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傅恒、海兰察的一等公可承袭26次,虽然次数很多但不算世袭罔替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0-10 15:50:00 来源:戏说三国

最近有读者给咱留言,讲他查了些资料,得知清代的一等公多数不是能一直世袭的,像傅恒、海兰察这些人,承袭都是有规定次数的。就因为这,他想让御史整一篇有关清代异姓爵位的文章。

傅恒、海兰察的一等公可承袭26次,虽然次数很多但不算世袭罔替

清代的异姓爵位这事儿挺复杂的,想整明白可不太容易,得好好说道说道。御史没准备好,就只能想到啥写啥了。

【一、搞清楚异姓爵位的概念】

那所谓的“异姓”呢,就是除了爱新觉罗皇室之外的满洲人、蒙古人、汉军、汉人。《清史稿》跟《大清会典》里都有明确记载。

异姓的爵位总共有二十五等,分别是: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兼一云骑尉、一等伯、二等伯、三等伯;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等子、二等子、三等子;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一等男、二等男、三等男;一等轻车都尉、二等轻车都尉、三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

虽说官方文献定了二十五等爵位,可实际上只有三等子及以上的才能真正叫“爵”,子爵以下的则有个别的叫法,叫“世职”。

傅恒、海兰察的一等公可承袭26次,虽然次数很多但不算世袭罔替

所以清朝的异姓爵位分成了两等,一个是“世爵”,另一个是“世职”。这俩可是很关键的概念,不能给弄混了。

从制度上讲,一等公在异姓爵位里是最高的,但清代还有异姓王爵呢。清朝初期有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这“三顺王”,入关后又有吴三桂、孙可望、黄芳度等人因功被封王爵。异姓王是皇帝特别恩赐的,很少封给人,所以没被放进清代的爵位体系里。

【二、爵位世袭罔替的由来】

在清初的时候,爱新觉罗氏家族还没那么兴旺呢,那时候像亲王、郡王、贝勒这些高级的宗室爵位,“降级承袭”的制度还没出现呢。老爹是亲王,儿子、孙子也照样是亲王。

就礼亲王一脉来讲,代善离世后,他的亲王爵位被儿子满达海承袭,封号变成了“巽亲王”;接着,代善的孙子杰书又继承了这一王爵,封号改成了“康亲王”。

傅恒、海兰察的一等公可承袭26次,虽然次数很多但不算世袭罔替

从开国诸王的子孙到雍正朝那会儿,他们的王爵一直没降过级,都是子孙接着承袭原来的爵位。康熙帝的几个兄弟被封了王爵后,他们的子孙承袭爵位时也没按降级的规矩来。

能瞧出来,在乾隆之前,大多数宗室亲王、郡王的爵位承袭办法,其实是照着世袭罔替的规则来传的,可没法律支撑,这样的世袭罔替终归不稳当。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给多尔衮平反了,还把开国诸王起初的封号都给恢复了。乾隆表示:“诸王现在的封号都不是最初封的,没法让后人清楚知道,得都恢复成最初的爵号。”

打这一年起,乾隆在制度上明确了开国八王能得到“世袭罔替”的好处,也就是常讲的“铁帽子王”。而普通的王爵呢,得严格依照降级承袭的规则来办。

傅恒、海兰察的一等公可承袭26次,虽然次数很多但不算世袭罔替

异姓爵位世袭罔替出现得比宗室爵位早,大概在康熙中期就基本形成了这一制度。在朝廷的典章制度里,对异姓爵位能否世袭罔替有清楚的规定,那就是:

这话包含几个意思,其一,开国功臣的爵位能世袭不更替;其二,顺治壬辰(也就是顺治九年)以前封的异姓爵位,也能世袭不更替;其三,顺治九年往后的异姓爵位,得按次数来承袭。

“次数”是有个范围的,一等公能承袭26次,二等公是25次,三等公为24次,再往后的侯、伯、子、男,每低一等,承袭次数就减少一次。

傅恒、海兰察的一等公可承袭26次,虽然次数很多但不算世袭罔替

这样的承袭标准感觉定得不太科学呀,拿一等公来说,它的承袭次数有26次呢,要是平均一代人按10年算,那可就是260年啦。这么长的时间,差不多就是一个朝代的国祚了。

可清统治者定规则时,压根不是这么想的。在他们看来,大清王朝能一直延续,能传承千秋万代呢。乾隆皇帝跟大臣讲,从古至今就没永不改变的王朝,他就盼着自己过世后,还能再传个24代,那他就知足了。

虽说高级异姓爵位实际上跟世袭罔替差不多,可性质上有差别。世袭罔替的爵位有个特别待遇,要是子孙犯了错被夺爵,这爵位不会变,能从其他子孙里挑个贤能的来继承,也能说是“固定不变的爵位”。

