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从《三国演义》中孔明舌战群儒论轻“治经典”现象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6 16:14:00 来源:历史故事迷
从《三国演义》中孔明舌战群儒论轻“治经典”现象

《三国演义》中赞扬诸葛亮之处枚不胜举,但赞扬诸葛亮时反映出轻“治经典”倾向的却集中在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诸葛亮在舌战东吴严峻时,针对严峻问他“治何经典”的诘难,他以有“匡扶宇宙之材”的商朝伊尹,周朝姜子牙,西汉张良、陈平,东汉邓禹、耿龠等未治经典为例,把“治经典”的儒者痛斥为“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文弄墨”,只会寻章摘句,不能兴邦立事之“腐儒”。在反驳汝南程德枢讥刺他“好为大言,未必有实学”时,他又以汉扬雄为例,把“治经典”的儒士痛斥为“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的小人这儒。

如何正确看待《三国演义》赞扬诸葛亮时这种“治经典”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值得认真加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一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是历代教育的共同要求。从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从儒法两家的教育思想来看,虽然他们教育培养的目标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但他们都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成为本阶级的有用之才,却是相同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要求当时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具有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有用知识、有用本领;法家教育的有用知识`有用本领。学而有用,学而无用,学以致用是各个阶级教育的共同要求,学而无用,学不能致用中任何阶级的教育都不需要的。学而优则仕是历代统治阶级教育培养本阶级人才的高层次目标。任何一个阶级、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教育家或教育工作者,都把自己能够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一一杰出的仕,当作高尚而自豪的事业。例如,中国春秋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他所精心施教教育培养出来的3000弟子中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宰我、子贡、冉有、子游、子夏等所谓七十二贤人,就是一批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高层次的有用之才。而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悝、吴起在魏国用法家思想陶冶出的公孙痤、商鞅等大批人才,荀况在赵、齐、楚等国从事教育事业,培养出的韩非、李斯等思想家、政治家等则都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高级的、著名的有用之才。这些高层次的有用之才都在他们各自所服务的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活动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从《三国演义》中孔明舌战群儒论轻“治经典”现象

中国历史上仕的产生土壤是“士”阶层。“士”又分为从事政治活动之士和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之士。这是春秋时代才出现的划分。本来,“士”在殷周两代,是奴隶主贵族中最低的一个等级。在西周时,士不分文武,平时他们“修德论道”,讲习礼乐;战时则披坚执锐,攻城略地,是奴隶主政权的主要支柱。到了春秋时代,“士”的含义才有了变化。这时的“士”主要是指从事政治活动和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管子》一书把士列为士农工商的四民之首,士只是老百姓中最高的一等。由于奴隶主和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治斗争的需要,都要招纳一大批能够为出谋划策的知识分子,就成为从事政治活动之士。由于从政之士,他们所接触的都是各国政权中的柄政者,因而能够在政治斗争中发挥其重大作用,甚至从政之士中有不少人自己成为执政者,对他人执掌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这些从政之士的地位不断上升,逐渐为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们刮目相看。相比之下,从事文化教育之士,尤其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所谓专“治经典”之士,由于他们无权无势,又处于社会较低层次,在重大的政治斗争和社会活动中起不了多大作用,因而他们在人们心中的份量就根本无法与从政之士相比。随着他们社会作用和地位的逐步下降,他们越来越被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们,尤其是被手握重权的从政之士所轻视,乃至所鄙视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这种情况到了诸葛亮生活的东汉末年更是如此。

从《三国演义》中孔明舌战群儒论轻“治经典”现象

东汉末年,今文经学的地位已被古文经学所替代。在官学教育中,古文经学占据了统治地位。生徒在官学中所受教育的内容也主要是以古文经学为主的儒家学说。因为据历史记载,当时官学教授生徒的也主要是《易》、《书》、《礼》、《春秋》以及《古文尚书》、《毛诗》、《逸礼》、《左氏春秋》等书。生长在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在他老家山东时是否读过书,受的是什么教育,虽然史无记载,但他家乡属于齐鲁文化的范围。一大批深刻影响中国文化进程的巨匠,如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子、邹衍等都诞生在这里。这里既是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发源地,又是原始儒学的产生地。在儒学氛围里生活的诸葛亮,据一般情况推断,若读书,所受教育的内容也必定是儒家学说。当他十三、四岁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襄阳后,在襄阳城内生活的两三年的时间里,据《仙鉴》记载,他曾在襄阳城南学业堂读过书。他的老师司马徽等都是当时有名的古文经学大师。因而诸葛亮所受教育的内容也主要是儒家经典,所受教育的思想也主要是儒家思想。在他后来躬耕襄阳隆中的十年期间,他除了继续精研儒家经典之外,很可能还兼及诸子的典籍。这一点既可以从他《论诸子》中看出,又可以从刘备《遗诏•敕后主》中窥见。如果他未钻研过诸子的著述,怎么能够说出很有见解的比较诸子长短的话来:

