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位于城内社的两岸大学生乡建乡创实训实践基地。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应洁)锣鼓喧天,张灯结彩——这两天,位于集美区后溪镇城内社的霞城城隍庙分外热闹。6月18日正值农历五月十三,是一年一度的城隍爷“神诞日”,每年这个时候,霞城城隍庙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海峡两岸乡亲和游客纷至沓来。
两岸城隍庙“缘”是一家
城内社古称霞城,这里不仅是全国文明村、福建省传统村落,更是闽台交流的重要地标。资料记载,霞城城隍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道光元年(1821年),同安人陈金绒奉请霞城城隍庙城隍金身渡台,并于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庙,霞城城隍庙因此成为台湾诸多城隍庙的“祖庙”。
“台北的城隍庙为什么叫霞海城隍庙?就是为了纪念故乡的霞城城隍庙,古霞城有个城门叫‘临海门’,因此台北的城隍庙就各取一个字,叫作霞海城隍庙。”集美区政协文史顾问、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区霞城城隍文化保护中心成员王坚峰说 。据介绍,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分别是城隍爷的“神诞日”和城隍庙的“祈安日”,每逢这些重要节点,台湾分庙都会派人来到祖庙走访、交流。
“两岸恢复民间交往以后,祖庙跟台湾分庙的交流互动逐渐热络了起来,台湾的阵头表演、七星步等慢慢回传到大陆,反过来丰富了祖庙的城隍文化。” 王坚峰介绍。2022年,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庙会习俗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青创业“乡”约城内
在来来往往中,两岸同胞越走越亲。以共同的文化为纽带,许多台湾青年跨越海峡、慕名而来,在城内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在距离霞城城隍庙不远,台青王圣棻主理的餐厅“野行”就坐落于城内的古厝之中。这处古厝本是一处荒废多年的民居,在台青们的改造、重修之下,废弃的古厝变身为古朴又不失小清新的两岸融合料理和轻食餐厅,现在成了颇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店。
“这里的村民非常热情,经常用闽南话叫我们去泡茶、聊天,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还和邻居一起包粽子。”王圣棻说,他从小就很喜欢乡村的生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走到乡村,发现乡村的美。”
“阿嬷对我讲,往海的那边去,有座城隍庙,我的根在那里。清晨有犬吠,饭香飘千里……”同样扎根在城内的台青、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负责人吴炳璋和小伙伴们创作的《城内之歌》,唱出了两岸融合的心声。
“我来自台南,在乡村长大,来到厦门后,在城内认识了很多朋友,决定在这里扎根。”吴炳璋认为,围绕乡村振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开发两岸的城隍文化IP、活化利用当地的闽南古厝、开展两岸研学等。据介绍,目前已经有20多个台青的创业项目落户在城内,他们以城内社为实践基地,带领两岸青年走进乡村,开展文旅融合、空间改造等活动,进行投资创业。他们还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向两岸年轻人传播城内社的风俗、村史和美食。在吴炳璋看来,福建、厦门有很好的对台政策,“台青想要来这里创业,都可以找我们,我们基地就是一个大平台,可以为台青找资源、找项目。”
开门“乡”见,打开乡村振兴的大门,也打开两岸乡亲的“心门”。面向未来,吴炳璋也有更大的愿景。“我们想通过这个基地,探索两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和品牌,把城内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点,让大家可学、可看、可复制。” 他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0 12: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