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孔慧贤 王彤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摘要: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教育载体,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志愿服务队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以及其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调研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为高校志愿服务队建设提出建议,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 大学生 思想教育 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正成为我国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已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文主要探讨高校志愿服务队建设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
一、高校志愿服务队的发展现状
当前,高校志愿服务队的发展逐渐完善,其规模、活动内容和影响力都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随着高校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增加,更多的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队的规模逐渐扩大。为满足不同类型的服务需求,志愿服务团队的专业化和多样化也在逐步提升。比如一些高校设立了教育、环保、医疗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以便能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帮助。
高校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扶老携幼、社区环保、农村教育等,这使得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适合的项目参与。此外,一些志愿服务队还积极组织国际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了解世界,扩大视野。
近年来,高校志愿服务队被广泛认识和接受,其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成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现自我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高校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也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提升。许多社区、机构、政府部门都与高校志愿服务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
(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行动,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社会角色。通过自身参与解决问题,大学生会感受到他们对社会起到的积极作用,会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能够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在志愿服务队伍中,大学生需要与其他志愿者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或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大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相互配合,彼此支持,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团队的成果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得来的,这种集体荣誉感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提高协作能力。
(三)提升人文关怀和社会公益意识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会接触到贫困人士、孤寡老人、残障儿童等群体,在与这些群体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困境和需求,这些经历让大学生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对不同群体的共情能力。
三、当前高校志愿服务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一)推进队伍规范化建设
部分高校志愿服务队伍存在管理、制度与沟通问题。组织架构较为模糊,缺乏清晰的管理体系,导致志愿者分工混乱,影响活动开展;招募、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不够健全,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信息传递渠道不够通畅,志愿者较难及时掌握活动安排与任务要求,执行效果不佳。
为此,需推进队伍规范化建设。明确组织架构与人员职责,保障活动有序开展;完善制度框架,为志愿者提供明确的行为准则;搭建高效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提升志愿服务效能。
(二)加强专业培训体系建设
高校志愿者培训不足,制约志愿服务质量与个人发展。在开展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可能因培训不足,志愿者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导致志愿服务质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对此,高校应加强专业培训体系建设。一方面,构建系统培训机制,制定涵盖沟通技巧、应急处理、社会工作理论等内容的课程计划;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从业者举办讲座与工作坊,通过分享实践经验,助力志愿者深入了解服务对象与社会实际,提升服务能力。
(三)丰富志愿活动内容
高校志愿活动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的问题,难以契合社会需求。一些高校志愿活动局限于义教支教、环保清洁等传统形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多元化需求。部分队伍对社会需求调研不足,缺乏创新意识,活动缺乏吸引力。
为此,需从多方面丰富志愿活动内容:加强社会需求调研,通过多方合作精准把握需求;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成员提出新方案;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多元合作;提供专业培训指导,提升队员组织与创新能力,推动志愿活动多样化发展。
(四)拓展宣传渠道,加强校外合作
当前,高校志愿队存在宣传不足、社会认知度不高的问题,制约队伍发展。当前,一些高校志愿服务宣传手段局限于校内,渠道单一宣传不足,导致招募与留存困难,队伍吸引力下降,此外,志愿队成员宣传策划与执行能力也存在一定欠缺,导致志愿活动的社会认知度不高,难以获得社会各界的充分支持。
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拓展宣传渠道,善用社交媒体、线下活动等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的合作;制定系统宣传计划,明确受众与内容,强化成员培训;主动与校内外媒体合作,争取更多曝光;发挥口碑效应,鼓励队员以优质服务赢得认可,扩大社会影响力。
(五)构建多元激励体系
部分高校志愿服务队激励机制不足,致使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激励手段单一,难以契合志愿者多元需求;另一方面,对志愿者表现反馈滞后,缺乏及时认可。
