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缙云丨陈春明:庄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1-02 06:45:00 来源:上游新闻

缙云丨陈春明:庄屋

庄屋

文/陈春明

庄屋,是故乡对存放庄稼屋子的称谓。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或多个庄屋。

庄屋是乡亲们学习开会的地方。生产队开会,要么是传达公社、大队会议精神,学习语录、文件和报刊;要么是集中安排农活。父亲读过高小,在生产队算得上一个文化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先后任过记分员、生产队长、村长,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庄屋那个站着讲话的、那个领学和安排农事的人多半是他。

庄屋是闭塞乡村信息集散的地方。人们趁着开会、学习,咬着耳朵交流着张家猪儿下了多少崽、李家媳妇生了个带把的娃、王家老父亲得了怪病快不行了、刘家出嫁女儿成了寡妇等悲欢离合。同时也悄然散播着赵家老母七十华诞、周家儿子娶妻喜酒等重大讯息。

庄屋是体现生产队这个小社会政治生态的地方。人们听着庄屋凉厅悬挂的钢管发出的“钟声”出工、收工。在这里争吵,讨论决定谁家吃多少救济粮、谁家领多少补助款等大小队务。在这里举手,选出生产队长、副队长、会计、出纳、保管等“领导班子”,从而决定家族话语权大小。

庄屋最大的功能是体现经济水平发展的高低。一个生产队的庄屋又大又好,说明人丁兴旺、地沃粮丰,吃穿再孬有三分,男人谈对象都会被女方高看一眼。如果庄屋又小又破,说明户少人寡、地瘠粮缺,勤扒苦做还是穷,男人打单身汉的风险就会高得多。

老家生产队的庄屋是全大队最大最好的,一楼一底的四间土墙瓦房一溜排开,前后两块晒坝不下于两亩地大小,特别是前面的那块大石坝,不知道吸引了多少相亲少女的目光!

小时候,最喜欢的是稻谷、麦子、苞谷装满庄屋的季节,米饭、馒头、苞谷粑的清香实在是太诱惑人了。最讨厌的是红苕、洋芋、高粱收进庄屋的时候,焢红苕、煮洋芋、高粱羮的清淡苦涩,让本来就少油寡水的肠胃实在是太难受了。

庄屋装得最多的存得时间最长的是稻谷。每到稻谷收割的季节,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脸上都写满了饱满的期待。

“秋前秋后满田黄。”梯田金黄的稻浪奏响了收获的序章。人们仔细地做着收割的各项准备,打扫庄屋木仓、填堵老鼠洞、整理石磙和磙架;修补搭斗、斗架、躺席、围席、萝蔸;磨錾镰刀、纤担;铲除晒坝的杂草,用稀释的牛粪把晒坝浆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牛粪结成一层厚厚的壳,把晒坝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缝隙都堵了个严严实实。

“开镰了!”父亲拉开架势,刷刷两镰刀下去,手里就攥满了沉甸甸的稻穗。四面八方收割的稻谷,压弯了一个个强壮汉子肩上的扁担、压弯了上坡下坎“嘿咗”的号子声。

打场是庄屋最隆重的节日。夜幕降临,满天的星光、竹竿上的马灯、梁上的电灯把暗黑撕成一束束丝带,把晒坝装点得灯火辉煌。劳累了一天的汉子们叼着叶子烟,女人围着帕子或戴着草帽,把稻把子抖散、均匀地铺满晒坝。几头老牛,拖着石磙,围着自己的“领地”,不知疲倦地画着一个个圆圈,木磙架咿咿呀呀地唱着古老的歌谣。翻场的木叉在美丽的弧线中扬撒出迷人的稻香。木齿耙、木刮板、竹扫帚拖出一条条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沟壑,在庄屋里垒起一堆堆“金山”,为晒坝镀上一层层厚厚的金色。我和小伙伴们在稻草堆里捉迷藏、打滚、翻筋斗,玩儿得比什么时候都开心。

记得有一天晚上,等到打场、翻场、出场等程序走完,已近午夜,小伙伴早各自回家了,我却藏在稻草堆里睡着了。父母累得筋疲力尽,回家倒头就睡,等到第二天早上起床才发现把我丢在稻草堆里了。母亲急火火地跑到庄屋的稻草堆里又喊又刨,才把我从春秋大梦里拉了出来。

打场间隙,母亲和众多妇女一样,用竹签或镰刀把散落在晒坝边、草丛里的谷粒扒拉出来,小心翼翼用手帕包好带回家贴补肠胃。作为领导的父亲大声武气地朝她们训吼几声,又急急忙忙转身忙其他的事去了。

随着几场偏东雨,庄屋的旮旯角落、晒坝的缝隙里、边上的泥土里冒出的密密麻麻的谷芽苗成了一些人追逐的对象,他们把它捡回家,洗净晾干,熬制成麻糖保存在谷仓里。小伙伴手里的麻糖让我馋得不知道流了多少口水,有一次保爷给了我一块沾满玉米面的麻糖,我吃了一半,另一半放在衣服口袋里舍不得吃,结果第二天全化了粘在兜里,怎么弄都弄不干净,母亲洗衣服时把我数落了半天。那块麻糖让我记了一辈子,也甜蜜了一辈子。

保管是庄屋最亲近的人。老家生产队的保管一直是郝大爷,守候了庄屋数十载。为了防止偷盗,生产队专门请木匠制作了灰斗。一个四四方方的木盒子,加上一个提握的木柄,盒底钻上小孔,排列成固定的字样,再铺上棕毛、装满石灰就成了常用的灰斗。每到收割的季节,郝大爷就提着灰斗在庄屋到处转悠,看到谷堆、谷把子,甚至是稻草堆,都会毫不犹豫地杵了又杵,在上面留下耀眼的“六队”白色印记,向所有人宣示着他的权威和集体对这些东西的所有权。

