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楔子:天下何物最相思,魂牵梦萦东坡肉!一碗晶莹甜香的红烧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成为下饭菜中的霸主……红烧肉是一道家喻户晓、人人会做的家常菜,做法简单、用料简易,绝对算不上山珍海味。但它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和极高的上桌率,谁的心里,没有藏着一碗妈妈亲手烹制的红烧肉呢?谁的眼前,没有飘起过带着红烧肉甜香的水汽呢?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红烧肉红烧肉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沉淀。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采摘狩猎,艰苦求生,到部落诞生、国家初立、诸强征伐、王旗变换!它默默陪伴着人类文明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红烧肉的诞生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战争史,更是一部筚路蓝缕、开天辟地的农业史。一碗红烧肉,蕴含着人类征服自然、刀耕火种、春种秋收的农业密码!今天,就让我们从一碗红烧肉,回溯和理清6000年的华夏农业脉络吧!一、大国农业: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渐行渐远红烧肉的主角是猪。人类养猪的历史,和人类的文明一样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相关的实物证据。下图是河姆渡文化出土的陶猪和猪纹陶钵,栩栩如生,憨态可掬!它证明,人类和猪已经形成了“相当密切的关系”,猪作为家畜已经“深入渗透了人们的生活”。家之象形,不就是上面一个屋顶,下面一头猪吗?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河姆渡陶猪人类养猪,是在狩猎技术进步之后才会出现的。当人类利用工具的水平得到提升、群体合作更加默契时,活捉动物或者其幼崽成为可能,这是人类驯养动物的开始。野猪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性情暴躁、攻击力强,而且皮粗肉糙,农村老话儿说:一猪二熊三老虎!可见野猪战斗力之强悍!事实上,尽管人类用了7000年的时间来驯养家猪,但是野猪在自然界并未消失,一些山区屡屡有野猪破坏庄稼、攻击人类的事例。那么,如何让这样一只“攻击性”极强的“猛兽”变成温顺的“食物”呢?河姆渡人研究出了一个天才的办法:阉割!《礼记》:“豕曰刚鬣,豚日腯肥”。“豕”就是没有阉割过的猪,光从字面上看就野性蓬勃。猪阉割过之后,性情温驯、极易饲养,很快就成为被人类圈养的六畜之一。《周礼·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六畜:马、牛、羊、鸡、犬、豕。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猪纹陶钵六畜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而在人类文明史上,它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农耕技术的进步,大量农田被开垦出来、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极大的提升,牲畜的养殖开始走向规模化的道路,六畜由于形态、功能和最终产品的不同,开始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化。马、牛、羊属于食草动物,尤其是马,需要大量的草料和宽阔的牧场以及清洁的水源。而畜养大批牛、马、羊的部落,必然会寻找更适合发展自身农业特色的地域。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古代野马的生活环境,当然也是那种有大量草料、地势宽阔的地形。但是无论如何,农业水平的提高,让“专业的牲畜业”得以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风俗习惯、社会形态、政治架构、思想观念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由此产生的碰撞和冲突,在争夺资源、国土、人口和农产品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两个文明数千年不绝的战争,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游牧民族当然,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而残酷的!而且两个文明并没有天然的壁垒鸿沟,他们既有碰撞、也有融合,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在战争的过程中也深刻地改变了对方,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模式。事实上,历经无数次民族迁移与大型战争,两个文明在分道扬镳之后,最终又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水乳交融、不分彼此,它们共同的文明核心,依旧是七千年前闪耀着的文明烛火。华夏文明的主体是农耕文明,当我们试图回望它的发展脉络时才发现,原来猪早已经与中国的农业密不可分,而猪在六畜中的定位也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我们来分析一下封建王朝时代六畜的定位:马,游牧民族的主要牲畜,广泛应用于交通、军事、战争、负重;牛,耕作;羊,肉食、纺织;鸡,产蛋、打鸣、肉食;狗,警戒、狩猎、宠物、肉食。此五畜,各有其用,猪有什么用?人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提供肉食。如果从营养学、畜牧学的角度来看,猪是理想的肉食来源:性格温驯,便于圈养;繁殖力强,两年产仔三到四次,每次可达十头;肉质细腻,没有牛羊肉的膻味;生长快,一年即可出栏;杂食性,瓜菜皆可喂食。因为猪的这些优点,所以猪肉成为如今人们最主要的肉食来源。