对此,可从四方面改进:优化激励措施,构建多元激励体系,根据服务情况设置差异化奖励,涵盖物质奖励、荣誉认证与技能培训;构建即时反馈机制,通过评估、表彰等方式肯定志愿者的劳动成果;搭建高效沟通的渠道,以会议、问卷等形式收集意见;培育发展特色志愿文化,通过团队活动与经验分享,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与凝聚力,激发服务热情。
四、高校志愿服务队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明确高校志愿服务队对高校思想教育的促进作用
1.加强理论学习
高校应当加强对志愿服务队伍成员的思想教育理论学习,引导他们深入理解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会、读书分享等活动,提升志愿者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领悟。
2.设计创新的教育活动
高校可设计丰富多样、具有思想性和感染力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志愿者参与并积极投入其中。通过志愿服务,引导志愿者进行思想深化、道德品质培养等,提高思想教育效果。
3.加强专业化培训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队成员的培训机制,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使成员了解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服务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成员与服务对象有效沟通、组织活动、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4.加强评估与反馈
建立志愿服务队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通过正面鼓励和负面警示,以激励志愿者积极参与服务、提升服务质量,通过考核评估发现志愿者的优点和潜力,给予肯定和奖励,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志愿者不断成长。
(二)拓宽志愿服务内容,精心组织志愿活动,将思想教育有效融入其中
在拓宽志愿服务内容上,既要拓宽服务领域,突破社区、学校等传统范围,将志愿服务延伸至农村、贫困地区,聚焦残疾人、老年人、孤儿等特殊群体,满足其实际需求,为志愿者提供更广阔的参与空间;同时要丰富服务项目类型,开展环境保护、健康咨询、法律援助等多元活动,契合社会多维度需求。
组织志愿活动时,要注重策划与管理。需精准把握目标群体需求,确保活动有的放矢;强化志愿者培训指导,提升其专业服务能力;完善队伍管理机制,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保障活动长效开展。
将思想教育融入志愿服务是关键。可通过举办讲座、讨论会,向志愿者传递思想教育知识,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还可设计社区文化节、公益演讲比赛等特色活动,引导志愿者投身社会实践,在服务中感悟成长,切实提升思想素质。
(三)加强志愿服务技能和知识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1.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性
志愿服务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包括教育、医疗、社区发展等。志愿者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并为受助对象提供有效的帮助。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志愿者可以学习到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志愿服务的需要。
2.提高服务能力
志愿者在参与服务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与社会各界进行互动和合作。通过培训,志愿者可以学习到有效的沟通技巧、团队合作方法等,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更好地与受助对象进行交流和合作。
3.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培训,志愿者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增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使命。这种培训不仅能提升志愿者的个人素质,也能提高思想教育效果,以更高的社会责任感来投身志愿服务工作。
(四)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拓展服务领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1.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应该根据当地社会的需求和问题进行精准定位。社会的需求和问题是多元而复杂的,志愿者应该通过调研和了解社区的实际情况,明确社会所需,找准志愿服务的切入点。可以通过与各级政府、社区组织和相关专业机构合作,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文化活动、教育支持等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以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应该拓展服务领域,全面满足社会的需求。志愿服务涉及多个领域,如教育、健康、灾害救援等。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例如,在教育领域,可以开展面向留守儿童的辅导班、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在健康领域,可以组织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在帮扶济困领域,可以积极参与农村发展项目,提供技术支援和产业培训等。志愿者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专长,选择适合的服务领域。
3.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内容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效果。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志愿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方式开展线上志愿服务,实现志愿服务全方位覆盖和更高效的组织管理。通过创新科技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可以提高志愿服务的影响力,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五、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高校志愿服务队建设,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提高高校志愿服务质量的同时,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万奇,陶光均.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路径探究[J].社会科学家,2022(12):147-153.
[2]张敏.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问题与路径——基于东莞理工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经验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12):29-31.
[3]陈青.海南大学共青团开展“百千万”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打造校地互培共育第二课堂[J].今日海南,2023,(07):61-62.
项目信息:
本文系202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校级科研专项项目“高校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项目编号:25-02ZFDY)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20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