BA”举办的第七年,热度升级、“村”味依旧。自2017年首届以来,每年暑假,土生土长的乡村篮球联赛(村BA)都会在白水洋火热上演——社会层面年复一年地自发组织和参与,比赛就设在村门口,人人都可尽情观看。赛事期间,该镇的父老乡亲,为同一场球赛而聚,目的如此纯粹:为村誉而战!在全省上下持续推进“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的当下,这种精气神尤为宝贵。
“村”味为何这样香?近日,记者深入白水洋,实地了解白水洋“村BA”的立体之路,探析该镇将“草根”们的狂欢打造成“现象级”乡村群众体育景观的内生动力。
台传媒记者王依妮
8月6日晚10时许,高温预警之下,天气比前几天闷热,位于临海市白水洋镇双楼村的球场依然坐满观众,男女老少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加油的场面蔚为壮观。随着终场哨声吹响,埠头队击败老对手黄坦队,获得本届“村BA”的总冠军。
奖品随即揭晓:就在比赛所在村双楼长成的“土著”农产品翠冠梨,被工作人员挑进颁奖现场,分量足有100斤;名次第二至四名的球队,则喜提本地高山黄桃各一担。
贴近乡村、贴近老百姓的“村BA”,谁说只是村民之间的狂欢?当晚,“村BA”的激情和能量在互联网端延续,在抖音平台,“白水洋村BA”词条热度不断发酵,话题阅读量累计突破7300万,加上微博等平台的在线讨论,全网总流量超过2亿。是什么铸就了白水洋“村BA”的热度?记者在“村”里找到了答案——
凝聚:民之所向,无问“西东”
这个夏天,白水洋最火的地方依旧在村里。
“让我们热烈欢迎白水洋队和埠头队!”7月15日,白水洋“村BA”揭幕夜,开幕式后,首场对决正式上演,近万人围坐在灯火通明的篮球场,震天响的鼓掌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气氛意外的热烈。一些没能进场的球迷,就守在场外实时直播的大屏前,目不转睛地观看赛事进程。
和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不同,由当地村民组成的啦啦队往往有自己的偏爱。
“我是埠头队的!我们村民都很齐心,一起过来把气氛搞起来,只要他们打得开心就好。”这一天,埠头村村民朱素珍换上自制的红色应援服,手持啦啦队道具出现在场边,因为儿子一辈喜欢打篮球,像她一样的10多位妈妈也自发加入“粉丝团”,每场比赛都奋力喝彩。
“不管赢球还是输球,他们都一直在我们背后默默支持我们。在场上没有体力的时候,想到他们就突然涌现出一股力量。”一个球员的背后站着全村的男女老少,对此,埠头队球员王子豪很动容。
作为最受当地老百姓认可、参与度最高的体育赛事,这项由镇篮球协会负责组织开展,村民自发参赛、观赛的赛事活动,已在白水洋镇延续七年。
“最初,我们也没想到活动的影响力这么大。”白水洋镇党委委员赵平波说,村民在球场上兴高采烈,支持同样由“村民选手”拼凑而成的队伍,一开始,只是熟人之间看个热闹。慢慢地,因为球赛都在晚上,又是农闲时间,“村BA”演变成村民只要知道本村的球队要去打比赛,就相互招呼着来支持,形成了“现象级”的乡土传播。而这种凝聚是超越胜负的。
去年,在外求学的胡博涵偶尔得知:家乡象坎东村和西村在历史上竟是一个村,进而萌生了组队的想法。
据了解,这两村村民大多姓胡,传说是明朝年间处州缙云胡氏兄弟定居于此的后裔,但随着历史变迁,两村的联系变少,感情方面有些疏远,如今,台金高速高筑的路基更是犹如一道城墙将两村隔离,从现在的村庄版图来看,年轻一代的村民都很难想象两村曾同宗同源共属一村。
“我想通过联合组队把两个村子重新联结在一起。为村而战,多有激情。”胡博涵的想法很快得到了两村年轻人的支持,象坎队组建后,村民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还喊出了“无问西东,象坎争锋”的口号。
坚守:乡情难舍,热爱难离
作为台州首个举办“村BA”的镇街,白水洋“村BA”的IP不是一天形成的。对体育的热爱,一直刻在白水洋人的骨子里。
据统计,全镇的10万人口中,常住人口虽只有5万人,但从7月15日开赛,至8月6日被称“巅峰对决”的问鼎之战结束,今年的“村BA”累计共有6万人次到场观战、超300万人次在线围观。
“‘村BA’就相当于全镇每年的体育春晚。”白水洋镇篮球协会秘书长洪昌波说,每年暑假,在外务工、经商、求学的白水洋人都会克服各种困难,赶回家乡参加赛事。还有许多乡贤争相解囊,踊跃赞助球队。每年赛事的冠名方,也都是白水洋人创办的企业。
有人如候鸟归巢般,哪怕加班调休都翻山越岭回到村庄,参与“村BA”。也有人留守故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大胆探寻乡村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密码”,为白水洋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位于临海与天台两地交界处的乐安古道,是台州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道之一,但并不出名。2017年,乐安古道队队长、乐安村村干部蔡双龙凭个人爱好组建了全镇唯一一支不以村命名的村级球队。
