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王 真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我国各地区特色文化搭载信息化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壁垒,通过翻译、旅游产业发展和学术交流等手段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其中,旅游具有文化属性,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外旅游,而翻译本身是一项跨文化活动。随着国内外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不断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逐渐由国内延伸至全球,其目的不仅是让国人重视与记忆传统文化,而且要以跨文化传播的形式深入现实,由此,旅游英语翻译成为新时期中国与世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尤其在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表明,旅游英语翻译可反映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激发不同受众群体对目的地产生兴趣,进而推动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对此,高校应意识到自身在强化旅游英语翻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积极作用方面的责任,利用好旅游英语翻译这一文化传播媒介,加强旅游英语翻译教学,培养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传播人才队伍,使其通过学习旅游英语翻译知识,能够更好地胜任旅游英语翻译相关工作,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基于此,旅游英语翻译教师应注重旅游英语的实用性,通过调整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引导学生逐渐明确自身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使命,不断增强旅游英语翻译专业能力。
注重旅游英语实用性,
调整教学目标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旅游英语翻译教学,需要高校英语教师将旅游英语翻译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明确旅游英语翻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主动创新传播理念与教学理念,使得文化传播思维更加活跃,调整旅游英语翻译教学目标,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应以研讨会等形式调整教学目标,由高校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旅游英语翻译市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情况,帮助英语教师分析和深刻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共同探讨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和英语文化背景作为教学内容,融入教学目标体系中,明确在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思想的整体规划,进一步探索旅游英语翻译全新教学模式。据此,高校英语教师应注重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实用性培养的迫切性,在确保学生掌握文化和旅游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旅游英语翻译能力和旅游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激励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拓展文化视野,提升学生旅游英语翻译专业素养,注重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更新教学内容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改革,需要高校英语教师深入解读旅游英语教材中的内容,考虑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涉及中英文化双向交流且更加强调实用性的现实,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及与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在旅游英语翻译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当前,一些旅游英语翻译教材中涵盖大量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旅游翻译相关理论,若教师仅按照教材进行讲解,可能难以使学生系统掌握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英语翻译新内容和新技巧,这便需要教师剖析教材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汉互译案例中的词汇、句型结构、语法、固定搭配等基础翻译内容,并适当增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和呈现内容。例如,《中国地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可作为旅游英语翻译新案例,教师可以将汉语原文作为随堂翻译练习内容,并将官方译本呈现给学生,对比分析学生在旅游英语翻译内容方面需要重点提升之处,帮助学生明确旅游英语翻译的学习方向。
借助信息化科学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改革,需要重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鉴于此,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应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注重旅游英语语言形式与语言涵盖意义之间的关联性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创设不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旅游英语翻译语言的本质。例如,高校旅游英语翻译教师在围绕《实用旅游英语翻译》教材讲授“上海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海派文化大都市”时,可以选取上海古代园林等作为旅游英语翻译案例。以豫园为例,通过制作PPT或播放经典影片等方式,结合角色扮演、人机互动等,创设沉浸式教学环境,使学生仿佛亲临豫园,感受豫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与此同时,豫园作为汤显祖私人园林,吸引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到访,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画作等,教师可以此为新视角,引导学生翻译相关内容,鼓励学生运用中英文介绍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典故,而教师负责针对学生表现作出及时与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真实翻译水平。
尊重跨文化交际需求,优化翻译教学
旅游英语翻译既是语言转换过程,也是文化推广过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旅游英语翻译改革,需要译者与翻译学习者尊重跨文化交际需求,兼顾旅游英语源语和译文信息的跨文化特性,助推旅游英语翻译实现“达意”目的。因此,高校旅游英语翻译教师应强调旅游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具有明显的文体实用性特征,据此优化教学策略,注重翻译语言应用效果。在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专业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英语文化对原有文本进行再创作,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将旅游英语文本内容分为不同类型进行讲解,举例说明不同翻译策略所针对的情况,以彰显中国文化特色。例如,针对旅游英语中人名与地名等的翻译,应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策略,帮助外国游客理解中国特色文化信息,激发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愚公译为“Yu Gong-the silly old man”,秦始皇译为“the First Emperor of Qin”,帮助外国游客准确理解旅游景点与相关人物的身份和历史地位。与此同时,教师应着重分析采取单一的直译或意译策略容易造成内在文化含义缺失的现象,明确将直译和意译策略相结合的必要性。此外,针对历史文化名词的翻译,译者应采用增补策略,帮助外国游客准确领会译文涵义。常见的阴阳文化译为“Yin-yang(in Chinese philosophy, medicine, etc.) culture, the two opposing principles in nature, the former feminine and negative, the latter masculine and positive”,通过增补成分解释词语本身,帮助外国游客更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源。教师可以选取类似的案例讲解翻译策略,帮助学生科学掌握不同翻译策略的技巧,使得旅游英语翻译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交际发展。
[作者系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系讲师;基金项目:2023—2024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研究课题(党建专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KYDJ18)]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7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