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秦灭六国顺序背后的秘密
...国、楚国、燕国、齐国先后被灭,那么,秦灭六国的顺序背后有何秘密呢?让我们一同探寻这段历史的轨迹。在战国后期,秦国的统一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秦国按照由远及近、从弱到强的顺序,逐一消灭...……更多
李牧死,赵国亡:一段历史的遗憾与思考
...后逃到了魏国,乐乘也只得逃走了。这时,田单、赵奢、蔺相如早已过世,赵王只得重用边关大将李牧,李牧自此成为赵国重臣。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攻取赵国的平阳、武城,并在武遂斩杀了赵将扈辄,消灭了10万赵军。次年...……更多
秦昭襄王重用人才、善用人才,奠定秦国统一的基础
...之丧胆,为秦国几十年征战立下彪炳战功。43岁的秦王,蔺相如亲自携带和氏壁面见秦王,然后使用诈术成功归赵,他自已却留下,而此时的秦王,却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没有杀他,反而礼遇他,并派人送他回国...……更多
他是战国最强小人,以一己之力挑翻赵国两大名将
...让人不由好奇,为何赵王迁如此执意的要除掉李牧,在这背后又有谁在推波助澜?郭开:赵国最大的幕后黑手,手刃两大名将 导演这一场好戏的人,名叫郭开,是赵王迁的一名宠臣。郭开在史书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存在感,但他...……更多
名将赵奢的预言:为何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注定失败?
...襟见肘。这个时候秦军放出流言,说廉颇不如赵括。虽然蔺相如认为赵括不如其父赵奢,难以承担这样的重任。但是赵王还是起用赵括。在赵括临出发的时候,赵括的母亲就上书给赵王,劝赵王不要任用赵括为主将。赵王问赵括...……更多
...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中还消灭秦军十万。在国内,廉颇、蔺相如、李牧、乐毅、赵胜等文臣武将放到整个东方六国来说,赵国也是非常强悍的存在,并不弱于秦国的白起、范雎等。甚至可以说当时的赵国武力和名将上,已经成为...……更多
六国统一背后的英雄:秦国六大名臣的传奇人生
秦国,是周国分封在西北边陲的一个小诸侯国;但当时的秦国非常弱小,在秦穆公时期,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秦国成为大国,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国的基础。但是在战...……更多
...上在诸侯的印象中,秦国的国君信誉一向不好。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昭襄王说道:“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有坚明约束者也”。意思就是秦国自穆公以降,就没有一个有信誉的。说实话,秦昭襄王和秦惠...……更多
...一卒,从韩国取得5座城池,而这一切也很有可能是成蟜背后的保护人夏太后所操纵的。前242年,商鞅变法后,秦朝法律规定就算是王公贵族,没有战功也没有办法封爵。只有14岁的成蟜在夏太后的帮助下代表秦国接收韩国割地,...……更多
赵姬传奇:从卑微到权谋之巅,揭秘一代太后背后的男人们
“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据史料记载,一代女皇武则天晚年宠幸面首,尤其是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白皙俊美,通晓音律歌词,深得武则天宠爱,为众“妃嫔”之首。因武则天年事已高,张氏兄弟独揽朝政,后神龙事件时...……更多
秦国大将魏冉:虽有功却因贪婪而失败
...个人晚年的贪欲而被世人遗忘,只记得白起,却忘了白起背后的魏冉。不过这一千多辆车子究竟能装多少东西…… ……更多
秦始皇的征途:六国兴衰与统一大业的背后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场面。虽然那时候武器并不先进,文化也并不统一,但是却是十分出名的时代。在当时有很多诸侯国,他们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也都想通过变法的方式让自己国家变得富强,从而可以侵占其...……更多
历史上盗取虎符挽救赵国的竟是一女子,她跟信陵君有什么关系?
