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通辽日报
本报记者 王利平
秸秆曾经是农家的宝贵资源,因为做饭取暖离不开它,养牛养羊也离不开它。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设备的普及,农牧民对秸秆的需求一度发生转变,秸秆成了“鸡肋”般的存在。
令人没想到的是,近几年,秸秆摇身一变又成了宝贝。秸秆还是那个秸秆,为何命运会这样起起落落?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回收方式之变:
镰割到机械化
变“劳心劳力”为降本增效
“幸亏秋收时将秸秆打捆了,要不下暴雪那几天家里牛羊就没吃的了。”2023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来得早且下得大,时值11月初,甚至有一些农户还没来得及完成秋收工作。回想起下雪那几天,库伦旗库伦镇哈尔稿嘎查村民成格乐吐庆幸不已。
成格乐吐是养殖大户,每年都要储备大量牲畜过冬的饲草料。他告诉记者,秸秆收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几十年前,农村都是人工扒玉米、割秸秆,再用马车一趟趟拉回家,一天收不完一亩地,秋收持续一个多月是常态。
2010年,农村生活条件逐渐变好,村里出现了第一台收割机。但由于不够先进,收割后,地里往往一片狼藉,秸秆倒伏、粉碎,根本没办法回收,想储备饲草料的养殖户只能放弃机械改为人工收割,不断抬高的费用成本,让村民宁愿选择从外地购买草料,秸秆近乎“失宠”。
直到两年前秸秆打捆机的出现。在收割完玉米的田地里,秸秆打捆机一路“高歌猛进”,将倒伏粉碎的玉米秸秆“吞”进肚子里,然后压缩、打包,“吐”出一袋袋方方正正的捆草。至此,农牧民心中百无一用的秸秆再次“复宠”。
家住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宝日花嘎查的张富民算了一笔账:“我家有40多头牛,买黄贮饲料,得15000元左右才能勉强过冬。有了秸秆打捆机,收割完的玉米秸秆直接打捆离田,打一捆12元,有1万块钱足够了,省钱又省心。”
秸秆回收方式之变,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见证,也直接影响了秸秆的需求与利用率。
利用方式之变:
焚烧到资源化
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
“以前没有牲畜的,秋收完就把秸秆扔在地里,春天耕种前就地焚烧。说实话秸秆随处可见,从来没觉得它是一种资源。这几年秸秆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挺好!”成格乐吐感慨道。
作为饲料,整根镰割的秸秆利用率不高,而粉碎后的玉米秸秆长度只有2cm至4cm,牛羊更爱吃。如今,通过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有效促进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的良性循环发展。
“我家对秸秆的需求量不大,秋收时按一亩地50块钱卖了,省事又增收。”科左中旗白兴吐苏木东海力斯台嘎查村民关海棠说。
通辽市蒙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发出一款智能环保炉,在科尔沁区10个苏木镇、5个国有农牧场都设立了试点,目前有300户用户在使用。与其他炉灶相比,智能环保炉可以自动点火、自动上料、保持恒温,还有一处不同,就是所用的燃料是由该公司研发制造的秸秆颗粒机生产的秸秆颗粒燃料,与智能炉配合使用,燃烧充分,不但减少了大气污染,燃烧后的底物还可以作为钾肥归田。
“我家居住面积100平方米,往年烧煤最起码要4吨,一吨1200元。而这个炉子只需3吨左右秸秆颗粒就够了,一吨850元,既省钱又环保。我们这儿还有转化加工基地,可以用自家的秸秆、玉米芯跟他们兑换,2.5到3吨的秸秆换一吨颗粒燃料,很划算。”丰田镇西伯营子村村民刘玉坤说。
蒙通公司董事长武国富介绍,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及各旗县区政府的支持下,由市农牧业局组织实施,该公司牵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行生物质颗粒加工厂已覆盖60多个苏木镇、800多个嘎查村,年可转化各类秸秆150万吨的颗粒饲料和燃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从单一的焚烧到资源化,秸秆的利用方式之变让“生态包袱”变成了绿色财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9 09:45:2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