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走近南京的奋“豆”者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5-30 00:0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一事终一生,盖钧镒院士将一甲子的岁月献给了大豆——

走近南京的奋“豆”者

走近南京的奋“豆”者

学校供图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人物介绍

“大豆院士”盖钧镒

盖钧镒,1936年6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一生只为豆满仓”的盖钧镒,是我国大豆科技界唯一的院士,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六十余载,发表论著600余篇册,SCI论文数量位居全球第二,获科技成果奖励2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江苏省科学大会奖1项)。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科研奖,2002年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被当时的农业部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称号,2015年获得第五届中华农业英才奖,2017年作为唯一一位亚洲代表获世界大豆研究终身成就奖,2018年荣获“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全神贯注盯着电脑,时而微笑,时而紧皱眉头,时而敲击键盘……办公室里,一位老者正在修改学生们的论文。他就是“一生择一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大豆遗传育种学家盖钧镒。

如今87岁高龄的他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埋首实验室、奔走田间地头,为的就是“中国碗里中国粮”。

“误入”豆门,干一行爱一行

记者:从1957年到现在,您将一甲子的岁月献给了大豆,是什么让您和大豆结缘一辈子?

盖钧镒:说实在的,真的是“阴差阳错”入豆门。

1953年,我考取了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学农。1957年,本来我打算去东北开荒,学校却希望我能留校任教。我跟学校人事部门的同志说,我的口才不好,我想做研究。他们一听马上说:好啊,马育华教授正好需要助手,你就跟他一起做研究吧。

我听了以后也很开心,因为马老师是著名的大豆遗传育种和生物统计学家。就这样,我的大豆研究之路开始了。

记者:是什么触动您,一定要做好“大豆研究”?

盖钧镒:一研究才知道,原来大豆的原产地在咱中国,内心特别骄傲。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豆的生长过程,1958年—1959年,我主动申请去苏北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两年的下乡经历,农民的纯朴和善良在我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时候,物质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农村更差一些。在最困难的时候,农民心疼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年轻人,把最好的给我们吃,自己宁可吃萝卜玉米糊。我当时就想,农民真好,我们的科技农业一定要为他们服务。当时有一个信念在内心不断升腾:一定要培育出好品种。

如果说,恩师马育华教授的引导,让我对大豆遗传育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农民的辛劳和善良,让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后来,您和团队为他们培育出好品种了吗?

盖钧镒:有啊,我们的新品种南农1138-2很快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实现大豆种植的产业化……被合作社认可,被农民认可,说明我们做的工作有价值,真正地服务生产了。

干一行爱一行。后来我陆续主持参与育成20多个大豆新品种,在我们团队的努力下,我们南京农业大学也获批建立“国家大豆改良中心”。

为摸清中国大豆“家底”,建世界第三大大豆种质库

记者:作为大豆故乡的科研工作者,要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和责任?

盖钧镒:1980年,是我研究生涯的第二个转折点——我成功考取了首批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进修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增长了见识,我还了解到,我国小黑豆的抗病基因曾挽救了国外大豆。

中国作为大豆的故乡,却被外国后来居上,你说,我作为中国大豆研究者,心里能好受吗?访学的经历让我意识到,野生大豆是中国宝贵的财富,其中蕴藏的丰富的大豆遗传资源亟待人们保护和研究,作为中国的大豆科研工作者,要担起这个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您就带着这样的使命回国了?

盖钧镒:是的。回国后,我全身心投入大豆研究事业。我首先要搞清楚我们大豆的“老底”。因为我深知,优良的基因分散在不同的种质资源中,只有把所有优良的基因集中起来,放到需要的品种里面,才能培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的品种。我以大豆资源研究为切入点,在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的资助下,在国内相关农业科研单位协助征集下,依靠自身力量,在广大中国南方偏远地区广泛征集大豆地方品种。

记者:收集工作很辛苦吧,后来有收获吗?

盖钧镒:这个工作还是很艰辛的,我带领学生全国各地去搜集,去寻找。挨个单位要,一村村地找,挨家挨户地问,从一份两份到成千上万份。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一共收集到1.5万余份大豆地方品种。在1998年,我们研究团队建成世界第三大大豆种质综合性状数据库,其规模仅次于中国国家种质库和美国农业部的大豆种质资源库,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三。

记者:依据这个库后来又做了什么?

盖钧镒:我们还绘制了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图,提出中国大豆品种熟期组划分方法和品种生态区划,发现了栽培大豆起源南方野生群体的分子遗传学论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30 09:45:4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乏龙头型种业公司。”此次代表盖钧镒院士到三亚领奖,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坦言:“目前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各省市,都在搭建一批种业创新的大型平台,以期解决种业重大科学问题
2023-01-12 06:17:00
...右,如果要实现自给自足,需要6亿亩耕田。”5月26日,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教授盖钧镒提起他钟爱的大豆事业,依然思路敏
2023-05-30 07:00:00
...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看来,“南京聚集了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育种水平高,政府也很重视。”得天独厚的优势促进了育种人才、技术和产业加速集聚,除了生物育种钟山
2024-04-10 07:45:00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中心项目开工建设
本文转自:三亚日报南京农业大学大豆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中心项目建设施工现场。 本报记者 刘琪成 摄本报讯(记者 张慧膑)挖掘机、吊车等大型机械整装待发,一块块展板清晰地描绘着项目建设
2023-07-29 03:13:00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封顶
...本文转自:三亚日报三亚南繁科技城又新增一张靓丽名片南京农业大学大豆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封顶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张慧膑 通讯员 岳恒 摄项目效果图。本报讯(记者 张慧
2024-01-09 04:23:00
玉米与豆类论坛举行 专家共话大豆玉米发展之道
...物育种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盖钧镒介绍,我国年需求大豆大量依靠进口。进口大豆主要用以解决养殖业的饲料需求和食用油料。如何解
2024-01-05 23:55:00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中心项目奏响“奋进曲”
本文转自:三亚日报全力冲刺11月底完工南京农业大学大豆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中心项目奏响“奋进曲”本报讯(记者 张慧膑 通讯员 岳恒)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春节后,随着工人们
2024-02-20 03:01:00
...障我国大豆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盖钧镒团队成员、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副教授张焦平说。“2021年我们筛选出19个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品种在缅甸3个点进行示范种植,获得亩
2023-01-07 07:01:00
南繁“好物”如何惠及全球农业
...带大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中心在三亚加快建设。”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姜爱良透露,联盟成员将探索创新青年人才交流及学生联合培养机制,推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努力培
2024-01-05 07:25: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