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订阅内容展示
被低估的东晋王朝,并不像史学家认定的那般腐朽
长期以来,因为《三国演义》小说的流传,让很多人对司马氏晋朝有先入为主的反感,加上“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些常见词汇造成的不良印象,更让他们对东晋王朝,充满了偏见,甚至以为其国力与声望,到民心所向,竟比不了后赵、前秦、前燕之类的五胡政权。岂不知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更多
曹操刺杀董卓是真想舍身取义吗? 不大可能
提这个问题的仁兄一定是和三国时期的很多人一样,被曹操欺骗了。曹操当年拜在董卓门下,早晚问安,董卓是完全把曹操当做自己人看,完全不设防备的。曹操情商这么高的人早就和董卓的侍卫们熟悉的很,想找个没人或者人少的时候干掉董卓简直不要太容易。如果曹操想舍身取义的,话下个毒自己先喝了……更多
辽国萧太后在真实历史上是怎样的人?与韩德让的绯闻是怎么回事?
奇女子,一个伟大的女性政治家,由于是少数民族女性,所以在历史上记载不多,而且当时以北宋为“正统”所以对其多有“贬低”实际上就执政水平能力而言,萧太后丝毫不逊于和他同时代的宋太宗和宋真宗,以及几乎和她同一时代的刘太后。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契丹族……更多
诸葛亮积劳成疾而死,为什么他要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呢?
鞠躬精粹,死而后已。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身为智慧化身的他,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匡扶明主,平定中原。然而天不遂人愿,一生劳累的他,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在与司马懿对峙时死于军中,享年54岁。诸葛亮之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从斜谷道出兵北伐……更多
朱允炆失败并不代表他是废物,只是朱棣比朱元璋还狠
有人说,做大事业的人的禀赋之一是敢于说谎,并且要敢于把谎话一千遍地重复下去,使之成为真理。朱棣就具有这么一个成大事者的禀赋,他从小就说自己是马皇后的嫡子,但实际上马皇后终身不育,从来没有什么嫡子,只不过她特别喜欢小孩,从小就把朱棣抚养在身边,视若己出。所以朱棣在生母问题上撒谎……更多
历史上三个功高震主的名臣,为国家做出了大贡献
中国这个国度拥有着悠久的封建历史,长达2000多年。在那个时代,每个王朝都有着自己的皇帝,他们统治着天下,住在华丽的宫殿里,处理着国家大事,为黎民百姓谋福利。然而,皇帝一个人肩负不起治理天下的重担。因此,每个王朝都设立了文武百官,他们作为皇帝的得力助手,共同治理天下……更多
清朝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支持虎门销烟也签订了条约
满清十二帝,开国的努尔哈赤与皇太极自不必说,有史书为其扬名。顺治帝由于老婆董鄂妃与老妈孝庄太后之间的婆媳矛盾也是家喻户晓。康熙、雍正、乾隆三位也是影视剧里的常客。嘉庆干掉了超级大贪官和珅也是十分的拉风。而咸丰呢,作为超级大名人慈禧的老公也是很有人气。同治虽然短命……更多
朱元璋重典治吏,当下为何却重典治民宽以待吏?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他在治理国家期间,采用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统治人民。其中,重典治吏、宽以待民就是他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当下的情况似乎不同了,为什么今天的社会却需要重典治民,却不需要重典治吏呢?这个问题涉及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更多
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战略失误还是明智之选?
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其成为都城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都对此产生了影响。朱元璋攻占元朝集庆路(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从此南京成为他的根据地。虽然南京偏居东南,但它作为朝廷的都城并不是第一次,前面的朝廷中,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都曾在此定都。朱元璋也曾考虑迁都到别处……更多
杜秋娘演唱的《金缕衣》是青春的颂歌〔188〕
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语义:花儿开放了就要抓紧去采摘,不要等到花谢时才去折那个空枝,劝勉人们要珍惜少年时光,奋发图强,努力进取,及时地去收获学业、事业、或爱情的成果,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即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杜牧塑像出处……更多
宋文帝开创元嘉之治,为何要杀檀道济?
