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矢志不渝,只为天下“豆”满仓——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3-05-30 07:0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记者 杨频萍

“近年来我国每年的大豆进口量都在1亿吨左右,如果要实现自给自足,需要6亿亩耕田。”5月26日,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教授盖钧镒提起他钟爱的大豆事业,依然思路敏捷,充满斗志。

在很多老师和博士生眼中,盖钧镒简直是个“工作狂”。“每天早上8点半准时来到办公室,下午六七点才回家,每周的组会他基本上都会参加。”博士生藕冉称盖钧镒为“严师”,从课题选取到每项实验结果的验收,盖院士都会层层把关。

如何让有限的耕地长出更多豆荚、更大豆粒?盖钧镒60余载不断求解。“上世纪70年代初,我选育的南农1138-2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我们获邀去实地查看。”盖钧镒第一次体验到莫大的自豪感,“我们做的研究有地方用了,有生产单位认可了,真高兴啊!”

上世纪“以粮为纲”,大豆因为不被视为粮食而不受重视,研究人员短缺,但盖钧镒从未想过研究别的作物。1980年,44岁的盖钧镒成功考取首批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后,在两年半时间内走遍美国大豆产区12个州,感受到国内的巨大差距,“美国自上世纪初从中国引进大豆种质资源并改良后,亩产多在400斤以上,是中国本土单产的两倍左右。与此同时,美国大豆专家还到处收集中国野生大豆做进一步科研。”盖钧镒意识到,一定要将我国宝贵的种质资源“财富”收集起来。

回国后,盖钧镒立即启动这项费时费力却又刻不容缓的工程。他和学生们跑遍中国大豆生长的每个角落,一村一村找,挨家挨户问。没有大豆种子的储存设备,他们就买来腌菜坛子,里面放上干燥剂,一共存放了几万个瓶瓶罐罐。20多年的时间里,盖钧镒一共收集到1.5万余份大豆地方品种,建成世界第三的大豆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收集只是第一步,为打赢这场种业翻身仗,盖钧镒带领一批又一批学生,反复种植、观测,培育大豆新品种30余个,并在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地区推广种植5000多万亩。其中,育成的南农1138-2和南农493-1是我国南方地区遗传贡献最大的亲本材料。“南农47”通过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省试验,亩产高达600斤。

北至黑龙江黑河五大连池大豆产区,南至海南崖州区坝头热带大豆优良品种选育试验基地,这两年盖钧镒从未停下脚步。“他不仅看地里的新品种,还关心配套耕作方式和地域性病虫草害。”藕冉说,盖老师一直强调要让大豆增产,但稳产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推出好的大豆品种,让它们在不同年份、不同环境下都能实现高产,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虽然大豆育种捷报频传,但大豆产业依然面临尴尬。从全国层面来看,20世纪起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单产也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让盖钧镒感到揪心,“大豆是一种战略物资,牵动着我国粮食安全大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投入研究。”

这几年,盖钧镒一直带领团队探索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即在玉米地里同时种植大豆,把玉米行距放宽,玉米的产量不减低,但中间可以多收一季大豆。这项技术已多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于2022年示范推广1500万亩。

“开始我担心不成功,但去年的验收结果给了我们很大信心。”盖钧镒说,“大部分的示范田是成功的,比如在山东某地,一亩地收获玉米650公斤、大豆165公斤。如果这项技术全面推广,1亿吨大豆不就有了?”盖钧镒看到了“大豆自由”的曙光,“接下来我们要准备打10年的硬仗,选用适合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和大豆品种,研究相应的机械设备和栽培技术,与时间‘赛跑’。”盖钧镒说,除了推进大豆高产,团队还致力于让大豆有更高品质——培育氨基酸组成均衡的新品大豆,营养价值甚至高于牛奶。盖钧镒说,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大豆的事业是没有止境的,让我们共同为‘1亿吨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30 09:45:2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端午假期  南京农业大学师生抢抓农时忙“插秧”选良种
...6月8日是端午假期,正值中国南方地区的农忙插秧季。在南京农业大学土桥水稻实验基地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带头人万建民带着150多位研究生,戴
2024-06-09 10:59:00
据@光明日报 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公开资料显示,张国成,1931年8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56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获学
2022-12-21 17:24
共和国三天内痛失六位两院院士
据光明网消息,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龙驭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公开资料显示,龙驭球,1926年
2022-12-23 18:09:00
据光明日报全媒体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环境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汤鸿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公开资料显示
2022-12-17 11:04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茆智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
...: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大学获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田水利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茆智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13日7时30分在武汉逝世
2023-01-13 15:17:00
“中国黑杨之父”王明庥院士逝世
...中国和世界杨树遗传改良和育种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原校长、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王明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1月18日10时
2023-11-20 14:01: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网站发布公告,公布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共74人,分学部按姓氏拼音排序)机械
2023-11-23 10:19:00
...学的赵跃民、南京师范大学的黄和、江南大学的金征宇、南京农业大学的张绍铃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追求卓越、砥砺奋进的动
2023-11-23 05:45:00
两大科技论坛“合体”,院士云集为长三角共谋创新
...科技将成为农业未来发展的新动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盖钧镒带来了种业4.0的新风向,“农业4.0是融合互联网的高度智能化的农业时代,种业4.0同样
2023-10-18 21:59: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