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来源:极目新闻竹筐、竹篮、竹簸箕、竹背篓……这些手工竹篾制品,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日常用品,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竹篾制品逐渐被塑料、不锈钢制品所代替,城市生活中已经难觅它们的踪影。在南漳县九集镇石门集村,“老篾匠”汪传贤仍在用竹篾编织技艺坚守着那千百年来指尖上的人间烟火气。“竹子剖开后刮篾,篾刮了以后打底才能编,编成后扎口。快点的话一个小时,稍微慢一点就要一个多小时。”71岁的汪传贤是石门集村篾活手艺人。从一棵竹子到一个竹筐,这期间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但这对汪传贤来说,再娴熟不过了。从劈篾条、刮毛刺、作骨架,再到一环紧扣一环的编织、收口包边,要做出好看好用耐用的竹筐,需要每一道工序都做得细致。
“从爷爷那时候就在做这个竹篾活,然后我跟着我爹学会了,传了三辈。”汪传贤告诉笔者,他自幼在刨竹声和编篾声中长大,与竹篾结下了大半生情缘,在指尖手艺上坚守了50余载。村里村外,人人都知道汪师傅的手艺好,找他预定的人也不少,像普通的竹簸箕,一个可以就可以卖到16元。
“枣阳一个客户在我这预订,一年上门收两次。年龄大了也不能出门,一年收入4万多块钱也不错了。”汪传贤笑着说,先前,他也曾在外务工。返乡后靠着和妻子做竹编,老两口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据了解,在上世纪80年代,石门集村做竹篾制品的有300多户之多,做出来的竹篾制品坚实耐用,远近闻名。如今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坚持做竹篾制品的只剩下3户。汪传贤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孩子能学会这门手艺,再多教几个徒弟,把竹编技艺传承下去。“竹编虽是门苦手艺,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一定把自己的手艺教明白,让这门手艺传下去。”汪传贤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8 17: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