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130家医院引进337名医务社会工作者
他们不是医生,却在治愈患者
目前,全市130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者达到337人。与医护提供的医学诊断、临床治疗不同,医务社工提供的是心理关怀和社会服务,也常常起到医患连心桥的作用。去年起,本市开始培育一批医务社工多元服务项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体现医学人文。如今,这些项目发展得怎样?给患者带来什么新体验?记者近日探访多家承担项目的医疗机构——
探访1
东风社区医院·糖友吐槽大会
组织患者交流增强慢病管理
“控糖太难了,以前条件不好吃不上,现在条件好了不让吃!”“每天测血糖,我手都扎成筛子了”……在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友吐槽大会”已经举办了12期。
■项目介绍
东风社区服务中心是本市第一家成立医务社工科的基层医疗机构,社工们介入糖尿病等慢病的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周边社区的“老糖友”见面活动,病友们在交流中互相支持,医患之间加深理解。
“怎么总给我打电话让我去随访啊?”“吐槽大会”上,60多岁的老范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作为有15年“糖龄”的“糖友”,他是社区医院的签约患者。虽然空腹血糖高达17.5,但老范还没表现出严重并发症,因而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上心。近一年,他没有去复诊,多次接到社区医院糖尿病共同照护门诊医务人员的提醒电话。这让老范感到不耐烦——“我的病到那份儿上了吗?”
“我母亲也跟您一样,糖尿病十多年了。”社工科科长葛雅超和老范聊起家常。他解释道:糖尿病从起病到表现出并发症,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现在没症状,不代表身体没事。”尤其是根据老范的检验检查指标,已经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肾功能衰退。“当子女的,真担心父母的身体,盼望他们能规范治疗和健康管理。”葛雅超的话,让老范频频点头,若有所思。
忌口是让老范十分抵触的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控制什么,都控制不了自己这张嘴。“我有一个老伙伴儿,不吃药,每天到红领巾公园跑3万步,血糖下来了!”在“吐槽大会”上,老范提出自己的“管理计划”——“要不,我也运动控糖得了。”
“以前我一天走1万多步,现在6000步都坚持不了。”“跑步伤膝盖,咱这岁数,您的膝盖受得了吗?”“饮食还是得注意。我喜欢吃草莓,以前一顿半斤,现在一顿两颗。”“糖友”们的切身经验和建议,让老范重新思考了自己对病情的认识。在医务人员指点下,他开始科学控糖、规律复诊。如今,老范的空腹血糖已经控制在10以下。
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居民近9万人,不论是慢病管理,还是健康宣教,仅靠医务社工的力量仍显单薄。为此,去年,中心又申请了“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健康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与赋能”培育项目,通过培育社区健康志愿服务队,为周边的居民、患者提供健康引导和宣教等服务。现在,已经招募到了40名社区健康志愿者。
“基层医院面向的是周边患者,提供的是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密,是我们最大的特点。”葛雅超说,相信通过医务人员、社工和志愿者共同努力,将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探访2
人民医院·髓爱童行项目
给患儿留下美好的北京记忆
上午10时,北大人民医院社工姜元一像往常一样来到住院楼一层南侧的儿科病房。此前,她已提前掌握入院患儿的名单。向“新来的”小朋友和家庭发送入院“大礼包”、聊天谈心、了解需求、进行住院指导……这是她每天例行的工作。
■项目介绍
北大人民医院是亚洲血液病救治实力最强的医疗机构之一,每年在各院区住院医治血液病的患者中儿童约占了一半。血液病的治疗通常副作用大,患儿长期住院容易产生孤独、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不菲的治疗费用常会给患儿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为给患儿及其家庭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帮助,人民医院启动了“髓爱童行”血液病儿童全程照护社工服务项目。
