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修复后的向东厝成为了澳头的公共文化空间。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邵凌丰 通讯员 李佳芸 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这座澳头范围内唯一坐西朝东的古厝,被本地居民称作“向东厝”。自清光绪年间建起至今,倏忽百余年。但凡晴天的清晨,朝阳徐徐升起,将晨光渐次铺满古厝的石阶、木门、红砖与飞檐。
时光流转,门口的人群熙来攘往,古厝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悬在大门上方的“蒋氏小宗”牌匾变得斑驳陈旧;后来,古厝的外围墙挂上了“翔安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再后来,这里成为了澳头的村史馆;而就在前几天,6月10日,这里又加挂了一块“南音戏曲社”的牌子……
从破败的宗祠,到修复后从村史馆演变为公共文化空间,向东厝一头连着社区的历史,另一头伸向居民的未来——它始终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涌动着蓬勃的生机。
古厝之“新”
修旧如旧 记录村庄历史
向东厝曾经破败——在2014年被修复之前,门口院子的条石缝里长满了杂草,大门上的老漆干裂翘起。重整后的古厝,修旧如旧,既保留了原有的砖石木结构,又将古厝门前临着湖的一块空间也纳入其中。
修葺好的古厝,如果只是静置,还将归于破败。翔安区希望将它打造成记录与展示澳头这座古村庄历史的载体。2017年古厝被改建为“澳头村史馆”,馆内主要陈列古渡码头打捞起的宋代瓷片等文物,也展出与村史相关的作品。
踏入古厝的正厅中堂,映入眼帘的是由艺术家伊玄创作的“澳头古今人文十二景观”。这一景一画12条屏的水墨艺术作品,与墙上的“澳头渔港古风貌图”彩绘画屏相映成趣,“水墨丹青绘村史”生动呈现了澳头的历史。
古厝以打捞本地历史的方式,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也成为了艺术化的侨乡文化景观——澳头村史馆荣获2017年厦门文化产业年度风云榜“年度创意空间”大奖;而从2017年至今,向东厝迎来了超20万人次到访与参观。
古厝之“生”
活化利用 融入居民日常
从高处俯瞰,古厝是周边建筑里最低矮的那一幢。尽管被周围两三层高的建筑包围,但这里总有来往的人群,是最热闹的焦点。在村史馆馆长李俐看来,修复后的古厝还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更多的元素,才能更好地以生活化的姿态,“生”在居民的身边。
从2017年到2024年,七年时间里,古厝里有些事是一直在坚持的:除了不定期举办展览,还在周末举办国学读书交流会;此外,除了金缮技艺和簪花,前两天刚刚入驻古厝的省级非遗南音代表性传承人卓圣翔,每周末还将在古厝的“南音戏曲社”里,为居民游客献上历史悠久的南音曲。
最近,古厝门口的临水平台上更是热闹非凡——端午期间,金海街道组织的“端午游侨乡”幸福好市在澳头开市,摊位前人头攒动,居民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也会走进古厝,感受澳头的历史与现在。
“古厝实际上成了澳头的公共文化空间,大家可以在这里共同感受历史,也增进彼此交流。”金海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让文物“生动”起来、“生活”起来,才能让文物融入日常,更为绵长地持续“生存”下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5 1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