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聊聊唐太宗征高句丽的历史真相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12 14:2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645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六军,征讨高句丽政权,从而揭开唐朝与高句丽长达23年的战争。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看韩剧,不过编者最近发现的几部韩剧,讲述的就是唐太宗征高句丽的故事,剧情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唐太宗李世民不仅被高句丽大将射,瞎一目,还跪地求饶,割地求和。那么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历史真相到底如何呢?高句丽又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呢?

这事还得先从高句丽说起,众所周知,朝鲜半岛上曾经有一个高丽,其实高句丽和高丽完全是两码事!中国史学家认为,“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高丽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高句丽最强盛时大体占据着朝鲜北部,以及我国东北地区。

聊聊唐太宗征高句丽的历史真相

而韩国史学界出于某种目的,愣是认为高句丽与中国无关,他们认为高句丽是韩国历史上的王朝。如果按照此等理论,那么包括辽宁、吉林在内的地区之前也属于他们的领土。另外那个高丽王朝,是王建在918年建立的,跟高句丽没有任何关系。

再说李世民征讨高句丽之战,按照史书的记载,这一仗开始,唐军打的非常顺利。唐军分水陆两路,4万水军从山东蓬莱出发,渡海占领卑沙城(大连市金州区附近);李勣也渡过辽水,率军屡破敌军,先后攻占数座敌城,唐朝大军兵临安市城下。

聊聊唐太宗征高句丽的历史真相

李世民指挥大军,以少胜多,大破高句丽的十五万援军,斩首二万级,获马牛十万,明光铠万领。但在攻打安市城的攻坚战中,唐军陷入僵局,屡攻不破。唐军采用助土城的方法,一度压垮城墙,但关键时刻本该驻守土城的果毅都尉傅伏爱擅离职守,致使土城被高句丽人夺取。李世民指挥军队,猛攻三日,高句丽人全城皆兵,拼死抵抗。

因为唐军扬言,破城之日“男子尽诛,虏闻,故死战”,所以安市之战陷入僵局。唐军顿兵坚城之下数月,士气低落,而且后勤出现严重问题,粮草供应不足,身经百战的李世民只得下诏退兵。同时影响唐军的还有气候因素,“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

聊聊唐太宗征高句丽的历史真相

当年10月,衣衫单薄的唐军冒着大雪,渡过辽水,李世民命人在路边燃起大火,接济归来的将士。据记载,李世民征讨高句丽之战,一共破城10座,“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

应该说这不是一场胜仗,因为李世民最终没有达成攻灭高句丽的战略目的,战死数千战士,战马损失更是极为严重。但这场战争也谈不上很失败,李世民没有冲昏头脑,及时撤军,避免了拿破仑在俄国全军覆没的下场。不过这场战争,极大的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为最终灭亡高句丽奠定基础。

