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清代“吃货”指南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3-25 07:4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随园食单》——

清代“吃货”指南

清代“吃货”指南

清代《随园图》。

清代“吃货”指南

袁枚像。

清代“吃货”指南

《随园食单》。

清代“吃货”指南

美食爱好者依据《随园食单》做的车博饼。

清代“吃货”指南

美食爱好者依据《随园食单》做的杨公圆。

清代“吃货”指南

美食爱好者依据《随园食单》做的素烧鹅。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 江雪

袁枚是清代的代表性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乾隆十四年(1749),年仅33岁的他毅然辞官,从此隐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随园50载。他一生诗文成就颇高,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不仅如此,袁枚还是一位极具生活情趣的美食家。“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他倾注40余年心血写成的《随园食单》,是中国饮食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这本书搜罗了300多种美食,将吃喝之事写出了别样的气息,从饮食的视角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3月25日是袁枚的生日,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好味”文人和他的《随园食单》。

33岁辞官迁居江宁随园

袁枚,字子才,晚年称随园老人,康熙五十五年(1716)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东园大树巷。袁家祖上做过官,但至袁枚出生时已然衰败,家境贫困。袁枚的父亲袁滨常年在湖北、云南、广西等地游幕,经济上对家里支持甚少,家庭重担压在了袁母章氏肩上。袁枚后来作《秋夜杂诗》回忆道:“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阿母鬻钗裙,市之得半饱。敲门闻索负,啼呼藏匿早。”

6岁时,袁枚进入私塾读书,拜史中为师,诗才逐渐显露。雍正五年(1727),年仅11岁的他通过院试,与老师史中同时成为秀才。6年后,经浙江总督程元章推荐,他到杭州万松书院读书。

乾隆三年(1738),袁枚以监生身份在京师参加顺天乡试,顺利中举。第二年春,连捷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袁枚在翰林院专修满语,对这一科目不太感兴趣,成绩不好,在散馆考试中获评“最下等”,“毕业分配”时无法留京任职,只能外放。此后,他相继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四地知县。一开始,袁枚从政勤勉,曾写下诗句“风吹县官面似漆,太阳赫赫烧衣裳”描写自己的工作状态。但随着任职时间日久,他开始厌恶清代官场的曲意逢迎和繁文缛节。

乾隆十四年(1749),袁枚作出人生重大决定:辞官隐居!促成他辞官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花300两银子在江宁购得一处园林——“隋园”,有了隐居之所。“隋园”原属江宁织造曹氏一脉所有。雍正年间,曹家被抄家,皇帝将曹家财产赏给了继任江宁织造隋赫德。后来,隋赫德被革职查办,此园开始荒芜。袁枚应是从隋家后人手中买入此园,并改名为“随园”。“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以随园为原型。

袁枚是个文化人,在园林营造方面费了很多心思。他修葺旧屋,剪草开路,又根据随园地势添置江楼、溪亭、小桥等,并栽荷种竹,购置书籍、收罗古玩存放其中,逐渐将一座半荒废的园子打造成了江南名园。

一张食单记录人间烟火

袁枚携家人迁居随园后,或在园内种竹浇花,或外出游山玩水、结交朋友,日子过得惬意。他结合自己拜访朋友、游览各地的见闻,搜集八方美食,写成一本美食随笔——《随园食单》。

这本书以文言随笔的形式,记述了清代流行于中国南北的菜肴、饭点、美酒、名茶共300多种,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羽族单”“点心单”等14 个部分。

《随园食单》记录了一批目前已经很少见的美食及其制作方法,为我们了解清代人的饮食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比如,书中提到的“面老鼠”“素火腿”“玉兰片”“风枵”“混套”等,光看名字就让人充满好奇;书中提到的“梨炒鸡”“排骨”(烹制方法:抽去中间的直骨,插入葱段,刷上醋和酱料烧烤)、“酱瓜”“吐蛈”(泥螺)等菜肴,食材并不稀奇,但其制作方法在现代社会已不多见。

该书介绍了清代部分美食的多种烹制方法,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讲究和地域差异。比如,“特牲单”中的“猪蹄四法”“红煨肉三法”,“杂素菜单”中蒋侍郎豆腐、张恺豆腐、庆元豆腐、芙蓉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冻豆腐、虾油豆腐等9款豆腐的做法。

在许多美食条目下,袁枚写明了食材产地或推荐的食店,如六合龙池出产的鲫鱼、南京莲花桥教门方店做的松饼等,相当于为食客绘制了一张“美食地图”。他还把自己寻味、尝味的体验和感受写入文字,增加了美食随笔的故事性和可读性。从这两点看,袁枚很像一位四处“探店”然后发布推介文章的网红美食博主。

在《随园食单》中,袁枚还梳理总结了烹饪要领,部分观点与现代厨艺理论颇为接近。比如他认为不同食材特性各异,挑选食材非常关键,做小炒肉要用猪的后腿肉,做肉圆要用前夹肉,煨煮肉要用五花肉,“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他说,烹饪最重要的是火候,为厨者用火用得恰到好处,几乎就是得道之人。他在“色臭须知”中提到,佳肴美味首先到达眼睛、鼻子,若菜的色泽和气味吸引人,不用品尝就已经知道佳肴的美妙了,这和当代人对菜肴“色香味”的要求基本一致。

美食博主爱做“随园菜”