“这些年,随着赛事‘出圈’,球队名气打响,乐安古道被越来越多游客知晓,现存的古道资源成了乐安村最好的文化名片。”蔡双龙说,目前,古道旁的高山杨梅、高山云雾茶也盼来了“流量”,渐渐进入大众视野。
而除了为乡村增“光”,体育的包容和热血,也维系着许多人的梦想,赋予他们积极生活的乐观和勇气。
因为热爱,星星杂货铺的每面玻璃都贴有篮球Logo,运货的摩托车,也专门喷上相关元素。一周里有两三天,老板罗星星都会在清晨6点前洗漱完毕,去往篮球场早训,打完球,就骑着摩托回杂货铺补货、卖货。对此,和他轮流看店的妻子一直是无条件支持的。
“从18岁开始打球,很多朋友都是因为打球认识,篮球的存在给生活添了许多乐趣。”罗星星说,大家的平均年龄超过40岁,投篮和传球的力量肯定比不上小年轻,但并肩作战20多年,球友渐成大半辈子的兄弟,虽然都已是“老男孩”,却依然热衷在篮球场上奔跑。
篮球,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一种运动,更像一种有归属感的生活方式。随着白水洋“村BA”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这帮携手并进的老伙计索性成立了老男孩队。
“我们就是业余水平,打球是为了快乐,现在已经很满足了。健健康康再打30年,等70岁的时候再一起上球场流汗。”白水洋镇篮球协会副会长、老男孩队队员王英杰言语之间,无一不透露出满满热爱。
“这恰恰是体育的美好所在,它不需要承载太多内容,初衷就是为了快乐。‘村BA’扎根大众,能给热爱篮球的人带来纯粹的快乐,每一个环节细节的推进都只为满足群众日常的体育文化需求,这份乡本味道是它得以肆意生长的关键。”赵平波说。
传承:持续筑梦,守望未来
今年,白水洋“村BA”达到了新的高度,被推广至临海市的19个镇(街道),成为台州首个全域覆盖的篮球赛事。
“出圈”之后,最受考验的还是当地的平衡能力和传承后劲。
从办赛伊始,白水洋“村BA”赛事组委会就约法三章,只允许本镇居民参赛,各支球队严禁招募外援。这样一来,既加强了球员与村民的联系,也确保了球队的延续性——避免一家独大的“超级球队”出现,其他队伍和球员失去了比赛争胜的乐趣。
白水洋村是该镇的人口第一村,因该村总人口数超出6000人,具备单村独立组队资格。近年来,村里会打篮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因为新面孔的出现,白水洋队的位置竞争愈发激烈。
“白水洋队的实力在全镇稳居前三。往年,因球队名额有限,很多00后球员都只能加入其他队。现在,白水洋村有了第二支球队。”白水洋队球员章胜杰说,一方面新球员的加入很好地补充了球队实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全队出场机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为了给年轻球员创造上场机会,也为了展现更精彩的比赛,二队以新老结合的方式组建,从原白水洋队中选出老将进二队,帮助新人打磨球技。
为后辈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也是白水洋“村BA”的传统。目前,白水洋镇篮协注册球员有288名,成功组建20支以村民为主体的“村BA”球队,篮球爱好者们组建了约球群,300多人的群聊,几乎每天都有人发起比赛。
如此,全镇最高规格的篮球赛事“村BA”每年只要一公布信息,就有关系比较好的经营户抢着赞助球队,又出钱又出力。
“今年,因为老男孩队第一时间得到了瑞诺门窗的赞助,罗星星就以星星杂货铺的名义赞助了我们队的所有服装。”自由队队员王定海说。
篮球在白水洋发展多年,“父子档”也越来越多。平日里切磋交流的友谊赛和全镇最高规格的“村BA”中,很多已为人父的球员出场时都会带着孩子,这似乎成了一个特别的礼仪。
“儿子在学篮球的时候,我就自己在边上偷偷上篮,把家人培养起来,平日里一起练球,一起爱好这项运动。”王英杰说。
因为镇里想学篮球的孩子越来越多,章胜杰也教起了篮球,招生一年比一年火热,每期都有五六十人报名。“很多还只是幼儿园小朋友,利用暑假,每天都过来练球。说起来,他们也是看我们打球长大的。”章胜杰说。
有意思的是,在“村BA”现场,这些孩子们总坐在前排,用自己的方式为支持的球队加油助威,满脸的骄傲。
夜幕中,比赛虽然落下帷幕,但是白水洋人对篮球的热爱不会止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0 06: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