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闽北日报
历史滚滚向前,许多美好的印记随着年岁增长,慢慢忘却,而唯有自己童年的回忆,却历久弥新。
母亲留恋老家,每隔一段日子,就会让我开车送她去一趟老宅。其实,母亲回老宅也没有什么事可做。打开大门,到每个房间走走看看,到厨房用抹布擦擦灶台和饭桌。然后,把一些旧物件取下又重新放回原位。母亲总是这样不厌其烦地摆弄着,又不停地叨念着:“这都是你爸用过的,都破了,你们也用不上,丢了吧。”嘴上这么说,手仍轻轻地拍了拍上面的灰尘,然后又重新放回原处。我知道这是父亲在世时出门干活常戴的斗笠,斗笠内壁存留着父亲汗水浸黄的渍迹依然清晰可鉴。斗笠是母亲当年亲手编制的,这斗笠连同那件同样已破旧的蓑衣,跟那把锄头摆放在一起,已经多年没挪动过位置了。有一次,我想去菜地种点豆子,太阳很大,母亲让我戴上斗笠遮阳,不忘叮嘱:别忘了把斗笠带回来。种豆回来,母亲取下我头顶的斗笠,用水冲洗干净,又放回原处。母亲年岁已高,常丢三落四的,有时连我们给她的钱都会忘记放在哪儿了,却对这一顶斗笠应该放在哪个位置记得一清二楚。
母亲是编斗笠的能手,记忆中,母亲除了下地干活、洗衣做饭外,就是坐在厅堂门口编斗笠。编斗笠是个体力活,也是一件手艺活。斗笠的材料主要是竹子、树藤、竹叶和薄膜,竹子要选一种叫白竹子的,这种竹子口径小,但柔韧性好,竹子用专用的篾刀破开,均匀地削成一根根不足0.5公分大小的篾条,然后再将篾条破成薄如蝉衣三片篾片。所用的篾刀需十分锋利,这就要熟练的手艺,否则不是被篾刀划破手指,就是将篾条削断。篾片积到一定数量后,就开始编斗笠。编斗笠就像是编一件工艺品,先用最外层青色的篾片编斗笠的外框,再用另两片篾片编内框。篾条纵横交错,中间编织成一个个规则的篾洞,成型的篾框犹如一个个蜂巢,精致而美妙。两个篾框编好后,中间铺上晒干的竹叶和薄膜,然后在模具上压实用竹条固定好,再修边,用篾条和藤条编制帽沿,最后用藤条在斗笠顶部编制一个小圆柱,这就算完工了。这样的斗笠厚实耐用,无论遮阳还是挡雨都适合,一顶斗笠用上四五年也不会损坏。
除了自己用外,母亲还编斗笠到镇上去卖,那时,一顶斗笠最初是卖几毛钱,后来最高也就卖一二元钱。母亲就是靠这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我从记事开始,就懂得家里的油盐酱醋是母亲用手编出来的。而母亲的双手因常年劳作,已经完全变形,没有一个手指是直的。
村里的妇女和母亲一样,都有一手编斗笠的手艺。记得她们常常聚在村中一古井旁,围在一起边编边拉家常。有时哪家短缺什么材料,大家都会拿出自家的材料给补上,虽说谁都不会记账,但等自家的材料取回后,都不忘还上。手中的活停下时,就有人招呼着去她家喝擂茶,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斗笠前往。我的印象中,这是母亲们最快乐的时光,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光。仿佛编斗笠不是在劳作,而是在享受生活的乐趣。
终于,母亲这一辈人走到了老年,手不利索了,眼睛也昏花了,斗笠是编不成了。母亲曾想让姐姐和妹妹两个学编斗笠,但姐姐和妹妹怎么也不肯学,她俩对母亲说:“这活太麻烦了,又赚不了几个钱,学它干嘛?”无奈的母亲在最后一次编斗笠时,一口气编好十几个放在家中备用,她自言自语地说,你爸喜欢戴,以后没人编了,这十几个也够他用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印记,它可以被淘汰,但不应该被遗忘。
如果有可能,我会像母亲一样,将那顶斗笠一直安放在老宅最初的位置,一直珍藏在内心的深处。我相信,它一定会为自己的人生之路遮阳挡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1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