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聊城日报
■ 刘言超
总觉得,街边的小吃摊是上早读老师的标配。
七点十五下早读,八点开始上第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内,想从容地吃一顿早餐,回家做饭根本不现实。省略早餐又极不健康,于是,街边的小吃摊充分向我展示了他的友好。在街上吃点,省时省力,关键是还省去了刷锅洗碗的麻烦。
下了早读,哪怕再磨蹭个几分钟,去街边吃个早饭,都是非常淡定的。
虽然单位地处农村,相对偏远。值得庆幸的是街边小吃种类却也十分丰富。有豆腐脑、老豆腐、羊杂汤、阳春面、馄饨等各种小吃,足以满足早餐老饕的各种需求。
诸多小吃中,豆腐脑和老豆腐是最接地气的平民美食了。临清的豆腐脑和高唐的老豆腐,口味上各有千秋,简单区分一下,汤稠点的是豆腐脑,汤稀点的是老豆腐。临清豆腐脑喜欢加上各种重口味的配料,如香油麻汁、韭菜花、蒜泥、辣椒油,有的还加上小葱芫荽。而且香辣自适,丰俭由人。颇有点时下流行的“关东煮”“麻辣烫”的调汤方式。高唐老豆腐则要简单多了,脑儿是一样的脑儿,却在汤里极尽功夫,内蕴乾坤。最后,白嫩的脑儿滑进清澈透亮而香气四溢的汤里,大有刚蒸出的鸡蛋羹的既视感。地道不地道,从汤的味道里,就可以分辨得出。
记得小时候,最大的奢侈就是喝一碗集上的豆腐脑:简陋的地摊上,攒聚着赶集歇脚的人。大海碗儿里盛满鲜嫩的豆腐脑,一勺浓汤浇里头,舀上一大勺炸辣椒,再泼上一勺滚烫浓黑的老棉油。那香气瞬间飘散,隔着两条街都能闻得着。再配上酥得掉芝麻的大火烧,或者枣红色的粗油条。唏哩呼噜地扒进肚子里,瞬间饱腹,也瞬间满足,好幸福的感觉啊。吃过以后,老乡们悠哉地点上旱烟,用乡音拉着呱,谈论着市场的各种行情。神秘而有味道。那被推到一边的海碗上,还厚厚地挂着一层老棉油。多少年了,那种棉油也已经慢慢消失,可那种特殊的香味却深深扎根在我的记忆里。好多年后还能分辨出它的独特味道。
在临清上高中的时候,胃里油水贫瘠,吃点街边小吃,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了。一中北门,在大街小巷里分散着各种小吃,板豆腐、羊杂汤、丸子汤、灌汤包、水煎饺……无一不是让人垂涎的美食。那个羊杂汤很有特色,做汤的老板干净麻利。从早到晚收拾着羊下水,洗净煮熟切碎又放回大锅里,各种食材在汤里翻滚。那时候,周六早上没有早读,睡个懒觉,出去喝碗羊杂汤,老板对我们学生非常友好,一块五毛钱就给上满满的一饭盒,浇上光香不辣的辣椒油,香气四溢。馒头随便吃,那时候,半大小子,一顿早餐吃三四个馒头是常态。走的时候还不忘再打上一饭盒,留作午饭。几个人到学校餐厅里,你一勺子我一勺子地瓜分殆尽。
运气好的时候,下了晚自习还能碰见流动的馄饨摊,“二八大扛”驮着锅碗用具,游走于大街小巷,喊着“馄——饨——”,悠悠荡荡,韵远绵长。在寒冷的冬夜,乏困交加之时,来上一碗,瞬间幸福感爆棚。
上大学以后,喜欢到各地走走,更是对各地的小吃情有独钟,每走到一个地方,总要到小吃摊上体验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北京有卤煮、豆汁儿,西安有羊肉泡馍,郑州有胡辣汤,东北有酸菜肉炖粉条,无一不是下里巴人的果腹吃食,也无不代表着每个地方老百姓的性格脾性。
鲁南有些地方有喝早酒的习俗,几个中老年人一聚,弄碗羊肉汤,弄一点简单的小菜,一喝就是好长的时间。虽然不好饮酒,但还是很羡慕这样接地气的氛围,却也受限于时间的不足,而“徒有羡鱼情”了。
一直认为,吃这样的小吃,必须得是蹲在街边才有味道,小马扎,小方桌。人头攒动,热火朝天。大锅大碗,尽情尽兴。
我想,是最朴实的乡村培养了最本土的味蕾。而最本土的味蕾又成就了最地道的美食。那可能是骨子里的记忆,是最悠远的故乡味道。一时感叹:引车卖浆,却是最好的人间烟火;街边小摊,更是最美的人间清欢。
吃饱喝足,抹嘴就走,踏着朝阳铺满的路去上班。
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啊。
此时,俨然是个大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1 17: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