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史上最失败的告密者是谁,预言句句成真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薨,魏惠王婴继位,魏惠王后迁都大梁,所以也称其为梁惠王。《孟子》《庄子》里面的梁惠王就是这位老哥。他爹和他爷爷勒紧裤腰带,干了几十年,到他这,国富兵强,一时风头无两。梁惠王与孟子而...……更多
...力的情况下,魏惠王先是将都城迁到了大梁,所以有了“梁惠王”之称,后来又重新和赵韩缓和,并施惠于国内人民。但很明显,情况都不太佳,魏惠王自称治国尽心竭力,但被孟子讥讽为“五十步笑百步”;魏相惠施进行改革...……更多
魏惠王嫉贤妒能毁坏了魏国国运
...偷偷招孙膑到魏国并处于刑法。魏惠王在历史上又被成为梁惠王,这名号充满戏谑与嘲讽。魏惠王弃用的孙膑以及商鞅,在齐国、秦国却受到礼遇和重用。“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更多
魏国的霸权是如何一步步陨灭的
...之孤立),对治国相当用心,包括赈灾移民(见《孟子·梁惠王》)、开通河内河外之沟渠促进农业,迁都至大梁后开放王室游乐禁地借与民众进行生产(见《竹书纪年》)。同时使用军事压力和外交手段,让韩赵两国与魏交换...……更多
地缘政治视角下,魏国迁都大梁的得与失
国都即国运,这是历史的铁律。梁惠王九年(前362),魏国将国都由安邑迁到了大梁。注意,按照司马迁的记载,魏国迁都是在商鞅打败魏军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后出于恐惧之心故而迁都大梁的。实际上,按照《竹书纪年》的记...……更多
孟子:我也很无奈啊,这两位君王有点愣
...能屈,这就是大丈夫。公元前320年,孟子到了魏国,见了梁惠王,当时魏国的处境,可由梁惠王自己的一句话得知,东败于齐国,长子死去,西丧地于秦国七百里,南辱于楚国。系列的失败刺激着梁惠王的自尊心,他决心复业,...……更多
魏惠王在位52年,他做了什么导致失去霸主地位?
...。说起来,我们之前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描写过这位国王。魏国出身的商鞅、张仪等众多人才的流失,使得国家的局势逐渐走向衰落。事实上,魏国的前两代君主魏文侯和魏武侯,都是率先在各国实行改革的。除了改变国家的根本...……更多
简介战国时期魏国的霸主庸君魏惠王
...为魏文侯。传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后称梁惠王,姓季,名禹(《战国策》)。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魏武侯死后,魏煜与其子徐氏(魏绪)争夺皇位成功。他即位...……更多
春秋打仗五十步为什么嘲笑一百步
战国时期,孟子与梁惠王魏罃有过一次著名的谈话。梁惠王又叫魏惠王,是魏国的第三代国君。魏罃继位时,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君主的精心治理,正在进入鼎盛阶段,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霸者。魏罃将都城从安...……更多
为何说公孙衍是低配版的苏秦
(魏国)公元前360年,一个叫做公孙衍的小朋友在魏国出生。如果说战国七雄中有一个国家最为奇葩的话,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魏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地流窜,想要封王拜相的人才,那是很多的。各国君主基本上都能擦亮眼...……更多
公孙衍:战国合纵大业的缔造者与终结者
...活跃在同一个时代。真正使用合纵与张仪的连横争锋的是魏国的公孙衍,号称犀首。《孟子》中有一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1.由魏入秦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人...……更多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春申君、孟尝君、平原君的传奇人生