但是,这是现代,在古代,有这么多优点的猪,却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吃得多!在所有牲畜中,猪是饲料转化比最高的,但猪的“饭量”实在是太大了,这跟人类养猪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尽管猪肉很好吃,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猪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肥料。下图是汉代的猪圈陶俑,上面那个小房子是什么?是厕所!人和猪的粪便,主要是用于积肥。这种厕所和猪圈修筑在一起的格局,在很多的地方的农村依然存在。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猪圈与厕所合一的建筑封建王朝时期的农耕,主要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家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的模式。在没有化学技术的时代,作物全部要靠粪肥来增产。猪能够成为“生物造肥机器”,是因为它独特的生理特点:猪的粪量特别大,可以提供极为充足的粪肥,农村猪圈铲粪可是个力气活啊!猪粪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微量元素,是天然的有机肥;猪粪的养分释放慢,适宜深耕的基肥;《汜胜之书》:“无蚕矢,以溷中熟粪之亦善”。更为奇妙的是,猪的生长周期是与农时高度契合的!冬小麦肥力需求小,而刚刚产出的猪幼仔产粪量也较少,到了禾苗生长旺季,猪粪量大增。到了禾苗生长旺季,瓜果蔬菜等猪饲料来源也极为充沛。一头猪的粪便可以增产粮食200斤以上。显然,猪作为肥料来源比当作肉食更为合算,而羊、鸡、鱼等提供肉食更合算。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王朝,确切地说,是明代以前,猪的的主要功能就是造粪!从猪的养殖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农业模式,始终是规模较小的家庭模式。农业的产出,主要是粮食的产出,始终是决定人口数量的关键因素。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耕作图而人口数量又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所以古代帝王对于开疆拓土如此热衷,就是为了占有更多的土地。五千年的国战征伐,五千年的刀兵血火,无数的阴谋算计、皇图霸业,终究要着落在“土地”之止。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华夏农耕文明的版图,就会发现土地与人口的奇妙关系:胡焕庸线——这条线就是农业与牧业的生态分界线。封建王朝五千年的历史,核心版图始终是以中原为中心、以土地承载能力为边界的有效统治区。在胡焕庸线之外,可以实现占领与控制,却始终无法实现如核心生态区那样的人口密度。原因很简单:西北的生态承载能力限制了人口的增长。同样的原因,中原核心区域的承载能力同样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一乱一治、治而再乱的封建王朝的生死循环!土地既为人类提供了发展文明的土壤,又限制着人类文明的升级进步——如果科技文明没有实现质的提升,单位人员密度始终无法上升。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战争在一个产出相对固定的生态圈内,封建王朝的实力是有上限,不可能无限制膨胀和发展,任你是秦皇汉武、一代天骄,最终所能够直接控制、传承万代的基业,那就那么大一点地方。土地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繁衍生息的华夏诸族,更是形成了多姿多彩、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从“商鞅变法”开始,无论是承自秦汉的均田制、租调制度,还是王安石头的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再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叫法如何,无论是针对当时具体的经济模式作了多少调整,它们的内核是不变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农业产出。事实上,中国实行了数千年的农业税,也只有粮食产量有了极大提升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取消。并且,只有粮食有了“剩余”,也才有了大规模养猪的可能性。一部养猪史,实际上是人类农业不断进化的历史,也只有在化学工业能够合成化肥时,猪才真正地实现了由提供肉食的功能性转变。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人类养猪的壁画二、口腹之欲:农耕文明科技树的开枝散叶事情要从从一个叫王玄策的人讲起。公元642年,唐太宗派王玄策出使摩揭陀帝国。恰逢其国政变,新国王阿罗顺派兵伏击使团,王玄策逃跑后,找吐蕃和尼泊尔借兵共计八千!一口气灭了摩揭陀帝国,将阿罗那顺活捉带回长安!初唐名将如云,故王玄策事迹不显,然以一人之力灭一国,堪称神勇!那么,唐太完派王玄策去干什么?学制糖!没错,就是红烧肉必不可少的原料:糖!要做一碗红烧肉,仅仅有猪肉是远远不够的。其中两味关键的辅料,糖和黄酒。人类吃糖的历史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人类发现,植物的果实、蜂蜜这种甜蜜的味道,能让人产生愉快感。而且糖的热量极高,在食物极其匮乏的原始时代是保持体力提供热量的好东西。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人类由自然获取到人工制取糖,最早可以溯源到商朝。在《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之句,《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诗经》中的饴,是淀粉糖,是用米和麦芽糖化后熬煮而成;《楚辞》中的则是指蔗糖了!