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党项羌的起源与迁徙: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千里旅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9 08:45:00 来源:戏说三国

“黑头石城漠水边,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歌谣的名字叫《夏圣根赞歌》。歌谣里的内容让我们感到晦涩难懂。但1000多年前,从东天山南麓到祁连山东麓、从六盘山北麓到贺兰山一带广袤地区生活的党项羌人却口口相传。

这首歌里告诉了我们古老的党项羌民族族源之地在哪里。对此感兴趣的教授、学者根据这首歌,认为党项羌的族源之地在青海湖一带。

青藏高原,由于常年受着太阳紫外线的照射,那里的居民,他们的肤色呈现出“高原红”。在青海湖的北面有一大片很大的沙漠,直到现在还有一个地方叫沙岛,这也就解释了“漠水”的意思。青海湖的水是蓝色的,但四周有大量的淡水和河进入,都是一条条白色的河流,在高原上,强烈的光线加剧了河水的反光,远远望去,水面就呈现出一片白色。石头城在哪里呢?在青海省的海晏县有一个西海郡,早在西汉的王莽政权修建了一座石头城。

党项羌的起源与迁徙: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千里旅程

由于史料的缺乏,他们确切的位置具体在哪里,现在还有争议,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党项羌他们的发源地在青藏高原。

这个古老的民族,从他们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为什么会迁徙到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原呢?他们这个民族的命运到底经历了哪些波折呢?用“一波三折”来形容这个民族的苦难是最恰当不过了。

第一个转折

党项羌人在青藏高原平静的生活着。公元四世纪,鲜卑人从大兴安岭迁徙到这里,逐渐称雄于这片丰美的草场,建立了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的吐谷浑王国。他们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党项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

党项羌的起源与迁徙: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千里旅程

弱小的党项羌面临着选择:要么归顺吐谷浑王朝,要么逃亡家园,选择另一个生存地点。一部分党项人融入了吐谷浑王朝,以后再也找不到他们的影子了。另一部分人离开家园,踏上未知的旅程,寻找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

党项人中力量最强大的叫拓跋部落。“拓跋”含义就是高地。他们是高原的孩子,这个部落从此成为党项民族的核心和中坚。他们来到了河曲一带,黄河上游的河流曲折蜿蜒,所以叫河曲。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河湟谷地”。古文献把这个地方叫“析支之地”。党项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在这个陌生之地,开始营建新的家园。宁静的草原,处处隐藏着危机,时时面临着危险。

党项羌的起源与迁徙: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千里旅程

继鲜卑人之后,青藏高原又兴起一个吐蕃政权。对于弱小的党项来说,吐谷浑王朝、吐蕃政权都是庞然大物。至少一个多世纪里,党项人在两个庞然大物夹缝中,在狭小的析支之地,顽强的生存着,坚守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生活如履薄冰,朝不保夕。但他们心中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他们坚信,他们总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生存空间。

党项羌的起源与迁徙: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千里旅程

第二个转折

公元7世纪,党项民族迎来了他们命运的转折点。

吐蕃政权日益强大,但同时在东方,有一个大国也在兴起,那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唐朝。

党项羌夹在吐蕃与强大的唐王朝之间,迅速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党项选择归顺谁,谁就多了一份战胜对方的力量。而党项在这两个政权之间徘徊观望。

打破这一格局的是唐朝的千古帝王李世民。他说了一句很出名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夷夏一家,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统治理念。

而此时的吐蕃政权对党项羌却是咄咄逼人,向党项的领地扩张。

这时,党项羌的大首领拓跋赤辞请求归顺大唐,李世民接纳了他。并任命拓跋赤辞为都督,并赐姓“李”。都督,那可是唐朝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拓跋赤辞宣誓效忠大唐,他们居住的析支之地并入大唐版图。这次选择决定了党项人数百年的命运。

党项羌的起源与迁徙: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千里旅程

可是,平静日子并没过多久,公元663年,日益强大的吐蕃人消灭了吐谷浑王朝,草原上的平衡被打破了。党项人的命运变得岌岌可危。吐蕃人大肆向东、向北扩张,锋芒直指党项,偌大的青藏高原,党项人已无立锥之地,这时候党项人又面临着命运的选择。党项羌把求助的目光转向了大唐,他们请求大唐宗主国的保护。博大的唐王朝接纳了党项羌。

公元663年,党项羌开始了第二次迁徙,这一次他们彻底离开了青藏高原。大度的唐王朝给了他们一个新的生存地方——黄土高原。党项民族在黄土高原第一个定居点是庆州,这个地方宜耕宜牧。大唐赐给他们的是一个美丽的家园。在大唐王朝的庇护下,党项民族获得了又一次生机,在200年时间里,他们向中原学习,逐渐壮大。从此,大唐帝国的命运与党项民族休戚相关,他们也宣誓效忠大唐帝国。

