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1月5日消息(记者 符彩云)玉米和豆类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1月5日,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分论坛——玉米与豆类论坛上,行业专家学者分享的内容涵盖基础研究、传统和生物育种等多个领域,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对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健康推进的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盖钧镒介绍,我国年需求大豆大量依靠进口。进口大豆主要用以解决养殖业的饲料需求和食用油料。如何解决对外依存度高的大豆产业困局?“未来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要求种业先行。”盖钧镒提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为根本解决大豆依赖进口难题提供了出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盖钧镒介绍相关情况。记者 符彩云 摄
据了解,2023年,“一带一路”大豆生物育种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落户三亚。该中心依托由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盖钧镒院士领衔的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以大豆种业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培育适合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品种为主要任务,服务国内、“一带一路”大豆产业和国家南繁硅谷建设。团队自2021年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来,专注开展适宜热带地区栽培的大豆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大豆南繁育种试验亩产逾500斤”等一系列突破。
带着团队成员每年奔赴海南开展玉米南繁工作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久然研究员此次在论坛上分享了《我国玉米种业动态及发展趋势》。据介绍,玉米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多、总产最高、种业市值最大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饲料保障、种源安全都至关重要。我国玉米种业和生产均取得巨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久然研究员介绍相关情况。活动主办方供图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一粒小小的种子关系国家粮食安全,要打好种业翻身仗 ,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生物育种产业化,将为玉米种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赵久然说。
目前,我国玉米种业动态及发展趋势表现为种质创新加快,促进品种更新换代,表现在育种水平普遍提高,种质融合、性状聚合加快,杂优模式及品种类型多样化,品种更新换代加速。“品种审定,将逐步压缩品种数量,进一步提高品种质量,植物新品种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
赵久然表示,要实施种子认证,进一步实现从“好品种”到“好种子”,这是国际通行的种子质量管理模式,以高质量种子为目标、强调过程管理的标准化质量保证体系,利于提升种子质量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推动种子走出去意义重大。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莫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6 05: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