傅恒、海兰察的一等公可承袭26次,虽然次数很多但不算世袭罔替

不是世袭罔替的爵位很容易有变化,要是承袭的人犯了错,爵位可能就会被革除或者降低。像这样的情况挺多的,可不是少数。

【三、汉臣世爵、世职的情况】

异姓想得到爵位,主要得看“军功”。汉臣要参与军事比较困难,因此被授予世爵、世职的汉臣人数不多。

在雍正之前,汉文臣是没有被赐予世爵、世职的。到了雍正年间,因为大学士张廷玉、朱轼、蒋廷锡辅佐有功,雍正破例给他们赐予了一等阿达哈哈番(也就是一等轻车都尉)的世职。

傅恒、海兰察的一等公可承袭26次,虽然次数很多但不算世袭罔替

张廷玉他们的世职没法代代相传,就一代而已。另外,张廷玉在雍正十一年被封为三等伯爵,按承袭的规矩,这伯爵本该传给他儿子。

乾隆皇帝明确指示:“咱清朝的文臣没有封公、侯、伯的规矩,大学士张廷玉的伯爵是格外施恩才给的,他奏请让他儿子张若蔼承袭这事儿不对,现在就把这伯爵带在他自己身上。”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汉臣的地位上升了,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被封的一等、二等侯爵,上谕里清楚表明是能一直世袭下去的。

傅恒、海兰察的一等公可承袭26次,虽然次数很多但不算世袭罔替

就这一点来说,曾、左、李三人的待遇要比傅恒、海兰察好,他们的公爵是有承袭次数限制的,不是能一直世袭下去不改变的那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10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朝的铁帽子,除爵位尊贵外,还有什么特权呢?
...异性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而爵位世袭则分为降等世袭和世袭罔替,降等世袭的意思是每承袭一次就要降一级,降级若干之后便不再递降。就好比说有位亲王在世时是亲王爵位
2023-01-06 20:22:00
胤祥被封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他的后代如何?
...,有十二个王爵比较特殊,素有“铁帽子王”之称,可以世袭罔替。胤祥获封的“怡亲王”,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了解了“铁帽子王”,基本上就能判断出来胤祥的后代,在清末还是不是王爷了。所
2023-01-30 18:03:00
清代汉人仅有五人获封公爵,但能世袭罔替的,不过一人而已
"清代汉人仅有五人获封公爵,但能世袭罔替的,不过一人而已"。这句话虽然简短,却饱含着无尽的悲凉与韵味。清朝作为一个由异族满族建立的王朝,礼崇祖国文化,却又防范汉族强大。在这种矛盾
2024-08-17 11:30:00
从黄梧到岳钟琪,揭秘清朝汉族官员的封爵历程
...。在这过程中,仅有5位汉人被提升到公爵,但真正可以世袭的只有1人。这“五人封公,一人世袭”,反映了清朝在民族政策上左右摇摆的尴尬。黄梧的海澄郡公,破格的开端明代末年,郑成功起
2024-01-07 17:40:00
红楼梦:宁荣二公地位多高?与郡王平起平坐,贾母辈分高过王太妃
...宁荣二公的封爵同样如此。首先,宁国公和荣国公是国公世袭,比明代以前大多数的国公不能世袭要强。而且,宁荣二公的地位并不比郡王低,体现的也是明代以前与郡王同品的制度。比如贾母与南
2024-10-03 17:40:00
和硕仪亲王:系乾隆帝第八子永璇,爵位世袭了七代八人
...爵位给继承下来。要是不这样的话,仪亲王这一脉的爵位世袭可就早早打住了,没法再往下传了。第五代:爱新觉罗溥顺(1858-卒年不详)关于溥顺的事儿,能查到的不多。他来到这个世上的
2024-12-15 17:44:00
奥巴:孝庄族叔,娶肫哲公主为妻,其子被封世袭罔替图什业图亲王
...后,孙女布木布泰为皇太极侧福晋,后被尊为庄妃,孙女海兰珠是皇太极最爱,被尊为仅次于皇后的东宫大福晋宸妃。女儿、两位侄女,一共为皇太极生下了六女二子,其中福临是皇太极后的下一位
2024-12-06 19:28:00
清朝铁帽子王:爵位世袭与财政制度
...战斗力,永远保持为国尽力立功的战斗力。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世代保有王爷爵位的称作铁帽子王,有清一代共有12家铁帽子王,分别是礼、睿、豫、郑、庄、肃、怡、恭、醇、庆10个亲王
2023-11-01 14:37:00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吗?
...也非一般人可比,他们的爵位不仅可以让子孙后代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而且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要知道在清朝的分封制度中,由于清朝统治者吸取了前朝教训,因此在分封上采取了两
2023-08-12 06:3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