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西周的“共和行政”留下什么历史教训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0-10 12:2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西周的“共和行政”留下什么历史教训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二百零五年后,到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的第十位国君周厉王当政的时候,周王朝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国人暴动;第二件,是周王朝实行了“共和行政”;第三件,是中国的历史记录从此有了确切的纪年。

《史记.周本纪》记载: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武公九年,周厉王出奔,居彘。十年,王室乱,大臣行政,号曰“共和”。

因为国人暴动,周厉王流亡。周王朝的重臣、贵族、诸侯们共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共和”在近现代中国不断地升华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概念。而“共和”这个概念,就来源于“周召共和”这一段历史。

公元前841年,周王朝为什么会爆发“国人暴动”?目前看,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是周厉王实施专利垄断;第二,是禁止“诽谤”;第三,是军事上的失利。

先看一下什么是专利垄断?今天说的“专利”是指排他性的知识产权。但周厉王时期的“专利”,有它特定的含义。指的是周厉王下令,将原有的山林、草场、湖泊等共有土地的资源,划归周王室独家所有。如果非王室成员要去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就得缴纳相关税赋。

众所周知,周王朝实行的是封建制。各级贵族各有封地,同时还有一些公共的山林、草场、湖泊。这是王室与各贵族按照权力等级共有、共治、共享的。类似于集体经济,集体共有。

周厉王接受了荣夷公的建议,决定改变传统的做法,把山林、草场、湖泊等公共资源实行王有化。相当于王权垄断了公共资源。可以理解为今时的国有化。这不仅剥夺了普通平民的权利,也伤害了贵族的利益。平民要上山林砍柴,要到草场上放牧,要到湖泊里面去捞鱼抓虾。贵族本可以组织平民去开荒、耕种。在某种程度上,周厉王是在经济上搞中央集权制,推行国有化,由王来垄断所有的自然资源。

有一位叫芮良夫的大夫,劝周厉王说:“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作为王,他就要去引导利益,把利益上下分配,让大家共利。“今王学专利,其可乎?”今天你去学着专利、垄断利益,这样行吗?“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如果普通人独占某种利益,大家会说他是强盗。作为一个王去垄断公共资源、独占利益,那么能够归顺你的人就少了。

多数人的既有权利遭到剥夺,这些人就会有批评意见。有了批评意见就会表达出来。批评意见一多,厉王就很不高兴。

《史记.周本纪》是这么记载的:“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厉王很生气,找到一个来自卫国的巫师,让巫师去监督那些提批评意见的人。“谤”就是批评的意见。卫巫只要一告诉他谁在批评他,厉王就杀掉这个批评者。“其谤鲜矣,诸侯不朝。”“鲜”就是“少”的意思。这样,批评意见很少了,但是,诸侯也都不来朝拜了。“三十四年,王益严”,周厉王第三十四年,厉王对“谤者”变得越来越严酷。“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人见面都不敢说话,在路上见面,也只能互相使个眼色。

召公劝周厉王说,周王朝的传统,是广开言路,听取各种意见,政策才不会出错。如果堵塞言路,国家将难以维持。原话是这样说的:“防民之口,甚于防水。”为防备人民批评而堵塞言路,比防水堵塞河流造成的堰塞危害还大。“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如果堰塞的水坝崩溃了,会伤害很多人。老百姓的言论被禁止带来的反叛像溃坝一样。“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所以,治水的人要开挖河道疏导堰塞的湖水,治理民众就要广开言路让人们有言论自由。

召公很智慧,他还说:“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人民有嘴,就像土地有山川。财富和可使用的东西,都是从山川里产出来。他认为,民众的话语权和言论自由,与财富的创造密切相关。召公的这个思想比较独特。你要想使国家经济繁荣、老百姓创造财富,就得给老百姓说话的自由。

批评意见,周朝的术语就是“诽谤”。召公说得不错。其实这不仅是周王朝的传统,《吕氏春秋》上说:“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说尧设有“欲谏之鼓”,宫廷前立鼓,谁想提出批评,就可以擂鼓。舜设了“诽谤之木”,谁有批评意见,可以写在上面。

“欲谏之鼓”,后来演化为官府前的喊冤鼓。诽谤之木,后来演化为立在宫殿前的华表。华表立在那儿,就是告诉天下人,朝廷能听取批评的意见。华表就是让民意得以表达的意思。

但周厉王很轴,这些道理他听不进去。结果,就发生了“国人暴动”。《史记.周本纪》是这么写的,“王不听”,厉王什么意见都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于是举国没人再敢讲话。“三年”,就这么持续了三年。“乃相与畔”,“相与”就是“相互联系”,于是相互联络,然后就背叛了。“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国人袭击厉王,厉王出逃到“彘”。“彘”即现在的山西霍州。也就是说,厉王从现在的西安跑到了山西太原西南部的霍州,流亡山西。