聊聊唐太宗征高句丽的历史真相

666年,唐高宗李治派老将李勣为帅,领兵征讨高句丽,最终在668年,攻破平壤城,平定高句丽全境,并设置安东都护府,任命薛仁贵为安东都护,镇守该地区。

日本人喜欢篡改历史。事实上,韩国人一点也差。他们震惊地把李世民描绘成一个失败者,被人蒙蔽,甚至被全军歼灭。这无非是为了增强他们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历史就是历史,不能篡改。至今,这座石塔仍矗立在韩国中青南路的定林寺,记载着唐代大将苏定方平定朝鲜半岛百济国的历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2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征服高句丽背后的真相
隋朝时期,位于辽东半岛南部的高句丽快速崛起并且屡次骚扰隋朝边境,惹得隋炀帝大怒,接着开始三征高句丽。最后的结果是不仅没能彻底消灭高句丽,还直接导致了隋王朝的分崩离析。到了唐王朝,
2024-03-02 13:47:00
是谁带领唐朝军队消灭了高句丽呢
在中国历史上,高句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位于今天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然而,这个曾经的强国最终在公元668年被唐朝所灭。那么,是谁带领唐朝军队消灭了高句丽呢?答案就是唐太宗李世
2024-11-06 18:32:00
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杨广脱不开干系,而隋炀帝远征高句丽造成的劳民1伤财,就是唐朝及后世史学家给隋炀帝加上的众多罪名中的一个。但是隋炀帝远征高句丽真的是罪过吗?如果是,那为什么唐太宗
2024-05-29 18:26:00
李世民为什么只活到了50岁
...但是我们可以从大致方向来猜测。在唐太宗晚年的时候,高句丽的存在始终是唐太宗心中存在的一个祸患。此时还受各方面的舆论的影响,于是唐太宗决定征讨高句丽,并且打算自己亲自上战场,这
2023-02-23 14:48:00
李世民三征高句丽,背后的原因相当深刻
...灭亡有很多原因。隋炀帝在位期间,杨广发动了三次征战高句丽的事情。当时的隋朝可以说国富民强,可是三征高句丽之后,隋朝的实力大大降低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隋炀帝要三征高句丽呢?
2023-05-14 09:17:00
从唐初的政治格局看贞观之治
...线影子的存在,这也是唐朝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将来的高句丽之征正好印证这点。 (隋炀帝画像)唐太宗在位23年,前十年间奉行谏言政治,由于其本人虚心纳谏,因而政治空气清新。进入
2023-11-21 07:41:00
唐高宗李治,真的只是武则天的配角吗
...纳入了大唐王朝的版图之中。2、灭亡百济。当时百济是高句丽的小弟,而新罗则是大唐王朝的小弟。这两个小弟总是爆发矛盾,由于高句丽更靠近他们,所以百济有恃无恐,总是欺负新罗。 新
2024-06-08 21:19:00
李世民和杨广几乎做了相同的事情为什么只有隋朝灭亡了
...的事情,比如玄武门之变夺位,之后也是四处征战,东征高句丽也没有成功,可是为什么两个人做了同样的事情,为什么隋朝灭亡了,唐朝却依然强盛呢?我们要知道隋朝在隋炀帝杨广的治理之下二
2023-06-20 21:46:00
...,都找不到高侃的踪迹。直到16年后,乾元元年(666年),高句丽发生内乱,唐高宗命契苾何力出兵攻打,高侃出现在了高句丽战场上,此时他的职位是:营州都督。《资治通鉴》:又以右金
2024-06-05 06: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众网记者 周琛 路鑫 张勇 菏泽报道80年的沧桑巨变,你们曾浴血守卫的山河,已是全新的模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2025-09-05 09:03:00
娄山关|那个一衣带水的地方
走进怀化,是在盛夏季节。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热浪,还有高铁站上鼎沸的人声,这样的热火朝天就像我印象中的湖南人,说话噼里啪啦尾音上扬
2025-09-05 15:41:00
大禹文化⑤丨禹疏九河:到底是哪九条河?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05 16:2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不沾血的武器 来自吉林的古代“反战顶流”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往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愈发清晰。在追求和平真谛的漫长岁月中
2025-09-05 16:55:00
考古新发现|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 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西安市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2025-09-05 18:33:00
考古新发现|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 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其中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2025-09-05 18:34:00
从金代的酒务官署到明代的宰相赞誉,再到清代的帝王题诗,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出非遗光彩……在山东茌平,有一抹酒香穿越千年时光
2025-09-05 10:36: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近日,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向思明区图书馆捐赠了其父亲郑仕照的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
2025-09-05 07:50:00
这是一封花了40分钟,在飞机上写的信,通过信,广西15岁的袁同学与两千年前的英雄霍去病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惟愿将军英灵长存
2025-09-04 15:11:00
功德碑,记功载德,颂扬政绩。在曾担任夏津县知县的朱国祥纪念馆内,就立有一块“功德碑”,记载了他在夏津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的功绩
2025-09-04 17:26:00
和平必胜!战火中的“东洋妈妈”
岩濑妇佐,在《贵州省志·人物志》中出现的唯一一个日本名字。在战火与偏见交织的20世纪,这位来自日本的女医生——岩濑妇佐用一生诠释了“医者无国界”的和平真谛
2025-09-04 20:24:00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王昕摄像 马瑞 孙上修制作 马瑞
2025-09-04 21:32:00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描绘家国山河丨一见·抗战贵州⑧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
2025-09-05 01:05:00
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9月8日在济举行
9月8日,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将于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趵突泉院区举行。届时,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学术讲座将于收徒仪式后召开。
2025-09-04 18:01:00
社会性质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的总和,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第一个历史决议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为切入点
2025-09-04 18: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