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扁晓倩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中国饮食文化迅速走向世界,食品科技、食品贸易与食品学术交流等领域皆涉及国外业务,对食品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使得食品英语翻译行业随之产生,且得以迅速发展。
目的论作为翻译行业的重要理论,建立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基础之上,是指译者在翻译文本之前应首先明确翻译目的、了解目标受众、确定译文风格,以保障翻译成果有效性。目的论视角下,翻译是在特定场合内发生的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而衡量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翻译成果是否达到交际目的,是否以目标受众为翻译的关注中心。目的论认为目的性是翻译的最高原则,翻译文本选择、策略应用等皆为特定目的服务。
与普通英语相比,食品英语的专业化和客观化特征更为明显,尤其是面对中外饮食文化与饮食习惯差异显著的现实,食品英语翻译人员需要考虑目标受众需求,准确把握食品专业词汇意义,精准转换源语文本。目的论视角下的食品英语翻译实践中,源语文本的地位有所下降,只是简单作为译者在翻译前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以及进行翻译活动的文字参考。对此,食品英语翻译人员应更加注重对目的语文化背景和食品专业英语参考翻译要求的考量,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增译与减译相结合、同化与异化相结合等策略,依托食品英语翻译助力食品生产企业高质量发展。
直译与意译:突出食品英语词汇和语态特征
食品英语具有较强专业性,集中体现在食品英语有精准术语,词汇的词义较为专一,译者采用直译策略,直接借助词汇本身含义,能够同时准确表达中英文语言含义,既符合目的语言受众需求,又体现出对食品专业词汇本身含义的尊重,彰显食品英语翻译的严谨性和规范化。例如,lactose intolerance(乳糖不耐受)、fermentation(发酵)等词汇。
译者通过直接记忆的方式,运用Excel表格或者电子文档等工具构建食品专业英语术语语料库,并不断更新内容储备以作为直译策略运用的内容支撑,便于翻译时直接引用。但在翻译食品英语长难句时,鉴于食品英语涉及大量科技知识,且通常将客观事物作为描述对象,译者应优先考量目标受众的理解方式和语言习惯,通过调整翻译语态、表达习惯和语句结构等表达不同事物运行机理与内在逻辑,尽可能减少中英语言转换的误差,以提升食品英语翻译的客观性和严谨性。因此,译者不能简单按照汉语思维翻译食品英语,而是需要把握原文深层含义和表达目的,并结合汉语逻辑调整语序,将食品英语被动语态转化为主动语态,并运用连贯词区分语句主体成分与修饰成分,使得译文完整且顺畅。例如:If the amino acids is permitted only in amounts that produce a measurable improvement in protein quality, then there is no danger that excess amino acids will be consumed,若直译则为“如果氨基酸的含量只允许在蛋白质质量上进行可测量的改善,那么就没有消耗过量氨基酸的危险”,若意译则为“如果允许加入的氨基酸量对蛋白质质量的增加是可衡量的,那么消耗过量的氨基酸就没有危险”。显然,意译的版本更加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更易为中文读者接受。
增译与减译:考量目标受众阅读兴趣
目的论视角下,食品英语翻译以激发目标受众阅读兴趣为主要目的之一,需要译者深入了解汉语语言主意合、英语语言主形合的特征,分别表现为汉语是否正确表达句子语义、英语是否正确使用连接词等。据此,译者可适当增加一些原文中虽无而有其意的词,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行文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在英译汉过程中,译者可以适当增加语气助词或者连词;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需适当省略源语文本中的语气助词,根据英语行为习惯增加关联系、代词、冠词等,以激发受众阅读兴趣,帮助受众通过译文理解其深层含义。例如,“Using aseptic, meat could be preserved for long time”译为“如果合理添加防腐剂,肉类食物就能保存较长时间”,译者适当增加关联词,以汉语行文习惯表达合理结果生成的原因和语句重点。再如,“西方国家认为,膳食指南中推荐摄入的脂肪数量应该从占据能量的45%缩减到30%”,译为“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recommended amount of fat in dietary guidelines should be reduced from 45% to 30% of energy”,译者省略中文中的“认为”,直接运用“In Western countries”(在西方国家)加逗号作为限定语,使得语句结构的客观性更为突出,更能激发英语受众阅读兴趣。
同化与异化:统筹中英文化背景
目的论视角下,食品英语翻译人员需要统筹考虑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尊重不同受众的文化心理,采用同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进行翻译。
例如,“zero sugar”产品,本应译作“零糖可乐”,却译为“无糖可乐”,并广为人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译者考虑到“零糖”与汉语中“灵堂”谐音,在日常口语表达中是中国消费者较为忌讳的,于是便译为“无糖可乐”,偏书面语,使受众明白该产品不含糖的特性。又如,“Seven-up(7-up)”柠檬汽水品牌,本应译为“七上”,译者考虑汉语中“七上八下”的成语,寓意人内心不安,运用反向思维,将其改译为“七喜”,且“喜”是“上”的意义之一,在增添喜庆之感的同时表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再如,食品品牌“浪味仙”,英译为“Lonely God”,译者采用异化译法,将中文“仙”与英文中的上帝“God”相匹配,使品牌传播力和知名度得以显著提升,更容易为西方受众接受。食品英语翻译人员应充分考虑目的语受众需求,灵活采用同化与异化相结合策略。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国食品报》(2023年10月13日08版)
(责编:王佳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3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