与袁枚有着200多年的“时间差”,但我们读《随园食单》依然感觉如沐春风,不仅是因为这本书介绍了美食制作之“技”,更因为它提出了一系列至今看来仍不过时的饮食生活之“法”。

袁枚在书中倡导“戒目食”,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他说,今人慕“食前方丈”的虚名,多盘叠碗,实际上是“目食”,并非口食。他以自己的经历举例说。一次一位商家请吃饭,因菜太多摆不下先后撤了三次席,上了各类美食共40多种,光点心就有16种。商家觉得很有面子,洋洋得意,袁枚却几乎没动筷子,散席后回家煮粥充饥。在“戒耳餐”中,他提出饮食不能盲目追风,那些总想着吃山珍海味的人,只是追逐食物的名声,以炫耀自己的豪奢或敬客之道,是“耳餐”,而不是口餐。

中国人聚餐,主人经常会给客人夹菜以示热情,好像客人碗中“堆菜如山”方显主家盛情。袁枚在“戒强让”一条中明确反对这种待客之道,他说“理宜凭客举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听从客便,方是道理”,“主人以箸夹取,堆置客前,污盘没碗,令人生厌”。

袁枚在《所好轩记》中归纳自己平生有“九好”,“好味”排在首位。他不仅“好味”,而且对厨者十分尊重。他撰写《厨者王小余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家厨作传的人。王小余病逝于随园后,袁枚称自己“每食必为之泣”。

《随园食单》在袁枚生前就已印刷面世,而且一版再版,颇为畅销。1798年袁枚去世后,《随园食单》相关内容不断被从事餐饮相关工作的人提起或引用,至今仍是一些江浙大厨研发新菜的参考,也是美食家和“吃货”们的常读之书。一生热爱美食的汪曾祺对此书十分认可,曾言:“浙中清馋,无过张岱。白下老饕,端让随园。”

近年来,不断有机构和民间美食爱好者借助这本古书,开启随园寻味之旅。比如,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美食主播在视频中“复刻”《随园食单》中的“鸭糊涂”“假蟹”“蓬蒿菜”等菜肴;南京博物院更是将《随园食单》中的美食“搬”进了公众餐厅,让市民游客品尝王太守八宝豆腐、卢八太爷酱汁茄丁、吴道士酸辣碗仔翅等“随园菜”。

可以说,《随园食单》在中国饮食文化圈的影响力,还在延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5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随园食单 不负好食光》:跟着清代“吃货”,在烹饪中品味人生态度
...提起笔来写吃,写得令人读起来津津有味,那才是一位“吃货”的最高境界。《随园食单 不负好食光》以简明白话文字、文青手绘插图,并附原文经典重现畅销食记《随园食单》,让清代的文言食
2023-02-04 11:17:00
盘点中国古代五大吃货的故事
...挚,发乎内心,从而流传久远。其实,袁枚老师也是个“吃货”,在吃的方面极有研究,甚至他在吃的方面的名气,丝毫不亚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他写的重要饮食文化著作,即
2024-04-15 11:46:00
古人如何花式吃豆腐(图)
...的时候再取出来烩食,真是美食中的佳品。清代的知名“吃货”袁枚则直接表示:“豆腐得味远胜燕窝。”在他的《随园食单》中更是记载了豆腐的数种烹饪加工方式。比如他记载过一种快手豆腐菜
2024-02-11 05:22:00
《随园食单》是古代吃货们必备的“美食宝典”
古代文人骚客最是擅文章、喜新赋、爱写诗、赋新词、善谱曲、作折子戏、写小说,唯独写美食的菜谱最少,独一份的美食宝典就是清代大才子袁枚的《随园食单》。《随园食单》是清代大才子袁枚所作
2023-07-12 10:26:00
古人与豆腐的邂逅
...州儋州”,从发明美食的角度解读这句话,也能说得通。袁枚折腰,亲拟食单豆腐发明于汉代,至宋代流行,到了清代,它的超级粉丝中,又多了一位文学、美食双料专家,那就是袁枚。在他的美食
2024-06-17 07:38:00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袁枚喜吃瓢儿菜瓢儿菜,南京特有的菜第一次被推向世界瓢儿菜,是南京特有的蔬菜。瓢儿菜矮矮的,暗绿色,叶茎短,叶片圆肥,叶面起伏不平。入冬后尤其打过霜的瓢儿菜,既带
2023-01-09 02:02:00
袁枚丰富多彩的文学人生及其《所见》诗〔242〕
...地、芥子须弥;2、南袁北纪。出处与参资:古诗文网《袁枚简介、所见赏析》。袁枚画像二、少年苦读,顺利登科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后号仓山居士、随园主〔老〕
2024-04-05 10:39:00
豆腐怎样烹饪好吃又下饭?豆腐美食新吃法,简单又美味,吃货必备
豆腐这样做,让您爱上吃饭,胃口大开!每天都是每年里的好日子,哈喽,大家好我是小九,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豆腐怎样烹饪好吃又下饭?豆腐这样做,好吃又下饭,保准您胃口大开!大家好,我是您的
2024-05-13 06:31:00
珠光玉润话汤圆
...吸收着营养与精华。心,也早在那一瞬间温暖了。这就是吃货的乐趣呀,中国宋代人最懂的。据载,汤圆起源于宋代。当年,宋人发明汤圆时,就是这样带着喜气洋洋的笑,捏出满足和团圆,任福气
2023-01-25 13:45: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