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恩施日报
峡谷架飞虹 天堑筑坦途
——利咸高速咸丰段建设现场扫描 ③
险峻的大河峡谷两岸,大河特大桥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本报恩施图片库 李丽萍 摄)
已建成的大桥桩基。 (全媒体记者 王 艳 摄)
山顶输送下来的混凝土在二次搅拌台拌合后运输到浇筑点。(全媒体记者 王 艳 摄)
崖壁上“之”字形栈道是施工人员往返工地的通道。(全媒体记者 王 艳 摄)
全媒体记者 王 艳 通讯员 李丽萍 胡文奇 姚 慧
大河架飞虹,山乡不再远。4月29日,记者驱车探访了中国能建葛洲坝路桥公司承建的利咸高速公路大河特大桥建设现场,目睹了工人师傅们脚踏悬崖、专心投入建设的生动场景。
施工便道蜿蜒曲折,崎岖难行。然而,当记者来到一处视野开阔的地点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一条狭窄的道路,稳稳地悬挂在远处的绝壁之上。
据了解,大河特大桥位于咸丰县唐崖镇彭家沟村和高乐山镇杉树园村之间,桥长1369米,主桥墩高达170米,为连续钢构大桥,是利咸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大河峡谷地势陡峭,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然而,面对这些困难,工人师傅们并没有退缩。他们头戴安全帽、身披反光马甲、脚踏悬崖峭壁,用智慧和汗水在绝壁上展示着建设者的决心和勇气。利咸高速咸丰段六标项目二工区经理陈以银是他们其中一员,他向记者描述了大桥建成后的美好景象:桥上车流飞驰,桥下河水奔涌,桥岸绿意盎然。一幅美丽的画卷将展现在人们眼前。
记者在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大河特大桥两岸为近乎垂直的陡崖,绝壁坡度近70°,大桥依山体而建,横跨于大河之上,每一根主桥墩都是垂直而下,施工难度之大可见一斑。“你们看,对面山体上的‘闪电路’就是我们开凿的便道。”陈以银说。
顺着陈以银手指的方向看去,峡谷两岸山体岩石坚硬陡峭,山顶与山脚几近垂直,落差极大,没有下山的通道。而这座大桥的建设,不仅要面对这些自然条件的挑战,还要满足唐崖河风景保护区的高环保要求。与此同时,该项目的施工便道及操作平台建设、材料水平垂直运输难度极大。
为尽快解决施工难题,锁定最佳便道施工方案,项目部历经3个月奋战,在陡峭的山体上硬生生“劈出”一条长达400余米的施工便道,成功破解了机械、人员进场难的问题,为后续大桥修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沿着施工便道下山,映入眼帘的是70米高的钢栈桥作业平台,这里有专供施工人员通行的升降机。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记者乘坐升降机来到钢栈桥底。
抬头望着70°陡坡、180米落差地势环境,记者不禁产生疑问:桥下桩基浇筑的混凝土是怎样运送下来的呢?
原来,项目部采用了高落差减速溜槽的创新方法。
项目部结合现场地质、地形等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设计。经过结构计算,考虑到现场地势陡峭,尽量减少支撑基础的设计,最长单节溜槽长达18米。经过7次反复试验,不断调整减速溜槽的角度与坡度,混凝土终于“一路畅通”地从山顶向崖底桩基流去。
施工时,混凝土由罐车运输到施工现场,然后通过减速溜槽从山顶输送至山下储料斗,再经过二次拌合后输送至桩孔位内,有效解决了混凝土垂直高落差运输的难题。
站在钢栈桥作业平台上俯瞰山脚下,一路奔涌的河水犹如一条绿丝带蜿蜒于山谷间。
为了守护住这片绿水青山,在施工中,大河特大桥的建设者们更是将环保理念贯穿始终。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的破坏,项目部组建专家咨询团队、成立专项技术攻关小组,通过多次试验对比和实地论证后,决定使用人工水磨钻进行开挖作业。
“相较于传统冲击钻、旋挖钻等桩基施工工艺,水磨钻施工工艺可在同一区域布置较多的水磨钻机同时作业,不受施工场地限制,无需爆破、无振动、无飞石,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更小。”陈以银解释道。
护水筑桥、庇林通路,大河特大桥项目建设正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也正在这里铺展。悬崖绝壁之上起拱,深山幽谷之间架梁,恩施的每一座桥都修得不易。
利咸高速公路是湖北省“九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全长84.53公里。项目建成后,对构建鄂湘渝毗邻地区纵向快速通道、改善恩施西南部地区交通出行条件、带动武陵山区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沿线乡村振兴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4 1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