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华夏就开始了制作蔗糖的历史。既然糖能提供极高的热量,而且让人愉悦,为何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首先是气候的限制,制糖的主要植物是甘蔗,甘蔗只能生长在东南部,此外,封建小农经济的粮食产量低,不可能将大量粮食用于制糖。所以糖在当时是一种权贵才能享受的奢侈品。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糖的产量,所以又碰到了农耕文明的“短板”。农耕文明固然比游牧文明产出要高、而且更稳定,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然而,当人口大幅度增长时,又形成了极其严重的人口压力,粮食危机再次来临。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古代制糖工艺原理和器具所以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封建王朝的稳定性,取决于土地的承载能力,在小农经济时代这种承载能力是相当脆弱的。权贵阶层无所不用其极的土地兼并,或者是气候变化、洪水、蝗灾、疫病,都会导致战乱、流民,甚至是改朝换代!直到达到新的平衡!然而,糖总是要吃的,尤其是对权贵阶层而言,如果仅仅是制糖,只要控制好规模,还不至于对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但人的贪欲是无限的,尤其是口腹之欲。除了糖,人类还喜欢酒。人类喝酒的历史,比人类的文明还要早,人类第一次品尝到酒的美味,很可能是猿猴贮存了大量的鲜果发酵之后的甜香,勾引了人类的味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考古人员在陕西省临潼白家村的新石器早期遗址中,发现了八千多年前的酿酒工具滤缸,证明我国的酿酒技术至少在八千年前就已经比较成熟了。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古代酿酒工艺酒从出现开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增添新的文化内涵,李白斗酒诗百篇、牧童遥指杏花村、太祖杯酒释兵权、村牧夜泊近酒家。酒中有诗家的豪迈,有旅人的忧愁,有战将的壮烈,有隐居的闲散,有权力的黑暗,有算计的无耻。酒文化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怒哀乐、婚丧嫁娶、离别相聚,没有酒就少了三分味道。然而,封建王朝中,酒,尤其是美酒,仍然是少数人才能够享受的奢侈品。主要原因同样绕回了粮食。酒虽美味,酿酒却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早在夏商时,便有禁酒令。《孟子—离娄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尚书—无逸》:……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除了饮酒会使人耽于安乐、形骸放浪之外,主要还是粮食产量无法支撑起酿酒的大规模生产。由此可见,粮食在封建王朝的地位,是作为战略物资来进行管控的,它才是封建王朝统治的根基所在,所以历代君王才如此重视粮食安全。对于酿酒、制糖、养猪这样的大量消耗粮食的产业,是严格控制的!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古代制盐然后,我们会发现,一碗红烧肉除了猪肉、糖、酒外,还缺少了至关重要的盐!盐在饮食中是,绝对是无可替代的调味品,你可以不吃糖、不喝酒、不吃猪肉,但一定不能缺少了盐。而在漫长的封建王朝中,盐一直是由国家控制的重要物资。目的只有一个:收税!盐在人类文明中的历史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当人还没有进化为人时,盐就是不可或缺少物质。而制盐的工业方式早已经成熟,那么,为何古代对盐控制得那么紧呢?盐是生活必需品,家庭用量却不大,四口之家一日食盐可有半两?而以当时全国盐的产量,是能够满足调味、腌渍食品肉类等需求的。那么,为什么要对盐课以重税呢?因为小农经济下的农业税不足支撑起一个国家,不足以维持一个统治集团的行政成本,更无法维持封建王朝统治集团的奢华享受。以盐这种人人需要的调味品作为赋税的载体,是再理想不过了!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电视剧中的盐商所以,天下最富者莫过盐商。康熙年间财政收入达三千余万,而仅扬州一地的盐商收入已逾千万!在小农经济的时候,正是靠着盐聚敛起庞大的财富。事实上,盐、酒、糖等根植于小家经济的之上的农业分支产业,表面上来看是粮食生产问题,实际上却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的脉络的政治问题。西汉著编的《盐铁论》,对这个问题叙述得更为直接、也更为残酷!也就是说,早在汉朝甚至更早时,古人就已经破解了封建王朝的兴衰密码,却由于技术的限制,低水平的农业产出限制了一个王朝的实力上限。与农耕文明共生的游牧民族,同样受到这条规律的限制。自有国家的概念和形态以来,游牧民族偶尔会有强大的势力、国家出现,却始终无法持久!游牧民族固然性情彪悍、战斗力强,却始终有一个规模上限。五千年来华夏累计有八十三个王朝存在,但是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仅一个蒙元而已,立国不及百年即没,重新由农耕文明主宰华夏。事实上,如果广大西北地区有高效的农业产出,早就诞生一个超级大国了,不是中原势力扩张过去,就是游牧民族强大之后吞并中原!绝不可能共生共存!所以,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粮为农之本,农为国之本,即可!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古代游牧民族画像三、盛世闲人:大国气象的底气和包容从猪、粮、盐、糖、酒的产生、发展来看,华夏文明早在6000多年前就具备了吃上一碗红烧肉的所有要素,为何这个进程被推迟了6000年? 归根到底,产量规模、经济实力的限制,以及文化氛围的催生。由于猪这种生物的功能性定位,导致猪肉自古以来就是封建王朝的统治阶层才能够享用的“珍品”。《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尚书·洪范》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从历史记载来看,吃肉这种行为已经上升到“礼”的层面了。