“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礼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如果他对诸子的著述毫无研究,刘备在临终前教诲后主刘禅时怎么会说到诸葛亮为其“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遂亡。要后主“可自更求闻达”(《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的话呢?但不论是儒家的教育思想,抑或是法家及诸子的教育思想,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却都是相同的。因而,诸葛亮所受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学以济世,从政做官。这既是当时“士”阶层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是诸葛亮头脑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这种思想既是当时社会的需要,符合社会潮流,也为当时士人所向往、所推崇,因而无可非议。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民流离失所。人心思安,社会求治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有经天纬地之才的饱学之士从政做官,成为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财家,力挽狂澜,济世救民,使天下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从而受到世人推崇是理所当然的。面一般的儒生,专“治经典”的儒士,即使是学问家,虽然他们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与社会动乱时期人们的基本要求和急切渴望相距甚远。因而受到社会的轻视乃至鄙视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代代相袭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思潮在动乱年代显得尤为突出。司马德操可谓推崇有作为的人才,鄙视儒生俗士的代表人物。《襄阳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时务者在乎俊杰’”。诸葛亮也是如此。有三点证据足以说明。一是他在襄阳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大家

知道,管仲、乐毅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政、治军人物,都有过赫赫功勋。管仲,春秋时人,相齐桓公,首建霸业。乐毅,乃战国时人,辅佐燕昭王,率领燕、赵、楚、韩、魏联军大破齐军。连下七十城,军功卓著。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了他青少年时代就胸怀大志,要使自已成长为将相人物,为国家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绝不愿使自己荒老林泉,无声无息,青史无名。二是他读书的方法也不同于一般的儒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这种“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正是从政做官类型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读书特点。它明显不同于“穷经治典”之士的务必求精的读书方法。三是他明确地表示自己不仅具备从政当官的才能,而且具备能当大官的才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载,诸葛亮在荆州时,每晨夜从容抱膝长啸而对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笑而不言”。笑而不言,说明他心里认为自己仕进要比刺史郡守的官职还要高。诸葛亮这种胸怀仕进大志,表现了他青少年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坦诚的性格。几十年后,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话则是他熟思练达的表现或者只是向后主表白的一个托词。后人在评价诸葛亮时谥美他若不从政为官,其诗文创作成果并不亚于陶渊明等的说法,很可能是不了解青少年时代诸葛亮心志的一种浅见。其实诸葛亮青少年时代的远大志向是从政做官,入相出将,而绝不想皓首“穷经治典”、从事诗文创作、不求闻达于天下的。

从《三国演义》中孔明舌战群儒论轻“治经典”现象

《三国演义》所描写的诸葛亮轻“治经典”的心态,正是诸葛亮青少年时代真实思想的写照,并非是罗贯中强加给他的虚妄之词。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所载的诸葛亮青少年时代思想相吻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把“治经典”当成不能兴邦立事,只会寻章摘句的腐儒,他所推崇的伊尹、姜尚、张良、陈平、邓禹耿龠都是商、周、两汉时期手握重权的文臣武将,都是具有匡扶宇宙之才的卓越人物。他们都对各自朝代的建立和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拿这些人与“治经典”的儒士相比,其功勋业绩,其利益之轻重在历代统治阶级的心目中当然是不可

同日而语了。更不用说由于身事王莽而遭历代士人唾骂的扬雄了。特别是诸葛亮所处的战乱年代,对于渴望社会安定、天下统一的黎民百姓及士来讲,当然也希望力挽狂澜、能够治国平天下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出现,而“治经典”相对来说在那个年代确实无济于世,因而被人们所轻视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三轻“治经典”,从古流传至今,当然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也确有其谬误的一面。乱世尚武,因为治乱需良将;盛世崇文,因为治国需良相,文能治天下。“治经典”,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进行学术研究工作。这是历朝历代都有过的,至今仍然需要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从社会分工来讲,无论是从政做官,抑或是从事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工作,都是社会的需要,既不能重此轻彼,也不能重彼轻此。从事各项工作或事业的人们之间也不能相轻。然而,无论历史上的从政做官之士和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之士,抑或是现代从政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和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往往不能正确的互相对待。从政之士常常以自己手中掌握的人才物大权,傲视从事学术研究、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治经典’的知识分子,这正是中国历代轻师、轻教思想难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重要因素所在。而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从事学术研究,“治经典”,著书立说之士,又常常以自己学富五车的专业技术知识自视清高,鄙视从政之士。这样,这两部分“士”、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距离就无疑的增大。