檀道济,南朝刘宋一代名将。他出身南朝王牌军北府军,刘宋王朝开国皇帝刘裕起兵时,檀道济便是创业元从功臣之一。檀道济一生在历史和文化界留下两个著名的成语,其一是唱筹量沙,其二是自毁长城。唱筹量沙说的是他率兵北伐时,因为部队缺粮,他便在夜里用沙子假作粮食,一边用斗称量……更多
赵匡胤从打工仔逆袭为老板给我们什么启示?五个字告诉你
枫叶吹兮,微风萧瑟,大家好,我是枫叶吹兮。俗话说三百五十行,行行出状元。干什么职位,如果肯努力都能为社会做贡献,争创第一。可事情都有例外,中国有一个特殊的职位,岗位只有一个,却人人憧憬,就连猴子都喊出:“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口号,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当皇帝总的有两条途径……更多
他是三国最有本事的人,比诸葛亮早七年提出三分天下
0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魏蜀吴三国之中更是人才辈出,可是要说到三国里最才是最有本事的人,大家会投谁一票?一代奸雄曹操吗?明明已经有了代汉称帝的实力,可他却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只有这样才不会众矢之的,可以一步步除掉各路诸侯。又或是司马懿吗?毕竟他也是识穿了诸葛亮的空城计……更多
武则天发明的刑罚“醉骨”比吕后的人彘还酷烈
醉骨指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一种酷刑,把犯人的眼睛挖去,耳朵削掉,砍去手脚,做成人彘后再丢到一个装满酒的大缸里,称之为醉骨之刑。《旧唐书·后妃传上·高宗废后王氏》: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於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这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妒杀高宗后妃的真实历史事件……更多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私生子
现如今的人们对秦始皇的看法不一,不过大部分人对秦始皇的看法都是千古一帝。在历史上,能够媲美秦始皇的皇帝,肯定是非常罕见的,也许只有那些将大乱世一统的皇帝才能够与秦始皇相提并论。在秦始皇征战天下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辅佐他的人。这其中包括吕不韦、李斯等等,总之这些人为秦始皇一统六国建功立业……更多
古代帝王真的是吃冷的吗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自然衣食住行方面也是样样奢华,穿的是黄褂龙袍,住的是金鸾宝殿,以辇代步,食,自然也不同寻常。想必很多读者都会很好奇皇帝是不是餐餐都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呢?其实古代君主吃到嘴里的大多都是冷菜冷饭,溥仪在自传中曾吐槽,这些年自己就没吃口热乎的……更多
陈宫为什么偏偏选择投奔吕布
在东汉末年那个战火不断的时代,社会发展能力低下,技术水平没有提高,要想从战争中拼杀取胜,在于兵力的较量,其实就是人们智慧的比拼,谁的人才多更占优势,谁就能取胜。可是陈宫这次选择的主公不是别人,而是大家公认只有匹夫之勇的吕布。按理来说,当时的陈宫可以选择投奔刘备……更多
雍正最后为什么要将年羹尧处死
从康熙朝后期到雍正朝初年,年羹尧在政界及军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他的发迹离不开雍正帝的赏识。自他进入雍亲王府邸,便与胤禛建立了较好的私人关系。在胤禛争夺皇位的过程中,为胤禛继位立下功劳。雍正朝初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年羹尧率军平定,巩固了雍正的权威,地位一时尊荣无二……更多
为何诸葛亮经常缺粮,战国七雄打了两百年却不缺粮呢
建兴六年(228年)年冬,诸葛亮为响应东吴而进行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三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蜀汉大军因为粮草耗尽而退军。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汉大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更多
揭秘清朝宫斗的真相
很多宫廷剧都以“宫斗”为主题,因为不少人喜欢看古代的皇室贵族如何处理家长里短的这些事情。但是历史上后宫大都没有电视剧中所描写的那样暗流涌动,因为皇后作为后宫之主的权利实在是太大了,远远大于其他的妃嫔,无论是皇帝的宠爱和国家层面的意义都比其他后宫佳丽高一个等级……更多
揭秘朱元璋传位之谜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年逾六十的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当然了,太子死了,更重要的是要选新的继承人。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朱元璋儿子一大堆,有能力的也不少,死了个朱标,让燕王朱棣继位也不错,不然宁王也可以。可是朱元璋一个儿子都没选,直接来了个隔代传,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更多
战国时期还没有发明,赵括为什么会被评价为“纸上谈兵”呢
众所周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赵括。奇怪的是,赵括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而纸到汉朝才被发明出来。既然纸在战国时期还没有发明,赵括为什么会被评价为“纸上谈兵”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纸上谈兵”是赵括的父亲赵奢对儿子的评价。然而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记载……更多
揭秘古代妃子钻被窝之谜
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皇帝身边都有成千上百的女子,上至皇后、妃嫔,下至宫女都可以成为皇帝宠爱的对象。不过,即便皇帝身为一国之主,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也要遵守皇宫中的诸多规矩。比如说,古代妃嫔被皇帝宠爱之时,不能擅自到皇帝身边,而是必须从脚下钻进被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更多
餐食融合: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产生的结果
在悠久的五千年历史里,走过了许多个朝代,这些朝代或清致或智勇,给我们留下一个勘不破的清妙美梦。从先秦的古拙,两汉的磅礴,到唐宋的盛世气魄中间,穿插着一个带着些许浪漫色彩的魏晋南北朝。这个朝代孕育出了无数风流人物,不论是"芝兰玉树"的谢灵运,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更多
为何清朝时期旗人出身的官员升迁后,最怕见到旗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这个官员的职位有多大,但是在八旗内部,其政治地位依然要低于旗主,甚至在名义上,这个旗人只是旗主的奴才。八旗服饰既然官员是旗主的奴才,那是不是意味着,旗主的地位和权力远高于清廷朝堂的官员呢?并非如此……更多
“兵、丁、勇、卒”这四种小兵之间有什么区别
电视剧当中都看到这么个有趣现象,就是士兵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不同的。按照道理来说,都是小卒,又属于同一个机构,方便管理的话,最好使用统一服装。但是在清宫戏当中大家却发现,小兵背后分为“兵、丁、勇、卒”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到底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兵和勇是大致差不多的……更多
浅析李渊的起事过程,看他是如何运用“掩耳盗铃”的?