《史记.周本纪》载: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国人”暴动,这些“国人”是谁?《清华简》讲了具体的类别。“国人”包括三类人,一类是卿士,二类是诸正,三类是万民。“卿士”就是执政的重臣,重要的执政大臣;“诸正”指百官,同时也指各诸侯;“万民”是指庶民,住在都城里面的各种平民,更多是工商服务人员。很显然,“国人暴动”是一场贵族革命,是贵族官吏和平民的共同谋反。这是贵族领导平民与扩张的王权展开的一次斗争。

封建制度最大的特点,是有贵族。贵族里分为不同的等级,贵族是非常强大的。封建制度就是王和贵族分权、共治的社会。贵族对王有巨大的约束力。周厉王实行专利政策,这破坏了贵族传统的经济权利。周厉王又实行止谤的政策,禁止言论、禁止批评,这也破坏了传统上贵族所拥有的参政、议政的权利。这是“国人暴动”最根本的原因。贵族和平民的权利受到侵犯,他们起而攻打君王。

为什么周厉王不顾贵族的反对、不顾平民的愤怒,一定要实行“专利”,而且禁止一切批评言论呢?除了他的个性“轴”之外,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周王朝持续不断地处在战争危机中。

自周昭王、周穆王以来,周王朝就改变了前期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扩张,保持着对周边部族的军事高压政策。

周厉王是好战的君王,现在发现约有十件西周青铜器,其铭文都涉及周厉王的征讨行动。周厉王攻打的敌人,有淮夷,淮河流域东方的敌人。有南夷,南方的敌人。还有宿夷、严狁,即来自西北边,西边的西戎。也就是说,周厉王针对东方、南方、西北和西方,都启动了持续不断的战争。长期的战争,使周王室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周厉王于是想方设法要扩大财源、扩大兵源。这是他实施专利垄断政策和内部高压政策的可能的原因。

公元1980年,出土于陕西长安斗门镇。器内有铭文二百七十余字,记载了周厉王时期与严狁的一次战争。

周厉王在位三十几年,持续不断地在从事战争,整个国家被拖得疲于奔命。为了战争要扩充财源,就想搞专利垄断;为了战争,就要消除内部的分歧,残酷打击怀有不同想法的人。但严重的问题是,战争进行得并不顺利。《竹书纪年》上记载说:“淮夷侵洛。”“洛”就是洛邑,现在的洛阳,是周王朝在东方的都城。洛阳告急。又据多友鼎的铭文记载,西戎已经进入犬丘,跟周军在这儿有一场大战。犬丘离镐京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淮夷已经在攻打洛阳,西戎又在攻打镐京。显然,周厉王军事行动不利。无论是东边还是西边,军事上都处于危险的状态。

周厉王时期,周王朝很不安宁,国人不满。但是国家在从事对外战争,君王可以利用对外战争形成的巨大权力,对国内进行高压。国人未必有反叛的机会。可以想见,周厉王强势推行专利垄断政策,并且杀戮诽谤者,理由一定是国家利益。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大家必须贡献财富,必须同仇敌忾,不能够闹分裂。但是战场失利了。淮夷逼近了东都洛邑,更严重的是严狁、西戎逼近了镐京。这使周厉王的内部高压政策失去了合理性。内部叛乱有了机会。国人就造反,袭击周厉王。周厉王就流亡了。

周厉王流亡了,国家怎么办呢?《史记.周本纪》上说:“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共和”是什么意思?现在的人们容易理解为:共同联合、共同协调来治理国家。但“共和”最早的原义不是这样的。有不少史料,包括《吕氏春秋》、《竹书纪年》以及后来发现的《清华简》,还有一些很重要青铜制品上面的铭文,都说明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叫“共伯和”。所谓“共伯和”就是“共”这个国家的一个伯爵,他的名字叫“和”。他是一个小国的国君,“国人暴动”周厉王逃跑以后,这些暴动者,把共伯和请来摄政,这样形成了一个临时中央政府。“共伯和”作为摄政,周定公、召穆公做宰相,他们是贵族的代表,共同协商治理这个国家。