...王和廉颇。赵王打算派出赵括前往长平,换下廉颇,即使蔺相如劝告,\"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柱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但赵王还是不听,于...……更多
春秋战国:文武双全的士文化与秦国称霸之路
...赖,只不过是遇见经验丰富的白起了。赵括的母亲和丞相蔺相如劝谏过赵王不可换将,但赵王不听。赵括带着20万大军主动进攻秦军,不过赵括以为对垒的是秦将王龁,而秦国其实也暗中“换将”,白起成了主将。白起起初命军...……更多
嫪毐封侯的背后与秦国的法治精神
嫪毐绝对不是因为和赵姬的特殊关系而被封侯的,因为,这不符合逻辑。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秦国从此由一个宗族唱主角的西方诸侯切换为被法律约束一切的模式。秦法规定:宗室犯法与庶民同罪。众所周知,...……更多
盘点春秋战国十大名将的辉煌历程
...蒙恬,蒙恬饮毒药自尽。八、廉颇负荆请罪造就了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传奇故事,赵国也在他二人的保护下平稳生存。除了负荆请罪,廉颇之所以闻名后世跟自己的战绩是分不开的,曾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实力可想...……更多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靠谱吗
...。昏庸的赵王竟然信以为真,便立刻派赵括去取代廉颇。蔺相如知道后,跑过来劝谏说:“大王,赵括虽然名气很大,可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而且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灵活运用,决不能担任大将。”但是,赵王根本听不进去...……更多
聊聊宋版百家姓之首——赵
...诞生了。又隔了五代,推行“胡服骑射”变革、任用廉颇蔺相如的赵雍把赵国带到了历史发展的又一个颠峰,他自己本人也正式称“王”,史称“赵武灵王”。战国后期,赵国是反秦的急先锋,一直不屈服于秦国,即使在惨烈的...……更多
秦灭六国:主要战争与策略背后的动机
...逐步统一天下的战略。秦灭楚国,王翦要六十万大军?这背后有何门道?那么言归正传,灭亡楚国王翦为什么一定要六十万大军呢?当时秦始皇嬴政因为这个问题分别问了李信和王翦,王翦回答是六十万不可,而李信的回答则是...……更多
嬴政和燕丹为何从玩伴变仇人了
...人质专业户。燕王喜一位十分昏庸的君主,屡屡想在赵国背后捅黑刀,结果却被赵国揍得遍体鳞伤,因为他是燕国最后一任国君,所以连个谥号都没有混上,虽然燕王喜不中用,但是却有一个相当不错的儿子,也就是太子丹。太...……更多
齐国投降背后:秦王政的诺言与齐王建的抉择
在秦统一的百年战争中,齐国确实表现的有些与众不同。其他五国都是努力抗争过的,连最弱小的韩国还知道用郑国渠来消耗秦国国力,燕国太子丹还派出了荆轲去刺杀。而齐国一向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但这个也不能...……更多
...那些在政坛上举足轻重的政治家、达官贵人,也养门客。蔺相如本来是“宦者令谬贤”的门客,投资“奇货可居”而登上政坛的吕不韦,组织门客们编一部书,就成了传承千年的《吕氏春秋》。而“战国四公子”,就是以养门客...……更多
...是他被人熟知可不只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更是因为他与蔺相如的一段佳话——将相和,而他也正因“负荆请罪”而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作为战国鼎鼎有名的四大名将之一,却作为教育后人的榜样广为流传,不可不谓之独特。...……更多
白起与范雎:战国名将的权谋之争
...的后尘。1.攻赵失策战国时,秦赵之间爆发长平之战后,赵国大败,四十万士兵被杀,赵国成了待宰的羔羊。白起顺势命令秦军继续进攻,最好一举吞并赵国。赵王派出使者说服了秦相范雎,以割让六座城池的条件求和,秦王听...……更多
成蛟叛乱:一场由外戚集团斗争引发的秦国危机
...。对此我们不禁疑惑。要探寻历史的真相,就得理清人物背后复杂的关系。子异拥有继承权成蛟之乱,表面上看,是兄弟之间的矛盾。其实背后,是以两位母亲为首的外戚集团的明争暗斗。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往下看。嬴政的父...……更多
长平之战与秦赵恩怨:白起与范雎的冲突和悲剧结局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了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几乎是赵国全部的青壮年,白起建议秦昭王乘胜进攻赵国都城邯郸,一举拿下赵国。这时候,赵国派使向秦国求和,愿意割地献城,赵国使者来到秦相范雎府邸,对范雎说:“听说...……更多
败于长平的赵括和败于街亭的马谡,两人带兵指挥能力谁更强
...在正史的记载当中便有所体现。关于赵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从这段记载来看,赵括经常和其父赵奢谈论军事知识,而其父赵奢都...……更多