分谷子是庄屋最闪亮、最高光的时刻。在交完公粮后,分粮的日子就越来越近了。乡亲们终于盼来了分谷子的日子,人们拖儿带女,背着口袋、挑着箩篼,早早来到庄屋大门前抢排轮子,翘首期待着父亲“分粮啰”的吆喝声。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保管打开了庄屋的大门,在“领导班子”共同验证了“六队”印记完好无损后,会计喊出了各家各户应分的数量、出纳报出了大秤称出的斤两,从撮箕里倾泻出的稻谷“瀑布”激荡出欢声笑语,涌进了人们牵开的口袋里、敞开的箩篼中,涌进了家家户户的仓柜里、锅碗中,让日子流淌成细水长流的小河。

1981年,土地下放到户,庄屋连同晒坝被处置给了农户,消失在时代的尘埃深处。而那些闪亮的碎片,却在几代人的记忆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作者简介:陈春明,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涪陵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有小说、散文、诗歌、时评等作品发表于各级报刊和网络媒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缙云丨陈春明:庄屋

编辑:朱阳夏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2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湖北孝南朱湖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仅此一家
...1+N”综合整治模式,全域推进朱湖7.53万亩国土整治、19个生产队拆迁集并,推动小田变大田、荒地变耕地、分散的村湾复垦成良田,低效田变高产田,放大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应。
2024-01-05 09:48:00
缙云丨张从辉:难忘那碗羊肉味儿
...却让全家人吃得有滋有味。那个时候我们家虽然穷,但在生产队并不是最穷的,因为我父亲是民办教师,每天除了能评上全劳力工分外,每月还有十多元补助。母亲更不必说,是生产队唯一一个像男
2023-11-21 06:52:00
朱湖农场推进糯稻生产高产高效
...。稻场上,正在将稻谷装袋的朱湖办事处塘口社区协和二生产队高明高兴地说:“党的惠农政策好,今年我家30亩糯稻又获大丰收哩!”“朱湖糯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米质晶莹、淀粉
2023-10-26 07:35:00
缙云丨阿蓬英子:书痴张老先生
...1961年,遇到灾荒,高中停办,他被迫辍学回家当农民兼生产队会计。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还经常被邀请去为人唱孝歌。根据亡人和孝家的情况,现场编唱顺口溜,把《三国演义》《水浒
2024-12-01 06:52:00
缙云丨陈朝权:老屋记忆
...在农村合作社时期,集体劳动都是统一开工,统一收工,生产队记工员每天按时在保管室附近吹出工号和收工号。保管室前有一块由集体修建的大石坝,用于集体晒稻谷、苞谷、麦子、高粱、豌豆、
2025-04-21 06:44:00
缙云丨任小蓉:溪口码头思故人
...竹村的王姓姑娘很喜欢这位文弱的陶先生。艰苦的年代,生产队分一点嫩胡豆米,煮熟了放在咸菜坛子,新麦磨成面用箩筛筛成的细面粉,这些都是等着周六陶先生回来才吃的;家门前有条小溪,下
2023-12-20 06:44:00
缙云丨胡绪华:去古佛山找回自己
去古佛山找回自己文/胡绪华写下这个标题,必然和其他同行者,有不尽相同的关注点。我关注的不是那山,不是那水,不是那佛,实是自己徘徊已久的内心,有点不堪的心灵。古佛山,初听此名,会作
2024-03-09 07:04:00
缙云丨何龙飞:三代人的“读书事”
...婆去世早,父亲可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积极投入到生产队里的集体劳动中挣工分,维持生计。劳动之余,父亲喜欢看《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薛刚反唐》《薛丁山征西》《三侠五
2024-04-23 06:42:00
缙云丨陈春明:童年走人户的那些糗事
童年走人户的那些糗事文/陈春明“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走人户,不但是乡风民俗的千年传承,更是亲情、友情、乡情绽放的多彩烟火。在我的家乡,除了红白喜事邀约四方宾朋集聚闹热外,每
2024-04-18 06:4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
潍坊廉政文化的精神回响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王玉龙)一出名为《枝叶关情·郑板桥》的话剧在北京发布,将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清风傲骨,再次推至当代观众面前
2025-11-04 14:30:00
送别!福州走出的学界泰斗走了!她的家族竟然这么不一般
闽江呜咽,榕叶含悲。我国海军舰船应用化学领域泰斗、“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萨本茂同志,于2025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
2025-11-04 16:1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鱼台县的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园内孝贤阁耸立其中,孝贤阁共四个门。在正门(即西门)孝行天下的匾额下中联为
2025-11-04 17:39: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少陵台。少陵台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公元742~756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2025-11-04 17:43:00
武当山老君洞:一部藏于山林的千年道教石刻史书
在武当山,除了金顶的辉煌和南岩的险峻,还隐藏着一个连许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的千年秘境。它藏于景区琼台公路旁的密林深处,没有拥挤的人潮
2025-11-04 18:06:00
“捐给博物馆全社会都能看到才有意义”“捐赠达人”再出手 西安八办入藏一批珍贵证章文物史料
11月4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办了“证章捐赠仪式”。陕西省戒毒管理局的李轩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
2025-11-04 18:42:00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
1日,市文旅局发布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太原主题旅游线路,邀请游客循着“悟空”足迹,漫步晋阳山水,品味市井烟火,触摸非遗匠心
2025-11-01 18:23:00
何以中国|邂逅千年荆风楚韵 ,古城中开启文化奇幻之旅
大皖新闻讯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座承载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2025-10-31 09:29:00
首都博物馆上新 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隶书源流”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10月30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采取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和面向会员定向邀请两种方式征稿
2025-10-31 1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