“孩子马上要做移植了,饮食要注意什么?”“停止化疗后,脸和身体会瘦下来吗?”“别害怕,最重要的是信心”……在一个百人微信群里,患儿的家长们互通信息、互相打气。这个微信群,是人民医院住院血液病患儿的“家委会”。
姜元一介绍,这个“家委会”是医院社工和有社工经验的患儿家长共同牵头组建的。人民医院血液病患儿目前分住在该院白塔寺、西直门、清河、通州4个病区。“家委会”的成立,既方便了治疗或救助相关通知的传达、疾病的科普宣教,加强了患儿家庭之间的沟通和互助,也便于社工和医务人员定期搜集患儿家庭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血液病的治疗是漫长的,孩子们通常需要中止学业,长年缺乏同龄社交,孤独与病痛同在。为了缓解这份孤独,人民医院的社工及医护团队整合社会资源,经常组织联欢会、场馆参观、听讲座等集体活动。
不久前,十名血液病患儿走进北京天文馆。他们大多来自外地,虽然长年在北京治病,但从没真正认识过这个城市。姜元一说,为了这次参观活动,社工和志愿者们进行了详细的策划。孩子们喜欢去哪儿?患病的身体承受不了奔波劳累怎么办?中午能不能在外吃饭……最终才选择了集体乘车至医院附近的北京天文馆。
半天的行程,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北京记忆”。“天文馆真好玩,等病好了,我还要去。”社工的工作是繁重而又千头万绪的,但孩子们的笑容,让姜元一感到欣慰。
探访3
海淀医院·幽谷伴行项目
为家属哀伤的情绪找到出口
“人死了会怎么样?”“墓地是不是最后的家?”“爷爷会不会变成鸽子”……这是海淀医院安宁社工团队组织的一场“在绘本中探索生命”的主题活动,参与者是六名5至11岁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其中,多数孩子都是生命终末期患者的家人。
■项目介绍
多年来,海淀医院安宁社工团队致力于为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四全(全人、全家、全队、全程)”照护。去年,他们申报了“幽谷伴行-哀伤支持”培育项目,关注患者家属的哀伤情绪,希望通过开展相关支持服务降低家属预期哀伤、缓解焦虑情绪,帮助他们平稳度过哀伤期。绘本主题活动正是该项目服务内容之一。
活动中,社工先通过“一个小黑点儿”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了生命成长的过程。然后,又领读了绘本《死亡是怎么回事》,带领孩子们一同走进探索死亡的求知之旅。“死亡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它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人身上。”通过绘本幽默、轻盈的画面和社工们简洁又富有哲思的解读,孩子们对生与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人死后,会变成什么呢?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可能是一棵树、一朵花或是一种美丽的颜色。“面对离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别’方式。可能是葬礼,可能是整理遗物;有人会痛哭,也有人会‘把眼泪关在肚子里’。”社工温柔地引导着孩子们的情绪,“不管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和亲人之间的爱,是永远不变的。”
“谢谢你们的帮助,带给我们温暖和安慰,让我们没有遗憾。”活动结束后,8岁男孩童童的爸爸给社工发来微信。童童的爷爷正在海淀医院安宁病房住院,走到人生的最后一程。爸爸出于保护孩子的考虑,在爷爷病重住院后,始终没敢将消息告诉孩子,一是不知道怎么开口,二是担心孩子接受不了。
社工了解到孩子从小由爷爷照顾长大,祖孙之间感情深厚。孩子和老人,都需要一个告别的机会。通过沟通,家属了解到老人时间不多了,也意识到应该让祖孙见上一面。
“好久没见爷爷了,一定很想他吧?”“你知道爷爷发生了什么情况吗?”“目前,他的状态可能与从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你有什么想要和他说的话吗?我们提前准备。”经过社工柔和的铺垫与安抚,童童见到了数月未见的爷爷。见面,既是道别,也是治愈的开始。在“绘本课”上,童童画下了一只纯白的鸽子,那是终将飞向宁静天空的爷爷。
“幽谷伴行-哀伤支持”服务项目主要成员、海淀医院安宁社工赵静说,绘本活动只是项目中的一项服务。项目组还举办过身心放松、同理性沟通等多个主题的小组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多种方式,为家属的哀伤情绪找到出口。” 本报记者 孙乐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7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