所谓的“礼”,实际上就是肉类产出少,所以用“礼制”赋予吃肉的“稀缺性”“神圣性”。若是猪羊满地走、牛马贱如土,何须以“礼”而“制”!太史公也不会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称:“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可见猪肉之珍贵!所以,你就能够理解汉武帝最初的名字为何叫刘彘了!而在楚汉争霸时,猪肉也彰显着存在感。《史记》: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扑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而啖之。楚霸王大宴诸侯,猪肉能够登上正席,可见其在上流社会食谱中的地位!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鸿门宴由于猪在农耕文明的功能定位导致了猪肉产量少、价格高。那么,除了猪肉之外,其余几样物品呢?于普通百姓,盐由于食用数量的原因不是限制,关键是糖和酒。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粮食短缺,在漫长的封建王朝的统治历程中,不可能提供大量的糖和黄酒,更不可能进入寻常百姓家!肉稀缺,糖酒不普及,红烧肉的诞生缺乏必要的试错条件!老百姓吃肉不是年节,就是家有喜事,谁会拿这样三样珍贵的东西去“胡作非为”呢?归根到底,还是农业社会的产出总量限制了红烧肉的诞生。实际上,观诸华夏五千年的烹饪史,任何一道美食都是在大量试错、不断试验、长期积累、持续改进的环境下出现的!当某东西极其珍贵、极其匮乏的时候,谁会去浪费食材辅料去研发新菜肴?吃饱就不错了!同时,制作红烧肉必不可少的生姜、八角、葱段、桂皮、花椒等作料,一直是奢侈品,这其中,固然有生产环境的限制,产量的限制,还有一个原因是有的调料华夏不是原产地,还在国外哪块土地上生长着呢!实际上,直到郑和下西洋之后,来自东南亚是胡椒等调料大量输入,才使奢侈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古代喜食羊肉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平民百姓固然没有研究红烧肉的条件,那么统治阶层就没有“研发”的条件吗?当然没有!有的是典籍对猪肉的“黑化”。《礼记·少仪》:“君子不食溷腴”。认为猪是脏的、蠢的,故不食!有的是祖宗之法,“御厨止用羊肉”“不登彘肉”。据说陕西美食“羊肉泡馍”就是宋太祖发明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哪怕是能做出绝世美味的大厨,能有动力去研究猪肉的作法吗?君不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上游皇室不屑吃,平民百姓吃不起,红烧肉再次“难产”。一直等到了宋朝,红烧肉产生的契机出现了。第一个契机:上流社会喜食羊肉,让猪肉价格“贱如土”,成为平民菜肴。第二个契机:宋朝的生产力有了极大提升,太平盛世导致社会财富积累到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步——老百姓有了购买力。第三个契机:糖、酒、调料的价格大幅度下调。宋吴自牧《梦梁录》:“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杭州“每日各铺悬挂成边猪,不下十余边。”“盖人烟稠密,食之者众故也。”第四个契机是宋朝的“宽仁之治”。没错,“红烧肉之父”、苏东坡出场了!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苏轼治杭州,西湖淤积葑草杂生,他发动民众刈草疏渠,平田筑堤,使西湖恢复了秀美风光,又为耕作带来了水利之便。民众感恩,赠以猪肉。他将猪肉用独特的烹饪方式制作成红烧肉。色泽红亮、口味浓郁、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的红烧肉,在历经了6000多年的漫长“跋涉”后,终于出现在世人面前!够写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清绝,又能吟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细腻与豪放兼备的东坡居士,也只有在大宋这样籍蕴风流、却又外患不断的朝代,才能出现。大宋是历史上的评价很矛盾,一方面有着富甲诸代的财富,另一方面却军事积弱富而不强。水火同天,内外交织煎熬!而苏轼被贬,根本原因是他与时任宰相王安石的政见恩怨,于是又一个历史性的巧合产生了: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依旧是农业,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是直接针对农业: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生产积极性、改造农田水利设施。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王安石变法而募役法、高易法、均输法,针对的是流通环节,根子上还是为了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基于小农经济下的商品流通的。而神宗力主变法,也是由于此时农业承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如若不变,天下必大变!图变求强,势所逼也!最终,因为与王安石的分歧争斗,苏轼一直远离权力中心,虽然治才才华无所施展,却给华夏文明留下了冠绝千古的诗词,也留下了美味绝伦的红烧肉,福耶?祸耶?天定之!围绕着“红烧肉”,历史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农业上!实际上,不仅仅是农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科技、天文、历法,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五千年的农业史。理清农业的发展历程,就基本理清了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逻辑和发展脉络!