...国君的异母胞弟。信陵君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魏国之梁惠王魏罃时的马陵惨败后,国势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张仪略地后,在列国中突起,有着兼并六国之势,没有一个国家能真正抗御秦国,而魏国毗...……更多
聊聊秦国著名的“犀首”公孙衍
...说是一生之中没有失败,但也不能说是有成功。公孙衍是魏国人,但是在魏国的时候,最初却没有得到魏王的重用。而当时的秦王惠文王,是一个非常有眼光又非常爱惜人才的君王。在偶然的交手中,惠文王认定公孙衍是犀首一...……更多
诸侯第一次合纵攻秦占据天时地利却失败了,错不在公孙衍
...也多以犀首论之。公孙衍的一生,可谓是异常精彩的,从魏国到秦国,再到魏国,再到韩国,皆有他的身影,并且整个战国的局势,也被公孙衍的活动影响着,那么公孙衍是如何翻云覆雨的呢?公孙衍事秦攻魏。公孙衍是魏国人...……更多
公孙衍:从秦国大良造到六国叛徒的传奇人生
...,一是实施改革,推动了秦国实力的飞跃;二是成功攻打魏国;三是将“公”改为“王”,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君主。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国力衰弱,多座城池被魏国夺取。秦孝公即位后,心愿是收复失地。然而,这个心...……更多
张仪与公孙衍:战国连横与合纵的真正创始人
...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倡始者;与张仪一样,公孙衍也是魏国人。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攻击。当时魏国在与齐国的马陵之战中,魏国10万大军被齐国全歼,实力大减,秦国乘势进攻...……更多
...文王急需一位具有天下格局的战略家辅佐。就在这时,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犀首公孙衍入秦,受到了秦惠文王的礼遇,直接被拜为继商鞅之后的秦国第二任大良造。要知道此时的秦惠文王并未在秦国开始爵职分离的改革,也还未...……更多
春秋小霸如何落得个被兼并的命运
...惠王这个称呼,他的另一个称呼更为人所知,那就是——梁惠王。魏国暂时安全了,韩国也实现了他灭郑破魏的夙愿。这时,三晋的西面,那个一直东望的双眸,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这一切。公元前364年,秦献公在石门大破韩、...……更多
公孙衍:战国纵横家的双面人生,如何从秦国最高官职走向反秦之路
...毫不留情。他用兵如鬼,作战如闪电,以雷电掩耳盗铃。魏国割地求和。按理说,公孙衍的军事指挥才能是一流的,攻打家乡魏国时毫不留情,足以说明他的能力和对秦国的忠诚。秦国肯定会重用公孙衍,而公孙衍在秦国担任的...……更多
战国时代的变法浪潮:魏国经济变法,齐国吏治变法,赵国军事变法
...法实际上类似于孟子所说的王道,《史记》记载的孟子见梁惠王,梁襄王的几篇文章当中都提到了王道的观点,孟子以为:在农业上要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王道的开始。在...……更多
商鞅生于卫国后投奔魏国,为什么最后会在秦国主持变法?
...一定的血缘关系,但是随着卫国的衰败,商鞅本人便来到魏国,成为魏国丞相公孙痤的座上宾。商鞅本人拥有比较强的政治思考,他看待问题十分深刻,并且总能够提出比较合理和全面的解决方式,这使得他深得公孙痤的喜爱和...……更多
外交家张仪与他的头号对手公孙衍,是如何斗智斗勇的?
...魏马陵之战和秦魏第五次河西之战后,战国的天下格局从魏国一家独大转变为秦、齐、楚三强鼎立。作为从宝座上跌下的前霸主,秦、齐、楚三强鼎立的格局对魏国很不友好。魏惠王(大胃王)特别需要一位大才来替自己解决外...……更多
张仪与公孙衍,连横与合纵的较量孰强孰弱?
...东六国看在眼里早有预料的。秦国强大之前,中原霸主是魏国,由于魏国过于张扬又处于四战之地,因此被接连算计,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的接连惨败让天下局势发生重大变化,齐国和秦国各占东西两边,作为天下两极的存在。...……更多
战国时期魏国衰弱与他有关,逼走一位军事家,放走一个改革家
...主,但后来随着晋国的衰弱,从晋国中又先后分出赵国、魏国、韩国,在得到周朝认可后,这三个国家也跻身强国之列,都成为战国七雄。赵国、魏国、韩国虽然同出于晋国,但这三个国家各不同,特别是魏国人才众多,成为当...……更多
秦国的四位“大良造”除了商鞅,你还知道谁?
