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青年报
推进大思政课全面建设市人大代表建言——
要有大课堂大教室,也要有大教材大先生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的全面建设”,写入今年的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两会现场,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接受青年报专访时说,大思政课要有大课堂、大教室,也要有大教材、大先生。
“大思政课善用之,是我们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通过大思政课的教育,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第一课堂所学到的学理道理哲理原理,从而更加坚定知识报国为民服务的情怀和志向。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密切结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我们更加感受到,这一代青年人确实是可以成长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强国一代’。”焦扬说。
青年报记者刘昕璐摄影报道
善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推进大思政课的全面建设,在焦扬看来,要有大课堂、大教室,也要有大教材、大先生。
“善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就要充分把文化资源激活起来。”焦扬介绍,复旦通过深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育人场域,让学校红色文化空间成为“教室”,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教材”,让感人的先烈先贤成为“教师”,引导师生把弘扬“精神之源”与传承“信仰之源”联系起来,着力建好“大思政课”。
其间,创新场域不断打造。2018年5月,学校以“信仰之源”为主题辟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到了建党百年之际,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修缮一新。焦扬说,这是复旦致敬先贤大师、传承红色基因和大学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三个场馆交相辉映,将信仰、爱国、科学融为一体,并构成了“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
寸土寸金的邯郸路校区里,还设立了上海市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实践基地,这是12个新时代上海基层党建创新实践基地中唯一的高校基地。此外,宣言广场、烈士纪念广场和烈士纪念雕塑,都是校园里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承载区”。
在同学们每天出入的书院、楼宇空间里,同样可以创设广阔的育人场景。如今,在学生宿舍楼内,用好门厅门廊,设立党史学习教育园地,整理挖掘各院系各学科红色资源,利用走廊或活动室、会议室空间,打造“一院一展”,不断繁茂着学校红色基因根系。
推动拍摄电影《望道》,同学自发编排演出校园原创大师剧《陈望道》,包括一系列出版画传、文存等,都是以一系列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美育建设,让红色基因植根更深。焦扬介绍,学校还打造了“望道大讲堂”品牌,邀请“七一勋章”获得者等党员先锋模范与师生面对面交流,组织“光华论坛”线上特辑,以名家讲座激发广大师生在追梦圆梦中砥砺强国之志。
在社会大课堂孵化学生项目
“善用社会大课堂,建强实践育人大平台”,焦扬看来,这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在实践育人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近五年来,学校开展的“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社会实践活动中,超过10.1万名学生参与其中,在“美丽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党史学习教育和建党百年”“新时代新征程”等主题里,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祖国的变化,用自己的耳朵倾听民众的声音,用自己的脚去丈量祖国山河,在身体力行中将青春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就在不久前,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接续奋斗24年支教事迹为背景的主题原创话剧《西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北堂上演。407位复旦青年24年接力书写“山海情”,以青年之眼见证西部大地日新月异的变迁,用行动谱写希望的赞歌。台下,焦扬和师生一同观看,“久久为功”带来的成长和收获,让人心潮澎湃。
让她感动又欣慰的是,回望这些年,孵化出的多个学生实践品牌IP项目已是“串珠成链”。除了持续24年的研究生支教团,复旦大学的博士生讲师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全都是接力奋斗了20年或以上的学生实践大“IP”,他们在实践中服务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和西部教育、医疗事业,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虽然成立时间还不算长,目前已有79名队员,覆盖15个不同学科背景专业院系,建立2个功能党支部,累计服务各界参观者近10万人次。
“我们应该持续打造场景式感受、氛围式浸润、亲身参与式的大思政课,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理想信念、先进思想的教育和启迪,从而更加坚定知识报国为民服务的情怀和志向。”焦扬说道。
■08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的全面建设”,写入今年的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两会现场,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接受青年报专访时说,大思政课要有大课堂、大教室,也要有大教材、大先生。
“大思政课善用之,是我们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通过大思政课的教育,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第一课堂所学到的学理道理哲理原理,从而更加坚定知识报国为民服务的情怀和志向。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密切结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我们更加感受到,这一代青年人确实是可以成长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强国一代’。”焦扬说。
青年报记者刘昕璐摄影报道
善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推进大思政课的全面建设,在焦扬看来,要有大课堂、大教室,也要有大教材、大先生。
“善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就要充分把文化资源激活起来。”焦扬介绍,复旦通过深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育人场域,让学校红色文化空间成为“教室”,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教材”,让感人的先烈先贤成为“教师”,引导师生把弘扬“精神之源”与传承“信仰之源”联系起来,着力建好“大思政课”。
其间,创新场域不断打造。2018年5月,学校以“信仰之源”为主题辟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到了建党百年之际,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修缮一新。焦扬说,这是复旦致敬先贤大师、传承红色基因和大学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三个场馆交相辉映,将信仰、爱国、科学融为一体,并构成了“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
寸土寸金的邯郸路校区里,还设立了上海市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实践基地,这是12个新时代上海基层党建创新实践基地中唯一的高校基地。此外,宣言广场、烈士纪念广场和烈士纪念雕塑,都是校园里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承载区”。
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虽然成立时间还不算长,目前已有79名队员,覆盖15个不同学科背景专业院系,建立2个功能党支部,累计服务各界参观者近10万人次。
“我们应该持续打造场景式感受、氛围式浸润、亲身参与式的大思政课,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理想信念、先进思想的教育和启迪,从而更加坚定知识报国为民服务的情怀和志向。”焦扬说道。
■08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5 08: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