赵括的失败与赵奢的胜利:论纸上谈兵与实战经验的差异
...昭襄王欲以十五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却临时反悔,于是蔺相如等人拿着完整的和氏璧又再次回国。秦国觉得丢了面子,于第二年开始向赵国发起战争,秦赵两国开启了争霸赛。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秦国的实力非常强,在一年...……更多
甘罗是怎么不费一兵一卒获取赵国的五座城池
...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竟然没有让秦国费一兵一卒,便将赵国的河间地区的五座城池,割让了秦国。年纪轻轻的甘罗,竟然能为秦国做出这么突出的贡献,难怪秦始皇惊喜地对甘罗说:“秦国的领土,居然有一个孩子得来的,你...……更多
“关云长单刀赴会”,在正史中竟不是关羽而是他
...!再看关羽,收到邀请,大义凛然,自比当年出使秦国的蔺相如,欣然应允。关羽驾小舟,带了周仓及八九名关西大汉随从,单刀赴会。鲁肃见了关羽,宴上举杯劝酒都不敢仰视关羽,而关羽却谈笑自若。喝到高兴处,鲁肃开始...……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问题在于:《越公其事》是不是可信?古史突出范蠡文种,弱化勾践,越公其事突出勾践,弱化范蠡文种,两者都有不可信之处,但相比之下
2024-06-26 15:08:00
作为皇帝的朱棣还做了两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第一件事是好事。朱棣营建、迁都北平,树立了北京在之后的政治文化地位。当今天的游客在故宫
2024-06-26 15:08:00
通过上文可知,古史严重扭曲了勾践的形象,《越公其事》中的勾践形象可能更为真实一些。那么,这里带来一个问题:灭吴之后,一个雄心勃勃
2024-06-26 15:08:00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家族的男人往往在天性上和思维方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看来这话不假,朱元璋的残忍在他的子孙身上如同密码一样流传着
2024-06-26 15:09:00
朱棣:1403年-1424年在位,明朝第三代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燕王,性格多疑好杀。攻败明惠帝之后夺位
2024-06-26 15:09:00
毕竟当时司马昭控制着洛阳城中的禁军,即便曹髦再不怕死,也没有人敢伤害曹髦,但曹髦终究不能以一敌百,他手下的数百名杂兵也不可能将洛阳城里的禁军完全诛杀
2024-06-26 15:10:00
当时曹髦左右的人怒斥司马伷一行人,以至于司马伷的士兵都被吓得逃走了。此时中护军贾充赶了过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
2024-06-26 15:10:00
在中国历史上通过“靖难之役”而获登大位的明成祖朱棣,按照汉儒文化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说,其获皇权之道,似总有被后世正统史学家们有所指摘与诟病之嫌
2024-06-26 15:10:00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锋的年代。公元1360年朱棣出生,11岁被封为燕王
2024-06-26 15:10:00
南京乃虎踞龙盘之地,既是六朝古都,又是朱元璋的老根据地,朱棣却为什么要迁都呢?明成祖迁都北京,是雄才大略。朱棣的胸襟,一般人
2024-06-26 15:11:00
吴国,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开始联晋反楚,国力日益强盛,至在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大约公元前512年,孙武携带《孙子兵法》来到了吴国
2024-06-26 15:11:00
朱元璋65岁的时候,太子朱标病死,其子朱允炆以长孙的地位,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多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继承人落在了侄儿手里
2024-06-26 15:11:00
唐朝之时,一位叫孙壬林的官员,《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周幽王遭犬戎之难,武公将兵,佐周平戎,其有功平王命命卫为公□□□□□□为卫上卿□邑于□其孙武仲
2024-06-26 15:12:00
可以阅读大量兵书,由此在继承前人军事思想与分析现实军事案例的基础上写下《孙子兵法》。在孙武眼里,深受周礼束缚的战争思维
2024-06-26 15:12:00
孙武祖父孙林父,是卫国的卿,但由于为人专横且逞强,与卫国国君关系非常紧张。但孙林父有一个大靠山晋国,因此经常能够利用他与晋国的关系来制约国君
2024-06-26 15: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