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因为残疾,胡安金学了个篾匠手艺谋生。如今这个坚守50多年的乡村老篾匠,所编织的大件竹篾器具已无人问津。从小头脑灵活的他,考虑到大件卖不脱,他就别出心裁地编织既可以用又可供观赏的小件销售。这一传统工艺的创新,胡安金编织的小背篓、小花篮、花瓶、提篓等竹篾小器具却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眼前的胡安金,头发花白,年近八旬,他走进竹林选料、砍竹、锯竹、剔节、破竹、起篾等工序利索得很。不一会,一丝丝细如麻线的篾条便在他手中舞动起来,他现场编织的是一个小花瓶,这个花瓶他要编织两天才能完成,他卖给别人的价格仅100元。
胡安金在14岁时,左脚灌多骨导致残疾。心疼他的奶奶担心他今后不能干重体力活,叫他去学个手艺求生存。胡安金想到自己是个残疾人,又没有文化,没有师傅愿意收他这个徒弟。他就仿照自家用的竹背篓、箩筐、筲箕、簸箕、竹筛、撮箕等用具进行模仿编织。
“一次不行来二次,二次不行来三次,经过反复几次就编得像了。”胡安金说,篾匠在编织的过程可以熟能生巧,其匠心在于如何用刀花篾条,如今他可以把一片篾条用刀剥出10多层像纱一样透明的篾片。
胡安金说,在前些年,他编织的竹背篓、箩筐、筲箕、簸箕、竹筛、撮箕等竹篾器具,不需要盘上街,在家里就卖完了,很多时候不够卖,人家急需要用的只好加班加点的赶。现在编一个竹背篓、竹箩筐,一年半载都卖不出去一件。
一次,时任鹅池镇文化服务中心干部张世超来到胡安金家里,看到他编织的不少背篓、箩筐等器具上了一层厚厚的灰,便说:“老胡,老物件没人买了,你得改变思维来一番创新。”接着,张世超将自己手机上的一些竹器饰品的图片翻给胡安金看,叫他从竹器工艺品上下功夫。
“通过这些图片启发了我,我就开始从一个家庭用的水果盘、花篮、花瓶、提篓上进行构思。”胡安金说,不到3个月,他就打电话邀请张世超来看编得像不像。
张世超看到眼前编织的这些竹器小工艺品,上面还均匀地画上花花草草,让张世超感到惊讶,没想到眼前这个没进过学堂门的农民,竟有如此神通。
胡安金潜心编织的竹器小工艺品,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不少城里人慕名前来购买。去年3月,黔江区残联将他编织的《土家婴儿背篓》,选送参与重庆市残疾人手工编织作品征集活动,荣获“指尖上的自强梦”三类作品。
上游新闻特约摄影 李诗素 摄影报道
投稿邮箱:syxw@vip.163.com
编辑:吴珊责编:冉文审核:冯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6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