在普通人们的眼里,从政之士,因为他们手握重权,能够解决许多问题,能为他们带来实惠、利益或者伤害,因而易于被人们所看重、所敬畏。而从事文化教育,进行学术研究,“治经典”之士,虽然学问很大,专业知识造诣很深,但带来的大多只是长远的社会效益,不是立竿见影、显山露水的利益,对于一般人们来说,并不能立即解决他们现实的具体的切身利益,不能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实惠,因而不被人们所看重,甚至被人们瞧之不起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结论很明显,只要“士”的分野存在,只要从政做官之士有权,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从事学术研究的“治经典”之士无权的状况存在,只要这种轻“治经典”的思想渊源不被人们所认识,尤其是从政做官之士不从思想深处根本扭转对从事文化教育、从事学术研究、“治经典”之士的轻视,乃至鄙视,并从政策措施上加以调节,那么轻“治经典”轻师轻教的社会痼疾就无法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从根本上医治好这一痼疾,则于国于民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将是十分不利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6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何说是弱势的蜀汉把诸葛亮逼成了神
鲁迅:“状诸葛多智近妖。”01火烧博望在《三国演义》第39回,博望坡军师初用兵。是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皇叔以为如鱼得水。关羽、张飞心里不爽,诸葛亮急需一把火,扬威立万。这不,夏
2024-05-19 20:00:00
三国风云:诸葛亮巧舌如簧,舌战群儒显英明
...更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那段风云变幻的时期写成了小说《三国演义》。小说中把诸葛亮描述成一个智多星的角色,经常作为运筹帷幄的军师出现,由于他文化和计谋过于出众,导致人们往往会忽略诸
2024-04-06 12:32:00
...、苏秦。严曼才:诸葛亮强词夺理,你们不必理会。请问孔明先生,你有什么经典。诸葛亮:研读经典,是书呆子的事情。伊尹、姜子牙、张良、陈平,都有匡扶宇宙的才华,也没见他们有什么经典
2024-07-09 17:07:00
别再被诸葛亮吊孝骗了,不是他哭得好计谋妙,而是周瑜境界高
一、三国格局《三国演义》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一直以“格局大”而著称。想想也是,所谓三国纷争,谁都想要一统天下,若无大格局贯穿于始终,还写个毛线啊?因此在这种宏大背景下,无论关云
2023-05-10 17:56:00
...中,我最不喜欢西蜀。其中大部分原因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初看三国,罗贯中的描写和父亲的影响,对蜀国印象好得就像迷了一位电影明星。而现在,有了自己的思想
2023-08-31 20:41:00
赤壁大战谁是最大的功臣
...告终,这场大战为之后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这场战役立头功的是孔明,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诸葛亮借到东风,周瑜的火攻就不能实施。还有人说是黄盖的功劳
2023-11-20 21:06:00
汉武帝那次大手笔,直接影响了刘备的人生轨
读罢《三国演义》,回顾书中演绎的那些数不胜数的枭雄豪杰,但是论起谁能堪比神话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的一生从出场开始就有无数光环笼罩,而这些出场光环中尤其要数“诸葛亮舌战群儒”最
2024-03-23 17:09:00
三国中最能言善辩的武将,一句话把诸葛亮说得哑口无言
若说《三国演义》中谁最能言善辩,恐怕非诸葛亮莫属。在打嘴仗时,诸葛亮几乎战无不胜。在江东,诸葛亮舌战群儒,辩得江东群英瞠目结舌、哑口无言;在两军阵前,诸葛亮更是骂死王朗,成就了其
2023-05-02 09:47:00
...间不仅决胜千里之外,还能潇洒吐锦绣,曾多次在品读《三国演义》时,被他的舌战群儒、各种神算妙计深深折服。然而这样的一位思想巨人最打动我的是他骨子里的“无我”境界。是他讲良心,守
2024-04-08 07:3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