从“东坡肉”溯源封建王朝的农业脉络

苏轼举杯邀明月此时,田间布谷声声,天空细雨飘飞,地头麦苗青青,又是一个极好的年景吧!结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仕途坎坷多舛的苏轼,却哀而不伤、孤而不寒,不仅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词,更留下了“东坡肉”的美味,人间最美烟火味,百年匆匆,能够名留青史,名传世间,足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9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苏轼的被贬之路与文学之巅
...定很会做美食。没错,好吃的他发明了一道美食,那就是东坡肉,在招待朋友时,就会做上这一盘东坡肉。后来,人们便称他为苏东坡了。不仅如此,他还敢吃别人不敢尝试吃的东西,比如河豚。吃
2023-10-21 07:19:00
读懂了苏东坡的龙井虾仁,就读懂了宋朝风韵
...,丰富的食材、旺盛的消费需求、市民化的城镇,实现了封建王朝史上少有的盛世,龙井虾仁、九转大肠等许多菜肴就是在这个时代出现的。明清时期出现的第五个节点,则是由于明清时候的盐政!
2024-04-29 15:30:00
...比较理想的优质油脂来源,但是养猪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封建王朝两千年的时光,粮食短缺一直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养猪,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养猪更多地是为了获得粪肥。这
2024-04-29 15:51:00
北宋斜杠公务员苏轼,用美食救赎悲凉的人生
...断的融合、碰撞,才形成了今天灿烂的文化。然而,随着封建王朝农耕技术的发展、耕地的增多,华夏人口也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早在唐时我们就出现了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型城市,这样一来自然而
2024-04-29 15:48:00
品味黄酒九千年历史的陈香余韵
...不定,在农耕社会,粮食是关系国运命脉的战略物资。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人类的农耕技术更多的体现在改进工具、顺应天时、深耕细作上,粮食作物的产量提升,始终存在一个瓶颈。可供耕种的
2024-04-29 16:01:00
...,比如他的侍妾王朝云是杭州人,比如杭州有道名菜就叫东坡肉……而让他走到人生某一段困境的“乌台诗案”同样也是风起杭州。令人疑惑的是,按照苏东坡的性格、书法上的造诣以及他对杭州的
2023-11-17 13:30:00
苏东坡不仅词作豪放,为人也很豪放,曾将怀孕美妾送人
...的历史。他对自己妾室的态度,无情地让人匪夷所思。苏东坡一生妻妾成群,风流韵事层出不穷。但是对这些妻妾,他却从来没动过情,于古人而言,男儿本应三妻四妾,妾室仅仅只是他们的私人物
2023-05-18 14:49:00
南宋崖山之殇: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书写悲壮历史篇章
...入封建社会,之后历代王朝都未能超过三百年国运,这是封建王朝自身局限性决定的。所以王朝兴衰灭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但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次王朝灭亡也难免令人激愤,那就是南宋
2024-02-19 13:28:00
古代对丈夫的称呼从郎君到老爷,也体现了女性的地位
...。一、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之中,女性地位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延续更迭,呈现出一种逐渐下降的过程在儒学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之下,所谓“夫为妻纲”等的思想一再地束缚着不同时期的女
2022-12-20 21:28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