成语"掩耳盗铃"指的是: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窃一碰就会发出声响的铃。盗贼自己听不到声响,便以为其他人也没有听见,这样的盗窃手段无疑是愚蠢的。所以,人们将"掩耳盗铃"视为自欺欺人的代名词,是愚蠢与贪婪的最佳组合。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人物却活用了这一成语……更多
近日,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剧中朱棣率明朝举国精锐北征瓦剌、兀良哈、鞑靼等蒙古部落的战争场面令观众感到惊心动魄。到了第32集时,朱棣因过于自信率军深入蒙古草原结果反而中了敌人设下的圈套,导致难以自拔。那么问题来了,真实历史上的朱棣在北征蒙古的过程中是否也经历……更多
秦国举六世之功,一统华夏,再到两汉四百年国祚,将华夏文明最终定型,可以说是神迹了,整个中国大地形成统一民族,相互认同,趋向同一,这里,秦国可是立了不世之功。再看西方国家,罗马花了800年才统一地中海,崩溃后花了1600年,拿破仑,希特勒,这些惨烈的战争一次又一次……更多
曹操为粮食究竟有多拼命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无数割据势力趁机而起。这些割据势力往往有大小不一的军事力量,而他们想要站住跟脚,除了有兵之外,还要有相对充足的粮食保障。“民以食为天”,对民如此,对兵亦如此。曹操之所以能逐渐发展壮大,除了他本人的雄才大略等因素外,其推行的屯田政策,对曹操一统北方有着重要的作用……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年羹尧雍正两人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年羹尧跟雍正的关系有点类似于鳌拜跟皇太极的关系,年羹尧追随雍正长达三十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雍正王朝的巩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023-06-01 21:45:00
聊聊哪些与富弼相关的轶事典故
富弼(1004—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文学家。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天圣八年(1030)以茂才异等科及第
2023-06-01 21:45:00
聊聊北宋文学家——穆修
穆修(公元979~公元1032),字伯长,北宋文学家,山东郓州人,后居蔡州。他在柳开之后继续倡导韩、柳古文,曾亲自校正
2023-06-01 21:44:00
盘点刘邦曾经公布的项羽十大罪状
趣谈答案:这十大罪状都是真的,但是刘邦公布的项羽十大罪状,并不是说给项羽听的,而是说给当时自己的部下听的。刘邦奇特的部队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2023-06-01 21:43:00
聊聊北宋名相、文学家——富弼
富弼(1004—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文学家。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天圣八年(1030)以茂才异等科及第
2023-06-01 21:46:00
项羽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弑杀楚怀王
公元前206年十月,楚怀王(义帝)熊心在途经郴县时,被项羽派九江王英布所杀。在古代,尊卑贵贱的界限泾渭分明,以下犯上往往会被视为大不敬
2023-06-01 21:41:00
当年项羽有机会干掉刘邦吗
说起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大家都知道,他两同时起兵抗秦,既是友军,但又是敌军,二人一起合作过,也互相敌对过,最后刘邦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2023-06-01 21:41:00
刘邦与项羽对战,惨遭30连败,为何还能赢得天下
对刘邦与项羽对战,惨遭30连败,为何还能赢得天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刘邦打架的水平有多菜?史书上记载,刘邦跟项羽打仗,是每仗必败
2023-06-01 21:40:00
聊聊哪些与穆修相关的轶事典故
穆修(公元979~公元1032),字伯长,北宋文学家,山东郓州人,后居蔡州。他在柳开之后继续倡导韩、柳古文,曾亲自校正
2023-06-01 21:42:00
聊聊哪些与曾公亮相关的轶事典故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
2023-06-01 21:49:00
雍正为何着急杀抚远大将军
提起年羹尧,如果对清朝历史有所了解的人,我想对这个人物一定不会陌生。没错,他就是雍正初年大名鼎鼎、平定了西北罗伯藏丹津叛乱的钦命抚远大将军
2023-06-01 21:51:00
李渊真的是靠儿子的无能之辈吗
提到唐朝历史的时候,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有着“天可汗”之称的李世民。虽说他只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但其开创的贞观之治却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唐局面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2023-06-01 21:48:00
曾公亮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授会稽知县。他自地方官员累升至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
2023-06-01 21:53:00
曾公亮的一生有哪些作为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授会稽知县。他自地方官员累升至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
2023-06-01 21:51:00
石介有哪些贡献
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小字公操,兖州奉符县人,北宋学者、思想家、理学先驱,“泰山学派”创始人,号称徂徕先生
2023-06-01 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