党项羌的起源与迁徙: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千里旅程

第三次转折

九世纪后期,大唐帝国走向衰落。党项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878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逃往蜀地。为了挽救危局,唐僖宗号召各路军马,急赴长安镇压起义军。面对强大的起义军的攻势,各方勤王将领纷纷驻足不前。就在这时,党项拓跋部大首领拓跋思恭率众挺身而出,决定捍卫有恩于党项的唐帝国。

公元881年7月,拓跋思恭进屯渭桥,与黄巢的二万精骑隔水相持。九月,黄巢起义军强渡渭河,发起进攻,拓跋思恭命令弟弟拓跋思忠率部迎击。拓跋思忠等上千党项将士无一人投降,全部战死。

党项羌的起源与迁徙: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千里旅程

渭桥一战失利后,拓跋思恭率军北撤,在陕西富平又遭到黄巢军队偷袭,死亡无数,拓跋思恭只好率领残众奔逃夏州。在夏州,经过一个月的招兵买马与休整后,拓跋思恭击败了黄巢。

危机过后,党项人又一次赢得唐帝国的信任,获取了在黄土高原上立足壮大的资本,他们的生存空间逐渐向北部蔓延。这是党项羌的历史拐点。

拓跋思恭被任命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晋封为夏国公,统辖银、夏、绥、静、宥五州,唐僖宗同时把皇姓“李”又一次赐与拓跋族人。这标志着从青藏高原流徙而来的党项人,终于有了一份被朝廷正式封赐的、属于自己的地盘,也让拓跋家族走进了唐朝的政权体系。

他们的身份从被动地被安置在黄土高原的移民,变成了统领银州、夏州等地的“主人”,此后的岁月里,他们一直以此为领地。党项拓跋部以“李”姓为自己的姓氏。党项民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在他们心中,党项人不再是帝国安排的、从青藏高原来的游牧者,而是这个帝国的一分子,这个帝国开始与他们休戚相关。

終唐一世,党项人一直为大唐效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9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到挤压的党项人,在大唐王朝的同意下,千里迢迢迁徙到黄土高原一带定居。“安史之变”爆发后,党项人的首领还曾经带领自己的军队,不远千里来到长安城下,帮助大唐王朝收复都城。但是,在
2023-03-14 20:41:00
西夏强盛200年,党项人的起源,两次迁徙终成一方霸主
...跋氏族。党项人历经百年,党项人从青藏高原一路迁徙到黄土高原,这是一条充满了血泪的迁徙之路,也是改变党项人命运的迁徙之路。两次大迁徙,党项人越来越靠近中原文明中心,原本的游牧方
2024-06-19 21:30:00
...9月20日,从距离榆林2800多公里的拉萨传来好消息:来自黄土高原的8万余株酸枣苗在青藏高原试种成功,整体成活率超过80%。“这是拉萨首次引进酸枣苗。当前酸枣苗长势良好,其中
2023-10-02 03:29:00
穿越时光的旅程:探索拉萨,列车上的绝美风景
...青藏铁路被誉为“人类创造奇迹的钢铁长廊”,它穿越了青藏高原,跨越了多个大江大河,是中国铁路建设的世界级难题。从火车窗户望去,你会看到河北的黄土地及山西的陡峭山峦,还有青海高原
2023-10-18 15:55:00
定西宽粉有多宽
...口香醇,满嘴留香。万薯生定西,一粉宽天下。定西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的马铃薯个大质优、淀粉含量高,口感细腻醇香,成就了定西宽粉薄如蝉
2024-03-19 07:53:00
碳水炸弹配肉食,甘肃人的年味有多“攒劲”?
...授权转载自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作者 | 风物菌· ·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形成了甘肃省绵延三千里的狭长山地。森林、草甸、荒漠交汇
2023-01-29 15:23:00
甘肃两会内外“生态事”
...全局性变化。甘肃在中国版图上宛如一柄“玉如意”,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区,覆盖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绵延千里的祁连山,既是
2023-01-16 11:38:00
...原医学专家吴天一说,我国拥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高原,是“高原高山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人群,我国开展高原医学研究拥有地理环境和人类群体等优势,
2024-06-14 03:55:00
...职工143名,平均年龄31岁。高原动车每日要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板块之间来回穿梭,最高运行海拔接近4000米。动车运用车间分层分类建立了高原动车组安全风险隐患库,梳理重点安全
2023-04-29 07:5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