...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商鞅初期在魏国为官,不过,他在魏国没有获得重用。于是,商鞅离开魏国,前往秦国。在获得秦孝公的赏识后,商鞅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更多
公孙衍为何能成为张仪最大的对手
...孙衍初建战功,张仪渐露锋芒公元前340年,公孙衍已经在魏国官居“犀首”(当时最高武官)之位。这位谋略过人的年轻人,开始在魏国政坛崭露头角。当时的魏国国力日益衰微,边患不断。公孙衍力主改弦易辙,联齐抗秦。他洞...……更多
揭秘公子卬、公孙衍与秦魏的雕阴之战
...是公子卬愿意被骗。《吕氏春秋》记载:公孙鞅(商鞅在魏国时候的名字)在魏国时和公子卬要好,到商鞅入秦为相后,秦王让他领兵伐魏,魏军当时是相国魏公子卬领兵迎战,商鞅深知公子卬底细,就以请他过来喝酒叙旧为名...……更多
这个国家被秦国用水淹灭,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魏国应该说是战国时期最早进行变法的国家之一,但是根据史书记载秦灭魏仅仅只有十个字,概要是秦灭魏用了水淹的办法,后来魏国就灭亡了。由此可见,秦国灭亡魏国并没有花费多大的功夫,而魏国也没有进行多大的抵抗...……更多
魏国为何在魏惠王时期走向了衰落
战国初期,魏国曾在风云变幻的大争之世中遥遥领先,由于率先实行变法,魏国在魏武侯时期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的国家,当时的魏武卒,百战百胜,令其它国家为之胆寒,一时之间天下无人与之争锋。因为强大的军事实力...……更多
中国历史上骤然消失的三个人,踪迹至今不可寻
...见记载。对于邹衍的行踪,也再也没有人知道。公孙衍为魏国阴晋,、军事家,也是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公孙衍,一生喜欢连横之策,为了攻打秦国,他游历各国,游说各国君主,终于在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更多
2022-12-23 15:30:00踪迹,中国,历史,个人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王昭君,这位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女子,关于他的传奇,已经被后人不知道演绎了多少种版本,但是不管怎样的变换,其中所表现的一种情况
2024-06-20 22:09:00
同样外部也有着很大的困扰,明朝蓟辽督师袁崇焕利用宁远大捷,广修城池,训练士卒,欲图乘机收复失地;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也虎视眈眈伺机联明反金
2024-06-20 22:12:00
昭君出塞一直以来都被传颂,但是其实背后故事很多人也不了解,它也留下了许多遗憾和疑问。人们普遍认为王昭君是一个诚实坦率的人
2024-06-20 22:10:00
礼亲王是清朝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之一,第一任礼亲王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次子代善,在代善上面努尔哈赤还有一位嫡长子褚英
2024-06-20 22:11:00
代善对皇太极和顺治父子两代人都有拥立之功,其孙杰书为康熙开创盛世又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代善和杰书祖孙二人康熙未必能当上皇帝
2024-06-20 22:13:00
代善去世后他的亲王爵位获得世袭罔替待遇,他的第七子满达海继承了他的爵位,不过满达海后来在多尔衮死后遭到顺治政治清算,他借着顺治清除多尔衮的机会
2024-06-20 22:13:00
姜维,字伯约,是天水人氏。他原来天水的中郎,与王平一样不受重视,甚至不被信任,被怀疑有异心,无奈之下投奔了蜀汉。结果他到了蜀汉之后
2024-06-20 22:16:00
张郃最初追随韩馥,后来袁绍入主冀州,他则成为了袁绍麾下的名将。其实,张郃在袁绍麾下的时候,待遇大约不错,毕竟他与颜良、文丑
2024-06-20 22:17:00
在古代的皇帝眼中,这时候他们会借助那些所谓“懂天理”的术士。不过这样的招数还不如那些静心修养的帝王,那些帝王活的就比较久
2024-06-20 22:18:00
张辽,字文远,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他也是跳槽之后,比之前更好的典型之一。不过,在投奔曹操之前,他是吕布的麾下——“卓败
2024-06-20 22:17:00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康熙皇帝对于医术这一块尤为重视,也许这就是他能够长寿的原因所在。不仅如此,康熙皇帝也是一个非常注重养生的皇帝
2024-06-20 22:19:00
李林甫的舅舅姜皎是个有心计很会见风使舵之人,唐玄宗李隆基还在当藩王时,他就瞅准了其有飞黄腾达之时,因此拼命巴结。李隆基上位后
2024-06-20 22:21:00
唐玄宗的武惠妃是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武则天的从孙女,她自幼入宫,倍受唐玄宗喜爱。武惠妃不仅天生丽质,看样子还继承了一些武则天工于心计的禀性
2024-06-20 22:23:00
不说与其对着干,只要没看上眼的,他都要想方设法打整,不搞下课不罢休。张九龄是开元时期有名的贤相之一,他敢于进谏,纠正朝廷的过失
2024-06-20 22:24:00
武惠妃为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寿王瑁能够当上太子,与李林甫沆瀣一气,诬蔑太子李瑛及鄂王瑶、光王琚带兵进宫打算造反,借唐玄宗之手
2024-06-20 22: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