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袁枚为何终身不被重用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20 11:5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中国古代自从隋炀帝正式开科举后,文人通过考试做官就渐渐成了主流,至两宋而发扬光大,开科取士的比例达到历史顶峰。文人做官不稀奇,也能做官会做官,不过要是文人中的诗人来做官,效果可就不太理想了。像辛弃疾那样“上马可杀贼,下马可赋诗”的文人墨客可太少了,稼轩真的可算得上文韬武略俱佳,兼又会写诗赋词的特例了。除此之外像什么竹林七贤,大谢小谢之类,文采千古,而治国安邦的本事可差太多了。

李白李青莲,写下“天生材必有用”的诗仙他老人家,很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当了翰林欲建功立业,没成想唐玄宗李隆基还是看透了他,将其放在自己身边排忧解闷,至于治理朝政,您就甭想了。皇帝个个是人精,知道你写诗的才能和处理政务是完全不同的。

不过凡事有例外,如辛弃疾那般人才还是有的,但运气似他的可就如凤毛麟角了,辛弃疾虽说也是抱负未展,好歹被重用过,今天说一人物,可就倒霉多了。

清乾隆年间有一名士袁枚,就是写“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那个袁枚。袁大才子是有清一朝著名的大诗人,虽说比黄景仁与龚自珍差点,也算排得上名号了。同时,他的科举之途也甚是顺利,十二岁就中了秀才,二十左右就进士及第,还点了翰林,入了翰林院成了庶吉士。在清代,翰林院是非常难进的,点翰林相当于仕途上提前就坐了直升机,一般都能成为京官,不是翰林院编修,就是差点,也能去六部做个主事。只有最差的,才被外放当县令,很不巧,袁枚就被差去做了县老爷。

到了地方上袁枚也是颇有官声,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按道理这样的政绩,又是翰林院出身,不用几年就该步步高升才是。但袁枚就是不升,不仅没升官,县令还越做越小,从大县富县给做到了穷乡僻壤,十余年,碌碌无为。

眼看仕途无望,袁大人索性辞官回家,好好当自己的诗人算了。这一当,果然舒坦多了,不仅诗文被抢着买,画的画也是一幅千金,朝鲜人过来都争着要。袁枚同时还当起了美食家,成天开宴会,那本著名的《随园食单》就是袁大才子的佳作。辞官后的袁枚。这日子过得可比当那个鸟官时舒坦多了,不过终究是一大遗憾吧,胸有天下之志,无时运不可腾达。这“无时运”就与乾隆皇帝有关。

清朝入关后,政随明制,在专制制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皇帝手下当官,不仅不能功高震主,连几千年来儒家那套“治国平天下”也不许想了,治国,你想治什么国?这天下到底姓谁的你搞清楚没有,你们就是给我爱新觉罗氏打工的秘书,当当记述做事的工作就行了,其他事我皇帝都安排好了,有你什么事?

这种情况一直到清末才真正改变,清廷在内忧外患下不得不开放政权,允许地方团练,才有了一批如曾国藩、李鸿章那样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这时候还是大清最繁盛,控制力也最强的乾隆朝呢,自诩文治武功千古第一的“十全老人”乾隆帝,怎么可能允许这样一位锋芒毕露又名满天下的才子呢?袁枚能得个善终,也就谢天谢地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0 14: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代“吃货”指南
...师参加顺天乡试,顺利中举。第二年春,连捷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袁枚在翰林院专修满语,对这一科目不太感兴趣,成绩不好,在散馆考试中获评“最下等”,“毕业分配”时无法留京任职,
2024-03-25 07:48:00
...。袁枚不但是诗人美食家,而且还是乾隆四年进士,当过翰林院庶吉士。袁枚跟某个“相声演员”一样,喜欢收女弟子,更喜欢写诗称赞达官贵人,比如下面这首诗就是写来称赞和珅和琳的:“少小
2024-06-06 06:06:00
简介清代经学家洪亮吉
...祖籍安徽歙县,生于常州。乾隆五十五年,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守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家中,居家十年而卒
2023-02-22 20:09:00
赵翼苦读入仕,居官不上,退而立言,终成大家〔243〕
...倒闭,他失业赴京,谋求出路。抵京后,他以文才受知于翰林院掌院刘统勋,而延至其家,修纂《国朝宫史》。第二年,他在顺天乡试中举,极受主考汪由敦器重,待《国朝宫史》修毕,又聘他入幕
2024-04-14 10:39:00
...枚毕竟是在满人的政府里做官,不会满文的他,很快就被翰林院踢了出来,最后只在溧水等地当了个七品芝麻县官。但从小熟读圣贤书的袁枚立志,自己虽做不成国之栋梁,但做个优秀的县令还是绰
2024-06-03 12:10:00
历史上有名的诗人作家,为何官途都很黯淡?
...什么记载。最经典的案例,便是清朝性灵派三大家之一的袁枚了。袁枚十二岁中秀才,二十岁入翰林,诗歌方面有所造诣,书文方面也是颇有成就,清史稿有云:“诙谐詄荡,人人意满,后生少年一
2023-04-19 16:40:00
聊聊乾隆皇帝的御用文人沈德潜
...7岁的高龄荣登二甲第八名,与比他小40岁的袁枚一起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四月十九日,是庶常馆散馆日,庶吉士们在大殿上参加例行考试,其中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引起乾隆爷的注意,
2023-02-20 21:52:00
...“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据史料记载,清代袁枚曾三游天台山,分别在66岁、76岁和78岁时,他的足迹到过华顶、石梁、万年寺等名胜古迹,写下许多诗篇。当然,他多次到过桃
2024-02-27 01:59:00
孙星衍致澹人札
...为“天下奇才”,乾隆五十二年(1787)殿试榜眼,历任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刑部郎中。乾隆六十年授山东兖沂曹济道、山东督粮道、署理按察使。嘉庆三年丁母忧居金陵。嘉庆九年,再官
2023-12-15 01:1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