所以,“共和”的意思,首先是“共伯和”的名字;其次是以“共和”作为年号。事实上,共伯和只是一个小诸侯,但他德高望重,把他请来做摄政,是为了安抚其他诸侯。实际,是由周定公、召穆公在具体管理。历史的偶然性是“共和”这两个字,它本来是人名,是年号,同时词语本身有“共同和谐”的意思,所以,人们容易理解为“共和”就是贵族们联合起来,共同管理和协调整个国家的事务。

“周召共和”持续了十四年。这十四年是没有王的。周厉王被流放在山西,按照礼法,不能把他的儿子定为王。直到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去世,周公、召公他们才共同辅助周厉王的儿子太子静为王,是为周宣王。

从公元前841年共和行政开始,中国历史开始有了比较准确的纪年。也是从共和元年开始,中国人尝试了一种管理方法:就是在没有王的时候,贵族共和,贵族共同来治理这个国家。

周厉王和“周召共和”的故事有什么可吸取的经验教训?

第一,是长期对外战争必然会造成内部剥夺。因为要兵源、要财源,最后就必然走向内部剥夺。为了稳定,就容易内部高压,激化内部矛盾。

第二,是由君王来“专利垄断”公共资源,这是矛盾的根源。如果君王再去剥夺言论自由,不允许别人批评自己,就会强化君王与社会民众的矛盾。社会矛盾积怨,一旦发生外部危机,内部矛盾就容易爆发。

第三,“周召共和”的故事,还让人想到,制度创新,需要想象力。共伯和、周公、召公等人策略性实行的共和行政,有没有可能转化为一种贵族共和制度呢?

到了近现代,“周召共和”中出现的“共和”概念,被注入了不少新制度的内涵。对严复、孙中山、陈独秀这些人来说,“共和”不是一个管理策略,而是一个理想的制度安排。一百多年来,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制度,成了中国人的政治追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10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共和行政”对中国的历史起了什么作用
周王朝的统治自周穆王之后,达到顶峰。而周厉王在位期间,民不聊生,贵族们却依然沉湎于酒色。公元前844年,为了聚敛更多的财富,以供挥霍,厉王任用虢公长父和荣夷公实行“专利”:强行宣
2024-10-10 12:32:00
周召共和的影响有哪些?历史上是如何评价周召共和的
说起周召共和,这是周厉王在位时期,周厉王改变了周朝的经济,以图振兴残破的周王室经济,最终造成国人暴动。后周厉王逃跑,政权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历史上称这一段是间为周召共和。那
2024-06-01 21:09:00
周厉王下台后谁执政?史书记载说法多样
据史记记载。暴动的国人驱逐周厉王后,还要处死周厉王的太子敬。紧急关头,邵恭用自己的儿子换下了太子敬,才使太子敬活了下来。在剧烈的动荡中,周王朝一时间失去了最高的统领。是谁填补了周
2024-01-24 13:45:00
周厉王的统治危机,与共和行政的诞生
周厉王,姬姓,名胡,周王朝的第十位君主。周厉王执政前,由于戎狄交侵,战乱不息,周王朝国势衰落,社会矛盾已很尖锐。周厉王当政后,任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人实施专
2024-01-24 13:43:00
聊聊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空白期
...”是什么意思,迄今为止争议很大。传统学者认为,当时周厉王激起民变遭到废黜以后,诸侯推举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直到周厉王的太子长大后再归还王位,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共和执政”,
2023-02-17 13:24:00
春秋战国中这个国家,两次被灭国两次又复国
...位置,继续强化其在诸侯国中的影响力。时值西周末年,周厉王无道,专山林渔泽之利,“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公元前841年,“厉王出奔于彘”后,由于卫武公以贤达仁义赢得天下诸侯的敬
2023-04-29 11:02:00
公元前841在历史上至关重要,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重要历史事件。公元前841年,西周首都镐京的百姓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而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史称国人暴动。周厉王随即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
2023-01-06 21:13:00
封建制的西周王朝,它为什么会走向衰败呢
...不应求。所以这样一来,王朝经济日益陷入困顿。 二、周厉王的改革以及"周召共和"的出现到了西周后期就出了个周厉王。周厉王很猛,这个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他发动了一场改革。他的改
2024-06-03 15:15:00
宗法变迁与周室衰微:西周历史的两大转折点
...化,还是人心的离散,使得周天子的威信逐渐削弱?一、周厉王统治时期的危机公元前842年,以邢国人为首的国人暴动推翻了周厉王的统治,史称“共和行政”。这场政变预示着周王朝分封制度
2024-02-21 21: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