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州日报
父子两代人44年传承与坚守
小巷深处烧饼飘香
父亲刘书明。
儿子刘伟光。
刘书明家的烧饼焦黄酥脆。 史盼盼 摄
小小的门店。
通讯员 张文玲 记者 史盼盼
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店面,父子两代人脚踏实地、勤恳耐劳,用44年的传承与坚守,让家乡的传统黄桥烧饼在“第二故乡”扬州香飘十里。
他们便是“藏”在丰乐社区宦庄重宁北巷的父子“合伙人”——父亲刘书明和儿子刘伟光。
A 独自一人来扬打拼 凭借手艺站稳脚跟
今年70岁的刘书明1979年从泰兴黄桥来到扬州,一直做黄桥烧饼。
“老家镇上几乎家家都会做烧饼,我父亲做得尤其好吃,村里人都来我家抢着买,我这手艺就是跟我父亲学来的。”谈起父辈传下来的烧饼技艺,乡音很重的刘书明显得越发热情起来。
25岁那年,刘书明独自一人来到扬州打拼,经过一番“考察”,在泰州路租了个门面,挂出“正宗黄桥烧饼店”的招牌。
黄桥烧饼的制作,一般分为和面、揪剂子、包酥、擀面皮、上馅、擀成型、撒芝麻和烘制八道工序。刘书明说,要想吃到外脆里嫩、酥香美味的黄桥烧饼,关键步骤是和面时碱面的比例和烘制时的火候。凭借家乡祖传手艺,刘书明做出来的烧饼焦黄酥脆、馅料鲜美、个大实惠,开张没多久,便收获了不少回头客,也让他收获了朴实的爱情。小小的店铺里,多了妻子王江女起早贪黑的忙碌身影。
“每天早上3点30分起床,5点20分第一锅烧饼开卖,一直卖到晚上六七点,苦是苦点,但靠手艺养家,心里踏实!”刘书明也传承了父辈的务实本分,一步一个脚印经营着小店。
B 为了老顾客不白跑 坚守在巷子里25年
上世纪90年代,因门面拆迁,一时没找到合适店面的刘书明收拾好“家当”,准备带着妻儿回老家。没想到途经重宁北巷时,一位好心的老奶奶刚好瞧见他们,告诉她家里有个车库正闲着。这让刘书明一家看到了希望,他们把车库改造成了个小店面,重新营业。
“后来烧饼店位置又搬过几次,但一直没离开过这条巷子。为的就是让老顾客不白跑,这一晃,都25年过去了。”刘书明说,一家人积攒多年,终于在扬州买房定居,成为“新扬州人”。
“这还多亏了顾客每天从四面八方赶来捧场,店里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000多个烧饼。”为了更加贴合扬州人的口味,刘书明在传承老味道的同时,还进行了改良升级,不但个头相比传统黄桥烧饼更大,口味也增加了,目前店里主打白糖、葱油、萝卜丝和肉松4种口味。
“在他家买了20多年烧饼了,他们家油酥做得好,不管甜的还是咸的,吃起来香脆可口,家里孩子、老人都爱吃。”市民王红感慨,自己以前住在重宁北巷附近,后来搬走了,还经常专门开车过来买烧饼,“就喜欢他们家的这个味,几天不吃,嘴巴就馋了!”
C 『80后』儿子辞掉工作 与父亲『合伙』开店
好口碑带来好生意,看到店里越来越忙,考虑到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加上孩子上学需要接送照顾,2017年,30多岁的刘伟光毅然辞掉厨师的工作,带着妻子和父母一起经营烧饼店。
“我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在饭店做厨师,平时下班回来经常到店里帮忙,慢慢地就跟父亲学会了这门手艺!”当过厨师的刘伟光做起烧饼来游刃有余。现在,两代四人在店里各司其职,其乐融融。热心的一家人还作为丰乐社区志愿者,多次参加为特殊群体捐款、赠送烧饼等爱心服务。
刘伟光说,做烧饼是个辛苦又没多大利润的体力活,年轻一辈的大多不愿意从事。他也曾多次想过放弃,可父亲的一番话打动了他。
“父亲跟我说,虽然做了40多年没能苦到一套属于自己的门面房, 但一家人快快乐乐在一起,开开心心供两个努力的孩子走进大学,就很知足了!”于是,刘伟光和妻子跟随父母的脚步,沉下心来,做好每一块烧饼。
如今,每天来买烧饼的人络绎不绝,还有一些喜爱美食的顾客当起了“团长”,组团订货,将烧饼推荐给更多的扬州市民,这让刘书明父子十分感动。
“我们将努力将这项手艺传承下去,在保持原味不变的前提下,运用现代技术加快生产速度,让传统美食焕发生命力,为“世界美食之都”保留一个祖传的小吃!”刘伟光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9 01:46: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